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伴,以书会友五年级优秀作文
(一)
童年,影影绰绰留在我记忆里的,最享受的应该是秋天。木叶纷飞,搬张老式的靠椅,左手捏几颗刚刚煮熟的花生,右手随意从自己的简易“书柜”(一些小纸箱)里抽出小人书,伴着清脆的鸟鸣,沉醉在故事中。于是,我的阅读也就从这棵梧桐树下开始。
由于父亲极为重视孩子的阅读,所以在经济拮据的八十年代,身处“养女不如养儿”的农村,我并没受到丝毫影响。《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夜幕下的哈尔滨》、《铁道游击队》我都能如数家珍。从《向阳花》、《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到《木偶奇遇记》、《我们爱科学》,我轻松快乐地在徜徉其间。
十岁生日的特殊礼物——《林海雪原》完成了我阅读的第一次转折。曲波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中,传奇的人物,惊险的情节,迷人的雪景,战斗的热情,深深地吸引住我。一口气读完,方知还有比漫画更好看的书——小说。于是,《茶花女》、《渡江侦察记》一些当时被老师禁止的课外书,被我偷偷带进课堂,如饥似渴地阅读。我的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习惯,致使大多数书现在都想不起名字来了。但那份惬意无以伦比,并对我一直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二)
一路欢声笑语,我走进初中。这个时候的我,文静了许多。这时,一位刚刚师范毕业的女教师走进了我的生活。尤其是她的摘抄本,娟秀的字迹配上自制的插图,怎么看都完美无缺。于是,在欣赏《读者文摘》、《中学生数理化》时,也没忘记缠父亲奖励我一个厚厚的皮革封面的笔记本。于是,我迷上摘抄。
最初,我借来老师的笔记本,盲目的模仿。后来,感觉应该有点创新了。就从废旧的报纸上剪下一些插图,横着、竖着贴在纸张的中心或边角,再用黑笔勾勒;有时候会节约两角钱,奢侈到彩色贴画上。随着摘抄内容,我也在不断变换着字体颜色,边框符号。当然,为了摘抄本更有价值,我不停地更新着自己的读本。《飘》、《三个火枪手》、《福尔摩斯探案集》和一些杂志也走进我的视线。精美的笔记本,也带来我的一群小粉丝呢。
(三)
师范时,父亲的一句话再次促使我阅读转折。“勤动笔墨勤看书”,朴实的至理名言牢记在心。
在欣赏一些名家的著作时,我也初步接触了一些诗歌。汪国真、徐志摩、戴望舒悄悄地来了,或清新自然,或铿锵激昂。我也读过一些诗词曲赋。不知道什么原因,独喜欢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至今还能琅琅上口。28个字勾画出的羁旅荒郊图,萧飒凄凉却又闲致幽雅。估计是我特崇拜他对文字的锤炼之精吧。
与此同时,自己也到图书馆借赵树理等一些语言大师的作品。集传统文学与民间文学与一体的艺术形式,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表现手法,让我真真过足了小说瘾。
(四)
毕业参加工作后,很快就发现那些曾经的积累对组织教学帮助不大。很快,阅读内容发生了质的转变。《小学教学》、《河南教育》率先落到了我的备课桌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的教学方法,让我尝到读专业书籍的甜头,随之《班主任兵法》、《教师博览》、《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成了我的好帮手。
读专业书籍最多的时期,是今3月底进入校讯通这个平台。优秀教师的崭新理念,让我再次反思自己。为了学生,我读《魏书生与民主教育》、《守望教育》、《朗读手册》、《第56号教室的奇迹》、《做最好的老师》……为了女儿,我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做最好的家长》、《家长会》、《赏识你的孩子》……在这里,登录校讯通点评的过程,也是在和各位老师、父母、孩子学习交流的过程;在这里,找到了诸多良师益友,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这里,处处可以感受到时代的气息,时时被暖暖的友情包围。
在学校,读书有学生陪伴;在家里,朗读有女儿作陪。手抹书香,阅读不止。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