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散记经典散文

文章 2019-07-20 09:51:47 1个回答   ()人看过

故乡的丧事总是有许多繁文缛节,但是乡亲们总是乐此不疲。

一旦即将离去的人奄奄一息,首先要给厅堂支一张床,把老人抬出来,穿上早就准备好的老衣,然后亲人们围在周围,眼含热泪,静静地等待着老人上路。这个时候,再难过也不能哭出声来,以防把走到半路的老人给哭回来。泪,只能默默地流。其实,并不是亲人们盼老人离世,而是根据老人的状况,已经是无可挽回的事实。老人不走的话,对老人和亲人们来说,都是一种煎熬和痛苦。

老人一倒下头,亲人们痛痛快快的哭了几声,就忙活开了。首先,叫一些相好对近的来帮忙。因为亲人们现在都成了孝子,要为老人守灵,来了吊丧的客人时还要陪着哭。根据安排,要几个人分头去亲属处报丧,要立刻把看坟的叫来,确定坟的方向位置及下葬日期,之后看坟的还要写出免帖(即老人生辰,去世的时间,还有老人的亲人,亲人需按从长辈到晚辈的顺序依次写出来),有点像碑文的样子。家里到此就忙开了。紧接着,接到丧讯的亲人们会从各处急急赶来吊丧,并领到头巾或孝帽(女人领到的为头巾,是十三四厘米宽一米多长的白布,从前额向后束住,男人领到的为孝帽从头顶向下套在脑门上就行)。关于吊丧发孝等事物,都是女人来操办的。男人这会儿更忙了,要去采购客主及帮忙来的乡邻的饭食,还要为老人打墓的事忙前忙后。关于打墓,自己人是不打的,都是相好对近的。所以,埋葬老人的过程,充分体现着村人们的淳朴以及村子的团结和谐,很多场景,都让人徒生感动,彰显悲壮。

在老丧停柩的那几天(一般情况下,老丧会停柩大约一个礼拜),晚上要算是最热闹了。一到晚上,就会有许多闻讯而来的乡邻来为老人盼丧。家里会撑四五桌麻将,供乡邻娱乐。因为这几天有讲究,不能让老人一个人孤独地躺在那里,来的人越多越好,越热闹越好。这样也能足以说明,老人生前是德高望重的,老人的儿孙们也在村里是有声望的。家里在这时候,要为来盼丧的众乡亲做饭,以示感谢。饭一般在凌晨的时候吃,条件好的还会炒几盘小菜。虽然在招待和支应的过程中会给孝子客主增添很多麻烦,但心里却是由衷地高兴。

安葬的大前天晚上,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程序——请执客。也就是请一些外户的乡亲来帮忙,诸如接送客人、端盘洗碗等事务。那晚,提前准备好几桌酒菜,提前把早就想好了的乡亲请到家里,先是热热闹闹的喝酒吃菜。主人家看吃的差不多了,就让早就物色好的负责埋葬的领导(俗称经理)把在座的乡亲按年龄特长一一作了安排,最后就叮咛着一定要把这事帮着过好,不要让主人失望,不要让来客看笑话等。最后,主人家也要派一名代表(一般都是逝者的儿子)说几句客套话,来表示对前来帮忙者的感激之情。

安葬仪式的正式开始,实在安葬的先一天下午。在这个时候,乐队、花灯、官罩都会到来,在门上撑开摊子,各行其是。乐队是来迎接来客的,花灯等于是是逝者的灵堂,官罩是用来运送灵柩的。客人要根据辈分及与逝者的关系分先后次序来一一迎接。第一项仪式是请灵。就是孝子们跟着乐队去先人的坟地去吧先人的灵请回来,和逝者的灵位一起来举行安葬仪式,也是让逝者认认阴间的亲人,从此也就和活着的人阴阳两隔了。请灵一毕,就是迎礼。被迎进家中的客人就被家里顾事的人招待着吃饭。晚饭后,另一个重要的仪式就要开始了,就是献饭。献饭也分几个章节的。先是逝者的儿子念祭文,这时候,念的人一定会声泪俱下,看的人一定会热泪盈眶。接下来,逝者的亲人们会把早就准备好的一碗又一碗饭菜在乐队的吹打中,端到死者的灵前。献饭之后,亲朋好友还会端来一盘一盘的献食,都是一些水果副食等,共计九种。最后一项是祭奠焚纸。晚上的祭奠仪式到此也就完满结束了。

第二天,天还没大亮,孝子们和来客就吃了饭,准备着把灵柩运送到坟地。早上一般情况下都吃的是豆腐汤,有点像胡辣汤那样的,外带几个小菜和雪白的馒头。运送灵柩的过程可谓惊天动地,孝子们哭天抢地,真正的生离死别开始了。灵柩被那些顾事的帮着抬到官罩中,官罩前面用白布栓成十来米长的扯纤布,孝子们一边哭一边把扯纤布搭在肩膀上,随着乐队的乐声,慢慢的向坟地挺进。那会儿,半条街甚至一条街都白天白地的,再加上一溜两行的花圈,还有三五成群的扛着锨去埋人的乡亲们,浓浓的悲怆笼罩着每个人的心。去埋人的众乡亲都是自愿的,对于主人家来说,去埋人的越多越好,而且每每这时侯,就算是以前有什么前嫌的,也都会去,这也属于一个公益活动。谁都会走这一步的,那些前嫌和生老病死和村子里的优良传统比起来又算什么呢?等灵柩安放到墓道中,顾事的经理一声令下,埋人的会一拥而上,人要是多了,后边的一排人和前边的会交换着埋,场面尤为壮观。数不清的锨杠着坟地周围的土,尘土飞扬中又诠释者几多和谐几多凝聚力几多血脉相成?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