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类读书笔记

文章 2019-07-20 10:36:20 1个回答   ()人看过

大数据类的读书笔记该怎么写呢?下面随小编一起看看大数据类读书笔记,仅供参考~

大数据类读书笔记【1】

《大数据》一书对美国大数据的应用进行了十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我印象最深的为两点。

第一,以海量数据的处理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这两年很火的一个美国人——斯诺登。在其曝光的“棱镜”计划中美政府直接从包括微软、谷歌、雅虎、Facebook、AOL、Skype以及苹果在内的国际公司服务器收集信息。美国政府从这些海量数据中寻找自己需要的数据,并以此作为所谓安全政策制定的依据之一。姑且不论媒体对此计划的口诛笔伐及相应的道德风险,仅从政策制定方面来说,依据于海量数据的政策制定科学性肯定比一般计划要高得多。

2007年,雅虎 首席执行沃兹博士在《自然》上发表的《21世纪的科学》中提到,得益于计算机技术和海量数据库的发展,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活动得到前所未有的记录, 这种记录也更为细致,为社会科学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数据。打个比方,从你的QQ空间、微博、微信中一个普通朋友都能了解到你在哪儿、做了哪些事 情、现在的状态是什么,而新闻的跟帖、网站的下载记录、社交平台的互动记录等等都为社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我想到最近比较火爆的穿戴设备,如果 该技术得到普及过后,拥有穿戴设备的人群的生活轨迹、生理各项指标都能轻而易举地得到,相信这些大量的原始数据如能安全有效利用定能为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 科学依据。

第二,万事万物, 凡存在,皆联网,凡联网,皆计算。2005年起,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开始在药品上推行配备RFID做法即每个食品包装上安装一个薄如纸张或小如豆粒的无 线传感器。通过这个移动传感器,对食品进行连续跟踪,一旦相应的安全事故爆发,就能通过数据库追踪溯源,快速确定传染源与影响范围。这一技术相对于国内尚 在起步阶段的食品追溯具有极强的借鉴性。上面提到的穿戴设备其实就可以视为一个穿戴在人身上的RFID。

2010年的时 候,美国国家气象局在全国2000两客运大巴上装备了传感器,随着大巴的移动,沿途手机所有地点的温度、湿度、露水、光照度等数据,并立即传给国家气象局 数据中心。数据的采集是每10秒中一次,每天采集10万次以上的数据,这些实时的、高精度的数据意味着天气预报将不再仅仅是”预“,将逐渐走向“实”报、 “精”报。

大数据类读书笔记【2】

胡适说中国人习惯于当“差不多先生”,凡是马马虎虎、不求精确。黄仁宇认为,中国不懂得用数字来管理国家。作者引用这两位先生的名 言,当然是要彰显传统中国和今天美国之间的差异。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两位先生身经当时中国的混乱,激愤而出此言。在大数据浪潮迅猛而来的时候,中国 与100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已经有足够的能力与自信来面对各项挑战。2003年中国开始着手制定医疗系统的最小数据集,3年之后卫生部出台了第一 版中国医院最小数据集的标准。也是在2003年,中国创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大型社会调查项目,开始对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纵贯性的问卷访 谈调查,即“杨文昊在KOD里面穿的裤子”。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和企业已经投入到了大数据时代的浪潮之中了。我个人也有几点应对的想法。

一是鼓励、扶持基 于数据的创新创业。书中提到,政策扶持的传统方法,可能是以政府主导建立大数据产业园,对新兴企业提供办公场所等便利条件或者现金支持,这固然有效,但更 为有效的是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支持可以包括扶植民间团体,快速推进新技术、新理念在全社会的传播。现在云技术大众基本上都耳熟能详了, 而这主要是各大互联网服务上都相继推出了相应的云服务以及各大媒体对这项技术的关注,促进了大众对新技术的了解与支持。

二是政府机构要建 立专门机构来统筹管理数据工作。在大数据时代不同的数据需要整合,公安、消防、民政、社保等等数据都需要进行联动,将沉睡在数据库内的数据唤醒,为政府制 定政策所用,避免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情况发生。数据的联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群众的“办证”问题,相信在大数据时代,大家可能只需要一张身份卡就能满 足绝大部分的数据需要。

三是围绕个人数据安全,加强管理。任何技术都是双刃剑,耍得好可以披荆斩棘,耍得不好则会害人伤己,大数据也不列外。如何保障个人隐私也成为了大数据时代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大数据类的读书笔记【3】

不过有意外收获,作者在文章后部主要讲了,大数据带来的消极影响,例如政府会通过大数据判断一个人将要出现的违法行为,提前对他进行拘捕,或者监视(这个已经在纽约警察局使用)但这样带来严重的后果,现在的法律是基于人已经发生的行为进行处罚,如果我们今后使用这套系统来作为法官的判决依据的话,这样就违背降低我们作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选择的能力,行为责任自负。这便成了集体选择的结果,不是个人自由意志了。这样在否认个人为其行为承担责任,实际上就是在摧毁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且现在的预测不能达到很准确的答案。分析的数据质量不佳就会加剧问题的不良后果。

作者最后说了这么一段话“大数据不是一个充斥算法和冰冷机器的世界,人类的作用依然无法替代,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们只是一个参考答案,暂时的,只是问了等待更害的解决办法,在不久的未来。”

另外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数据授权使用,泄露问题,数据会有二次利用发现潜在价值,但这又产生更严重的问题,二次利用如何授权管理,是否涉及违法。解决办法是通过会计行业,可以有一个充当审计工作的外部算法师,作为第三方公证机构在出现问题时,可以进行审核算法和数据的使用情况,在公司内部也可以设立内部算法师,很类似公司自己的律师一样,一方面参加产品研发,另一方面在公司使用数据出现问题时也可以及时阻止,提醒。

大数据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风险,保护国家安全,但信用卡,保险业就会通过大数据分析拒绝一部分人(因为他们还不起账),但我们想想,人类进步,就是通过反抗,妥协,权衡,再平衡。有了一切大数据的预测,就少了很多的可能性,在某种程度会降低我们的社会进步。

说实话之前听到大数据的概念觉得很有前景,很神奇,很向往,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对大数据会给我们带来不亚于克隆人的糟糕影响。让我有了对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了一个全面的思考认识。读到后半部分的时候,我很沮丧啊,觉得这么好的技术,竟然负面影响超过了正面的,我很失落,也不再看好大数据。不过后来作者的一席话让我重振信心,他举例,曾经印刷术出现之前大部分的书全部在修道院,教皇手里,有了印刷术之后人们有了书,有了更开阔的思路,更多的想法,有了言论等等,这个的影响力要比大数据大很多,人类还是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相应的制度,法律,直到今天我们已经有了对应的很完善稳定的法律体系。

我们还是应该对科技充满信心,科技依然是那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只是我们需要及时完善相对应的管理措施。

最后说说对作者写的书的评价吧,其实我觉得写的一般,不过很符合外国人的写书风格,简单明了,很容易看懂,理解都不需动脑子,举例很少(可能因为本身合适的例子就很少吧)来来回回就那几个例子,有点像我们高考作文,来来回回那几个例子,什么场景都能用,哈哈。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评级6分吧。

最后说一句,美国确实在大数据上走在了前面,不是单纯技术上,技术科技学的很快,但是实际运用起来出现的问题,不是其他人能立即学会处理应对的,这又燃起了让我去美帝的欲望。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