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写作“三步走”

文章 2019-07-20 04:38:48 1个回答   ()人看过

"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说明文的写作往往出现“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写”的“冷场”局面。它既不像写记 叙文记述自己身边的人或事,也不像写议论文对所触及的人和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因 此,学生写说明文,常常感到自己(写作主体)在心理上与文章(写作对象)有着难以言说的“距离”。这种 “距离”如果不能通过正确的指导与训练加以消除,说明文的写作势必“应付差事”。

其实说明文并不难写,因为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无须进行个性的创造思维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无须进行 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在语言表达上,它崇尚平实,不渲染,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只要教师指导得法, 一定能通过科学的训练打破说明文写作的“僵局”。如何指导说明文的写作训练呢?下面就我的作文教学实践 ,谈一谈我指导学生说明文写作“三步走”的具体做法。

第一步 一题两写,抓好过渡

一题两写即同一题目的文章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写一篇记叙文和一篇说明文。

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一单元所编课文,为记叙文教学向说明文教学过渡架设了很好 的桥梁。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以往的写作训练,大多取材于自己的生活,去写生动有趣的故事,自己 往往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或见证人。而文体的骤变,生动有趣的故事,变成了严肃的科学知识;融注情感的陈述 变成了准确的说明,心理上自然会产生厌恶、无所适从的情绪。一题两写则可以架起记叙文写作向说明文写作 过渡的桥梁。

如:《我的文具盒》

操作:(一)辅导时,讲清记叙文与说明文写法上的不同,角度不同,内容不同,要求不同。(二)进行 记叙文的写作。(三)进行说明文的写作。(四)运用比较法综合评讲。

一题两写先训练学生写记叙文,然后训练写说明文,分两次进行。待多次训练后可以在一次作文中同步进 行,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快速作文的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我发现有一位学生写的记叙文很有特色。他以两次数学考试为中心事件,写了文具盒对“ 我”学习上的帮助、鼓励、批评、督促,反映出“我”与文具盒之间的友谊。他在结尾写道:“我望着试卷上 鲜红的‘100’分,高兴的笑了,这时文具盒也朝我眨眨眼, 仿佛也在为我高兴……”我把他的文章刻印出来 在班上认真评讲,指导学生如何写好记叙文,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学生写出来的记 叙文内容充实、具体、生动。在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的基础上,我向学生具体介绍说明文的写作要求,明确指 出说明文的写作与记叙文的写作本质上的区别,并要求学生拿出文具盒,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本着有什么写 什么的原则,把自己的文具盒介绍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介绍文字绘画一个文具盒,与自己的文具盒对照,写 掉了什么,哪一点写得不像,再进行充实修改。学生当堂写,当众念,我当面评改。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另有一 番风格,或平实说明,简明朴实地介绍文具盒的形状、结构、功用等;或生动说明,描绘盒盖表面精美的图案 ;使用拟人的手法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有趣的介绍文具盒的内部构造。下面是一位学生的精彩说明语段 ,她写道:掀起上盖,呈现出三个大小不等的房间。靠外边最长的房间是米尺先生的家,它长24厘米, 宽4厘 米,高约1.5厘米。里边面积最大的房间,长19厘米,宽6厘米左右,它是钢笔、铅笔、圆珠笔三兄弟的家。橡 皮妹妹住在一个长约6厘米,宽5厘米的小房间里,我念几句顺口溜,你能找到像皮妹妹的家吗? ‘橡皮妹妹胆 不大,请了搭盖保护她,还选两家作邻居,太阳公公先喊她。’……”

我在运用比较法综合评讲时,找出习作中好的、差的最有代表性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这 些文章的得与失,要求学生再作修改,写好作文后记。

通过这样训练,学生从实际写作中总体上把握了说明文与记叙文写法上的区别,把学生从记叙文的写作中 引向说明文写作的新天地,很好的完成了由记叙文写作向说明文写作的过渡,迈出了说明文写作的第一步。

第二步 验证评讲,激发兴趣

验证评讲即把学生介绍制作类、操作类、游览线路类的说明文,拿到实际中去验证它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说明文的写作由于缺乏形象性和生动性,学生在写说明文时总觉得枯燥无味,验证评讲法则可以激发学生 写说明文的兴趣。

如:《从学校到我家这样走》

操作:(一)辅导时,告诉学生本次作文要采用验证评讲法。(二)作文完成后,绘好路线图,同桌交换 ,根据作文介绍,去找对方的家。(三)找的过程中,发现介绍不清、标志不明的地方进行修改。(四)写出 验证评语。

这种方法颇受学生欢迎。写作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大家都怕对方找不到自己的家,因此写得认真、 清楚,有条理。验证结果,全班60多人,只有一名学生由于方位介绍不清,标记断线,对方未能找到她的家。 还有一位同学一详一略的介绍了两条路线,对方按照两条路线均找到了他的家。

验证评讲法,给了学生活动的机会,学生在作文前或亲自观察或亲自操作,既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又 使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了说明文指导生活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了写作兴趣。

第三步 写——读——写,把握技巧

写——读——写即学生先根据题目要求写成初稿,再找出同题材同体裁的范文进行比较阅读,然后再对自 己的初稿进行修改。

教师在教读说明文时,大凡都要从理论上大讲特讲说明文的特点及说明文的其它有关知识,教读过程中更 是离不开扣住说明文体的特点去分析,可以说学生对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及课文内容已经了如指掌。然而,当他 们面对说明文的写作时,脑海里仍然是一片空白,不知如何运用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一大套理论去作文,即使绞 尽脑汁,“挤”出一篇“牙膏作文”来,仍是条理不清,漏洞百出。这是初二学生写说明文出现的“通病”。

出现这种“通病”的原因在于没有把读和写很好的结合起来,缺乏技能技巧。课文是营养,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消化并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要使学生很好地吸收、消化和转化,就必须坚持读写结合的原则。读与写怎 样结合呢?

如:《宜城汉江大桥》

操作:(一)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写出初稿。(二)引导学生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有 关介绍赵州桥、卢沟桥的段落。让学生认识:同是写桥,作者能介绍得那么清楚,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运用 了哪些说明方法,语言的准确性是怎样体现的,自己的文章与之相比存在哪些不足,或没抓住事物的特征,或 说明顺序不合理,或无恰当的说明方法,或说明语言不准确、简明。通过比较,学生对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有所 领悟。(三)学生在“领悟”的基础上,针对自己初稿中出现的不足进行修改,写出第二稿交给老师批改。

写——读——写,不同于学生作文前老师念念范文进行的指导。它是在学生独立写出初稿后进行的比较阅 读,然后再进行的修改。学生用来读的“范文”,可以是课文,作文训练后的例文,还可以是作文指导书上的 优秀文章,只要有代表性、针对性、可读性即可。因此,不会导致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学生熟练后,写—— 读——写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