果贱伤农的思考的杂文随笔
近几年,特别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各地农村,瓜果蔬菜普遍难卖,从大葱滞销,金银花弃采,到甜瓜、西瓜价格极其便宜,现在就连收益一直不错的蓝莓也挺不住了,价格跌得让人揪心。可是城里的水果店却雨后春笋般出现,究其原因,水果流通环节利润可观。一边是果贱伤农,一边是果品市场繁荣,这说明什么,农副产品滞销与城市价格高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农副产品在卖给消费者之前大都会经历多个环节每经历一级经销商价格都会有所提高,层层递进到了消费者手里,自然价格高。商家赚了,果农赔了!
市场的供求关系是一个明显的杀手,供过于求,价格就会有很大的波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扶贫开发的力度,资金支持,技术支持有一定力度,可是市场信息的指导不够,这是出现果贱伤农一个根本原因。对果品市场,没有理性分析,盲目跟风种植严重,没有考虑市场供求因素。多数农民看到什么行情好,就大批量、大规模地种植,不考虑市场需求等因素,等种植的瓜果蔬菜成熟大批量上市,市场严重供大于求,产品自然不好卖。
因此调整果品结构很重要。一个地方,果品结构不应该单一化,应该是高、中、低样样有,产品综合效益上来,果农才不会亏。另外,加强果品储存技术研究,错开产品上市的时间,这样果品价格会有一定提升。
中国的水果购销市场是一个最低档次的完全竞争市场,作为生产者的果农成千上万,每家生产规模和产量太小,收购和经销商这边同样千差万别,数量众多,而每家的经营量都不大,没有形成覆盖全国,体量巨大的行业巨无霸企业,而进入这一行业的门槛为零,只要你有意愿,集合部分资金就可以在这一行业一展身手。水果市场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个市场的低档次完全竞争特点。但买卖双方由于自身可利用的资源所限,无法准确掌握全国果品消费市场的供求形势和相关信息,因此,他们彼此的博弈和竞争充满了随意性和盲目性,表现为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整个水果购销市场呈现了目前混乱无序状态。结果就会出现时而“卖果难”,时而“苹什么”、“蒜你狠”现象。
要克服“果贱伤农”现象,根本问题是规模化生产经营。日本农协全称日本农业协同工会,他们在这方面有很成功的经验。农协为农民提供的服务主要是3方面。一是购买即通过大批量、规模化购买农资包括肥料、农药、饲料、农机具等会员经营农业所需的生产资料,由于购买量大所以可以获得很大折扣,然后根据农民的预定分发给他们。二是销售,果农根据农协技术人员的要求在规定时间采收,然后直接运到附近的分级包装厂,上分选线,马上知道这批果品不同级别的重量,后由农协统一包装、冷藏、运往全国不同市场,由于农协有专职市场人员驻扎各大批发市场,市场信息灵敏,所以市场供求平稳有序,价格合理。三是农协的技术指导作用。农协拥有大批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果农日常管理工作,所以不会出现大的失误。我国目前现存的供销合作社系统基本已具备农产品经销、农资供应的功能,只要吸纳整合一些专业技术推广力量,即可转化成类似日本农协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要克服“果贱伤农”现象,实质问题是解决市场问题。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是水果“跟风效应”作怪,也就是往往头一年价格卖得高、卖得好的水果,第二年就有农民大量种植,然后造成价格暴跌,农民就赔钱,最终造成果贱伤农。有观点认各级政府在扶贫工程上,在思路和管理方法上,出现了比较大的漏洞和问题,管理部门片面认为把价格完全交给市场就万事大吉了,而忽视了水果销售流通领域,从而导致水果价格的不正常涨落。
要克服“果贱伤农”现象,实际问题是解决深加工问题。跳出“果贱伤农”怪圈,最直接的办法是根据果品市场的价格、需求、风险等情况,合理规划种植面积。然而,当价格、需求泡沫掩盖了市场真正的需求时,得不到真实市场信息的农民,依然会为避免受到二次伤害而砍掉果树,或不顾风险盲目扩大种植面积。毕竟,有些情况变化是农民无法预知的。所以,要跳出“果贱伤农”怪圈,最根本的办法还是提高果品抵抗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首先,作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多为农民提供正确的市场信息,引导他们合理规划水果种植面积,为农民当好“参谋”;其次,要改变被动的水果产品营销模式。农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组织等要主动开拓市场,并与购销商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以保障和扩大水果产品的销路;另外,要针对本地水果生产状况,适当开发深加工项目。这样既可以解决市场需求相对过剩问题,降低运输成本,实现水果产品的增值。
要克服“果贱伤农”现象,深层次问题是解决品种问题。好品种是推动水果产业健康高效发展的基础。新品种不一定是好品种,好品种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好的“好品种”。生产者在选择发展品种时,不能偏听偏信他人介绍和宣传,应根据区域生态条件、现阶段栽培管理技术和消费需求去综合考虑,牢牢抓住品质和特色这两大提高果品市场竞争力的法宝,不能一味求新求异,应因地、因市、因时选择适宜品种适度规模发展,以期实现高效生产和增收致富。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