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农民作文
刚开始很想写“精神贫血”这个话题,不过想到似乎农民贫血的概率最高。既然连写广告都要有针对性,写文章就更得指向明确了,于是决定改变主意。还很明确的一点是,由于已近五更,鄙人现在有些神志不清,故所述之言,大可视为21世纪版狂人日记,“语颇错杂无论次,多荒唐之言”。我就这般一写,大家也就那般一看。
首先我觉得这个题目就很有针眼。想起最近有部热播的电视剧叫《我是农民》,光是看这四个字,我已经开始胡思乱想了。“我是农民,我是农民怎么了”——主人公大概一副何其悲壮何其愤懑的姿态。“哎,我怎么就是个农民”——抑或他一脸凄楚辛酸委屈迷惘。不论是那种可能性,既然能出这部剧,其本身就在暗示这个群体的特殊性,要么它为何不出个我是城里人,我是北京人呢。回过头来看文章的标题,我居然也成了编剧,只不过在明示这个群体的特殊性。那到底是要明示它哪方面的特殊性呢?心里越想越异样。
可是还是要写的。
至于农民的善良纯朴老实厚道,农民的乡土气息小民意识,任凭我在此信口胡诌,主观意识还是不能改变客观存在。所以不再赘述。胡诌点别的吧。我觉得农民是世界上最丰腴的建筑材料和清洁能源,并且储量丰富,品质纯正。
说是建筑材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祖辈留下来的基业。妇孺皆知,渊远的华夏文明首先是一种农耕文明,上下五千年,它在黄河、长江流域潺潺流淌,然后沉淀、濯洗、滤荡,于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家以巨狮的姿态威卧在东方。很大程度上,可以说,璀璨的华夏文明是老祖宗一下一下犁出来的。历史发展规律也从来是先出现乡村,然后由于乡村间商品交换的需要,有了集市。又由于一些乡村离集市太远,部分人索性定居在集市,人多了,交易多了,货币商贸形式发展起来了,集市越做越大,集市上生活的人越来越多,才有了城镇。而只有在城镇的规模、人口数量和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这就像建设一座摩登大厦,没有砖和水泥,总得有钢筋混凝土吧。可见,乡村是基石性的存在,而正是由农民构建出这些基石性的存在。作为基石上的所谓城市人,我们有什么理由忽视他们的存在呢。
农民不仅仅是一些具体形态的建筑者,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意无意地进行了一次文化人格的构建,他们以独特的气质吸引着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归隐田园,遁迹山林,从中国的陶潜、林和靖到美国的亨利戴维、法国的法布尔,不凡的人们在平凡的农家找到了精神的朝圣地,他们在和农民的共融中,重塑了那种褪去繁世铅华、虔诚皈依自然的状态,与世无争,方得以淡然轻松地肆意挥洒才情,没有丝毫雕饰。于是才留下了今天的文化瑰宝。
说是清洁能源。实在是仅仅源于我的一个固执的想法。我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人,成为诗人,只要他有一颗真诚的、懂的热爱的心。而淳厚敦实的农民,正是尚存的未被功利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无污染的那一类。前几天看到有报道,说一个农民来到城市闯荡,穷愁潦倒,无奈靠捡垃圾为生。为泄郁愤,他开始写东西,三两行,七八行,字不多,却字字挚肯,他从来没想过要给谁看。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所大学的文学教授看到了他写的诗,震撼不已。于是拿去给他带的研究生做范例……老天也没想到,这个农民具有这样的秉赋。也许他的才情根本不需要培养,他只需要把压抑已久的那口气吐出来,文儿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文章本天成,天然去雕饰”就是这么来的吧。所以我说,农民是最纯粹的文化人。
扯得太晚了。天亮了,我该睡觉了。
[我眼中的农民作文]相关文章: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