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赏析
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时楹联习俗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这是一副传统春联,深得世人喜爱,所以使用非常普遍广泛,影响较大。联意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世间一切事物都除旧布新,得以新生和发展。“一元”,凡指万事万物的开始。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玉英》:“谓一元者,大始也。”“一元复始”,指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万象”,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南朝宋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皇心美阳泽,万象咸光昭。”“更新”,除旧布新。清代顾炎武《元日》诗“岁序一更新,阳风动人寰。”联语紧切新春佳节世人辞旧迎新的心态,简洁明快,言约意丰,凝炼工整。因此,人们除了单独作春联外,还常常以它为春联的基本词组,构成较长的新春联,如“一元复始春光好;万象更新喜气多。”“瑞气盈门,一元复始;春风拂面,万象更新。”等。
人登寿域;
世跻春台。
这也是一副传统春联。春为一岁之首。中国民俗,不论出生在哪个月份,大多以“过一年,长一岁”推算,而健康长寿又几乎是所有人的愿望。此联就是表达的这个祝福。“寿域”,指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语出《汉书·礼乐志》:“愿与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则俗何以不若成康?”“春台”,春日登眺览胜之处。《老子》:“荒兮其未央(无边无际。高亨注:犹云茫茫元极耳),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常作太平盛世的象征。联语既切春节,又含祝福,言简而意深。
椒花献颂;
柏酒浮春。
这也是一幅典型的传统春联。联用二典:上联“椒花献颂”,典出《晋书·列女传》:“刘臻妻陈氏者,亦聪辨能属文,尝正旦(正月初一)献《椒花颂》。其词曰:‘旋穹周回,三朝肇建。青阳散辉,澄景再焕。标美灵葩,爰采爰献。圣容映之,永寿于万。’”《椒花颂》后用来指代春节祝词。下联“柏酒”,即用柏叶浸制的水酒。按古代风俗,春节期间饮柏叶酒,可以祝寿、避邪。《汉官仪》卷下“正旦饮柏叶酒上寿。”《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从联语内容来看,紧切春节风俗题旨,饱含祝福,言约而意丰。从形式上来看,“椒花”与“柏酒”,属小类工对,为传统春联佳作。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这是一副传统春联。此联出典于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爆竹、桃符都是古代人们在春节时用来驱除邪鬼的道具。现在春节燃放鞭炮,过去没有发明火药之时没有鞭炮,就用火烧竹子,使其毕剥发声,来驱除山鬼瘟神,称之为“爆竹”。现在鞭炮也俗称“炮仗”、“爆仗”。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华人仍沿此燃放鞭炮的风俗。不少农村以初一起床早,爆竹大而长竞相攀比,燃放的时间早晚也有一比,以表示家庭兴旺、生活幸福。上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城市考虑安全问题,多以地方法规形式在一定范围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若干年后,又纷纷“解禁”,可见这民俗影响之深远。“桃符”也是古时民俗,用桃木板画神像挂在门旁,以驱鬼避邪,每年春节都要更换。大约从唐、五代开始在红纸上写表示吉祥、祝福的文字(即春联),但春联称“桃符”一直延续到清代。写春联以迎新春佳节,已是几乎所有华人的习俗,长盛不衰,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容常有更新罢了。该联选取春节期间传统民俗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两种典型物品——爆竹和桃符,遣词组句,有声(爆竹之响),有色(桃符之红),形象鲜明,描绘生动,十分准确地表达了“除旧迎新”的主旨。联句语言精练,声、色俱备,对仗工整,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广泛流传而不衰。
一元二气三阳泰;
四序五福六合春。
这是一副使用了数字入联和词语典故的传统春联。上联“一元”,指事物的开始,这里指一年之始。《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二气”,指阴气和阳气。《易·咸》:“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三阳泰”,即三阳开泰。《易》中,农历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冬至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所以旧时以“三阳开泰”或“三阳交泰”为岁首称颂之语。下联“四序”,指春、夏、秋、冬四季。《魏书·律历志上》:“四序迁流,五行变易。”“五福”,五种幸福。《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桓潭《新论》:“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多。”“六合”,指上下前后左右四方,凡指天地之间、整个天下。《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保留态度而不评价);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述说而不加评议)。”联语巧用数字,用典恰切,既合节日,又表达了对天下所有人的良好祝福。
鹿洞春风暖;
鹅湖化日长。
这是一副朱姓人家所用的传统春联。旧时读书人家对春联非常讲究,对联内容往往切合本家的姓氏,选取本姓历史名人的故事,以壮门楣;又含激励子孙、继往开来之意。该联用的就是南宋理学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典故。朱熹博览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字、乐律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其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影响很大。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等。“鹿洞”,即白鹿洞书院,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在今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朱熹任职南康军守时,曾亲自制定学规,并在此讲学。“鹅湖”,也是书院名称,在今江西铅山县北鹅湖山。南宋淳熙年间,朱嘉与吕祖谦、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讲学,后人立四贤堂以纪念,称为“鹅湖书院”。联语简练而极为切题,既用朱熹故事,又切春节时令,非常恰当。“鹿洞”与“鹅湖“、“春风”与“化日”以及“暖”与“长”之对,无不工稳。形式与内容俱佳,堪称名联。
东山丝竹陶情早;
春草池塘得句新。
这是一副谢姓人家可通用的春联。上联用东晋大臣谢安典故。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士族出身,少年时就负重名,“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并以疾辞”(《晋书·谢安传》)。从此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的东山,纵情山水间,以丝竹(音乐)陶冶情操,并与友人畅游,与王羲之等人著名的“兰亭之会”就在此时。40多岁时,经朝廷屡次征聘,方从东山复出,官至宰相。曾成功指挥了著名的“淝水之战”,人望极重。成语“东山再起”一词即源出于此。下联用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典故。谢灵运是东晋谢玄之孙。入宋后任官之余,游历山川,吟哦不辍,其诗描写山水名胜,刻画自然景物,开创山水诗派。“春草池塘”,典出谢灵运《登池上楼》一诗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呜禽。”该联选取历史上一武一文两位谢姓名人,既有史实,又有韵事,生动有趣,又切“春”字,为人称道。
梅呈五福;
竹报三多。
五福,即寿、富、康宁、好德、老终命。见《尚书·洪范》。三多,即多福、多寿、多男子。见《庄子·天地》。联写冬物,意在以之迎春祈福。既能援引典故,使其意绪丰富,又用词简练,对仗工稳,此春联遂广为应用。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这是旧时上海一位名叫程道周的医生在过年时贴出的一副春联。既为医生,自然以治病为生。人若“皆健”,医生自“贫”。上下联意想补充乃完整,属流水对。程氏撰春联,为天下众生祈福,而独忘却自己,其克己为人的情怀,令人起敬。
嫁女婚男,两家情愿;
生男育女,一个相宜。
此联的妙处,在于能以时政入联,又不乏古思古韵。《诗经》以《关雎》为首章,端在于男女居室乃人伦根基。春日为一年之始,春联中表达的期盼,自然是此年的要事。上联言婚姻,颇有《诗经》遗意。下联言子女,遵国家政策。新婚家庭可以用此春联。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