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良知击退罪恶杂文随笔

文章 2019-07-20 03:53:15 1个回答   ()人看过

“不妥协,理想主义和他漫长而又起伏多变的一生,使索尔仁尼琴成为一个来自小说中的英雄,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继承人。”法国总统萨科齐如是说。

这段话引起了我的兴趣,更确切地说兴趣点源于提到索尔仁尼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继承人,因为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尊崇而关注索尔仁尼琴,将厚厚地《古拉格群岛》买回家,面对上中下三册共2000页的书籍,并没有犯怵,因为陀翁的书也都是厚重的,带着期待与欣喜翻开此书。

今晚终于读完最后一页,这一月对这本书的阅读使我几度涕泪交加,屡次心痛如绞,不止一次想将此书束之高阁,每当此时就会背背古诗词或读其它作家的书,心情略平静后,继续读之,思之,记之。

从书中可以感受到索尔仁尼琴对那段历史深深的痛恨,因为他个人因1945年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戏称斯大林为“大胡子”就在东普鲁士前线被逮捕,逮捕他时德国的炮弹正在上空呼啸。他被当局以“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为罪名判刑8年,刑满释放后再度流放到哈萨克遭受迫害,直到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才获得平反,隔年恢复名誉。作者结合更多个体的经历,体制的剖析与对比,历史文化的变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景式的“古拉格群岛”众生相,也引发读者对造成这一悲剧的本质进行未尽的挖掘与思考。

”古拉格”俄文的意思是“劳改营管理总局”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拉格一词己经成为苏联的劳动苦役营系统本身。即按照一个人投入到惩戒体制的经历,从被侦查、抓捕到押解、运输,再到“劳动”、苦役,进而到释放、流放,每个阶段的叙述都详尽而全面。令人读之神经紧绷仿若亲身历练之般,难免心有戚戚。

这本书将那个时代所有的人尽囊括在内,其中的一些描写直逼《1984》,令人难以卒读。而对古拉格很多人的角色多重性的描写入骨三分,如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双重性,在错综复杂的形式中就连那些创立“古拉格”的拥护者和追随者,迫害者也难以逃脱被古拉格吞噬的厄运。如曾为“古拉格”罪魁之一,对人民犯下磬竹难书罪行的叶若夫,他的死令人拍案称快。

索尔仁尼琴通过本书对人从表象向情感与内心的深入挖掘,在书中你可以读到这场悲剧实际上不是所谓的斯大林的残暴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加害者与受害者自觉与不自觉的“共谋”。比如,加害者们挖空心思想着如何将人不引起动静的抓走,而受害者也不做声的默默承受,目击者也静静的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直到一天,这样的灾难以同样的方式降临在自己头上。面对强权,个体总是弱小,因为弱小而常常胆怯,于是,加害者或许也感受这样的残酷而动有恻隐之心,但是也不得不向瑟瑟发抖的人们踩上一脚,因为加害者明白也恐惧地知道他不踩就换成他被踩。因而恶行愈发蔓延膨胀。甚至多少看起来平凡的个体,突然会显得面容可憎,残忍无比。

而书中关于孩子们在体系下加倍残忍的描述更令人胆寒。从呱呱坠地侥幸而活,到120人共用一套餐具,争抢,厮打,告密,各种暴行将孩子变成令人发寒的怪物。于是,各个角色,为整个社会不断编织一个难以挣脱的囚衣,越来越大,越来越紧,令人窒息,将个体不断卷入体制的怪兽的腹中,填饱它,让它畸形和庞大,也越来越营养不良的坍塌。

掩卷后陷入长久地悲哀中,是的,最恐怖、最压抑、最难熬的令人痛彻心痱日子终己过去。苦难结束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