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作品分析:关于儿童的语言

文章 2019-07-20 10:18:32 1个回答   ()人看过

以下观点虽是40多年前发表的,但至今仍能从中读出真知灼见。对儿童文学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阅。所谈之事无关宏旨,却在细微处见精神。

一、两种语言误区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文学是以语言作为媒介表现生活、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这是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共同遵循的规律。但由于读者对象不同,儿童文学语言有其特殊的品质。

在儿童文学创作中,两种语言误区如梦魇般地纠缠着不同体裁的作品——成人化与娃娃腔。即使是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家也常有此弊。贺宜在其童话《“神猫”奇传》中也犯过他自己认为是“不要忽视的缺点”的成人化错误,其中像“黑蛋清楚地听到了那小小老猫的喉咙里响出只有猫才会发出的叫声”一句竟长达字29,至于40字以上的复句则有若干。另一种误区是娃娃腔,在儿童文学创作中也时有所见。如“糕糕”、“饼饼”、“困困”、“觉觉”等,并不是个别、偶然的字眼。作者的用意,也许在于让自己的语言与孩子的语言接近一些,但在无意中肯定了儿童的娃娃腔是正确的,说得不清不楚的方式是可以默许的,从而,与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和提高儿童的语言品质相抵触。严文井认为:“一定要让作品做到:使他们看得懂,喜欢看,并且真正可以从当中得到有益的东西。一定要善于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讲话,而这同装天真、装幼稚、满嘴结结巴巴的所谓孩子腔,决不是一回事。”

二、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一)浅易、简洁。即“用不多的词儿,短短的句子,而把事物巧妙地、有趣地述说出来,恰足以使孩子们爱听”(老舍《儿童的语言》)。浅易、简洁是儿童文学语言的一种艺术追求,而不是语言品质的降低。鲁迅先生在翻译《表》时曾打算“不用什么难字,给十岁上下的孩子仍也可以看”,结果“译得不三不四”(《表译者的话》),这种自谦的说法从另一角度说明浅易、简洁的艰难。高尔基认为:“文体的简洁和清晰,并不是用降低文学质量的办法来达到的,这是真正艺术技巧的结果。”例如,同样写大雁,下面两首诗的语言水准就差距甚远。

“秋风吹,雁南飞,整整齐齐排好队。个个不离群,好像亲兄妹。”另一首同题诗歌的其中一节写道:“我们在中国是妇孺皆知远近闻名,多少诗人画家将我们写入画幅谱进诗文,我们也最爱这个国家多么辽阔广大任我们南迂北移,我们更爱这里的人民,是多么勤劳勇敢热爱和平。”前一首既简洁浅易,又形象有益;后一首则概念化、成人化,诗中的“妇孺皆知”、“远近闻名”、“辽阔广大”等词语已由于深或抽象,无法吸引儿童的阅读兴趣。

(二)规范、优美。儿童文学有教导儿童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只有规范、优美的语言才能促成这一任务的完成,才有助于向儿童宣传祖国语言的健康美与纯洁美。像这样的诗句“跟妈妈返外家,告诉外婆共姨妈”是既不规范,更不优美的。而像郭风的《豌豆花·蝴蝶》:“豌豆花问蝴蝶:你是一朵飞起来的花吗?”既符合儿童的天真口吻,又规范优美,即是成功的范例。至于像安徒生《海的女儿》中的描写语言,则是优美到神秘的经典样板,对儿童具有永久的魅力。

(三)形象、生动。形象生动本是文学语言的特质,对于儿童文学来说,语言形象的要求比成人文学更具体、直观,更富有现场感和立体感。如《春雨》:“滴答,滴答。/下小雨啦……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梨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滴答,滴答。/下小雨啦……”摹声与拟人的运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形象感。生动,主要是指语言的活泼与情趣。如《爸爸来信》一诗:“妈妈,你脸上的笑,是爸爸寄来的吧?”

三、如何写得浅而有味

(一)造句平易,句子短小。如“早晨,小花猫醒来了。妈妈给小花猫穿衣服,小花猫说:‘我不穿!’奶奶叫小花猫吃早饭,小花猫说:‘我不吃!’哥哥教小花猫跳高,小花猫说:‘我不跳!’姐姐教小花猫抓老鼠,小花猫说:‘我不抓!’爸爸教小花猫爬树,小花猫只好学着爬。”四个“我不”,说明了小花猫的任性,“只好”说明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不敢执拗的情态。造句平易、短小,却有着儿童化的表现力。

(二)力避艰深词语和不常用的字。例如,《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算是一首写得相当好的儿童诗了,但其中的一些字词仍欠推敲,像“总结报告”、“个人作用”、“片面提高”等等。

(三)多用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少用连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形容词必须是具体的、能感觉到的,如“大、高、甜、苦、凶”等,而像“慈祥、无情、激动”等较抽象的应尽量少用或不用。

(四)多用修辞手法。如神话《精卫填海》儿童改写本,需要对大海进行描写,可是儿童大多是没有出海经验的,于是改写者就用他们所熟悉的“躺在摇篮里”和“荡秋千”来分别比喻船在风平浪静中和在风高浪急中的不同情景、感觉,既浅显又有味道。其它修辞手法如拟人、摹状、夸张等在语言表达上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使陌生的化为熟悉、使深奥的变为浅易、使抽象的变为形象,让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接受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总之,儿童文学的语言必须做到如茅盾所概括的那样:“语法(句法)要单纯而又不呆板,语汇要丰富多彩而又不堆砌,句调要铿锵悦耳而又不故意追求节奏。儿童文学作品要求尽可能少用抽象的词句,尽可能多用形象化的词句。但是这些形象化的词句又必须适合读者对象(不同年龄的少年和儿童)的理解力和欣赏力。”(《一九六O年少年儿童文学漫谈》)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