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的读后感
对于体育以外的各类学科我似乎都提不起多大兴趣。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也就剩下对地理这门比较生动的学科未产生抵触情绪。于是在导师的书单中,我就筛选出了这本自认为会比较生容易理解的书来阅读。
文化地理学,关于什么学什么学的书名,作为一个中国的大学生都是会有很大阴影的,因为这代表也抽象、难懂,似乎是对一门知识一般规律的高度的概括。但往往看完后会发现,就像是无数没穿衣服的人类排列在你面前那样,虽呈现的是最真实的东西,但是体会到的却是莫名的厌恶,以及随带的无数不清晰感。
但似乎我的感觉和对书名的体会每次都会有十万八千里的偏颇。首先文化地理学,并不是一本单纯的地理类教科书,在我看来似乎不能归结到地理学科里面去。它更多的是站在地理的角度,把地理当作是一种研究的手段去阐述文化的内涵。该书把地理学这个宏观的面,缩小到了微观的点。对地理学的介绍居然是从我们的家,即,最最普通的住宅开始讲起。把地理学视为一个整体的象征系统,认为众多地理景观的形成过程表现了当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而社会意识形态又也通过各种不同的景观得意保存和发展下来。以住宅内空间的变化为例。家庭由原来的厅卧厨一体化,到后来的成人卧室儿童卧室的分离,在到不同性别儿童卧室的分离,这一微妙的变化,宣布家庭住宅内私人空间设立的同时,也使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性别观念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步形成、完善。接着,文章又站在国家政治的高度,通过国家为什么要建立纪念性、民族性的地理景观,得出地理景观对国家政治的重要性。认为地理景观本身向我们阐明为什么一个国家要建立在当下这个特有的模式下,而这个模式又是如何作用于地理景观,并使地理景观如此和谐的表现在人们面前,并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
以上这些文字,都是文章对于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地理景观不仅仅是物质地貌的原因。我们应该把地理景观当成是一种变向的文本,仔细阅读后会发现,它能告诉人们关于某个民族的故事,以及其中的观念信仰和民族特征。
前面的这些伏笔,其实最终要引出的是对于文化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辨析。是预测空间规则的"一般规律",还是描述地方特性的"特殊规律"。此处的空间是一种抽象的观念,是指人所处的位置结构,并于拥有特殊规律的地区一次,经常一起出现容易被人混淆。文章批评了把文化地理学当成空间来研究。认为人对"地区"更为亲近,而且地区说明归属感对人类的重要性,地区使得人类更有人情味。人们往往通过地区意识来定义自己。例"我是中国人",这个中国不仅代表地球上的某一位置,而是代表着与其他位置不一样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一整套文化底蕴。
但是随着科技、经济的告诉发展,文化的全球化、现代化的到来。地理学好像更加趋向于它的一般规律,失去了各个地区应有的区域特色。快速增长的高楼大厦,使得建筑就如图纸上的一个个盒子,没有文化内涵没有民族特色。并指出,在这样的环境生活工作的人们,将会失去他们的个性,像被复制出来一样,过分追求物质,毫无生气,没有区别。现代生活景观让我们,只有空间而失去地区。这是文章在向我们教受知识的时,抛出来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在当今技术和物质高度繁华的背后,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严重审美混乱、道德分裂、文化缺失。作为学习者,作为文化地理学包含下的一个人,我们需要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学有所用,学有所知,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的深思。
当然,该书也并非只是一本对于具体生活内容的堆砌。在书中,作者指出了地理学家的一个重要主题思想。来自于海德格尔和存在主意哲学,关于对已确立的生命体和知识本体的研究。对我们该如何了解空间背后的文化意义给出自己的答案。我们研究任何物体都必须考虑他们的生活环境。空间、地域是我们造就的,但我们在影响空间的同时,空间也在反作用于我们。所以研究也是要建立在对于该对象内涵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除了对文化地理学一些现象的了解,以其中一些研究思想的明确外,对一些频繁出现却不曾分清的词语的认识也是至关重要的收获。例如,地理景观、城市、他者、空间等等。
虽然阅读比较粗糙,意义提炼得也不够准确,但是对于文化的另一种角度认识,就像站在另一个高度,用另一个视角观察你最熟悉的风景一样,别有一番体会,另有一番风味那。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