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后随笔
文本是教学之本,阅读教学活动应聚焦文本,以文本为依托,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走近文本,走进文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文本的作用。文本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一种凭借,是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既是一种凭借,教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体现文本的价值;既是一个载体,教学时就必须充分利用文本是教学的重要凭借。
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的教学中,我努力以文本为依托,展开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本课的人文性很强,让学生谈谈这些人文性的东西并不难,但怎样就能带领好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凸显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呢?教学中,我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走进文本,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品味,感悟谈迁的坚强,感受信念的力量。具体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引导复习,发现“厄运”。
在读题、揭题之后,我就给学生出示了几个词语,让他们在复习词语的过程中回顾了上节课内容。而后直奔主题(自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国榷》被偷,领悟“厄运”,点明课题。
二、围绕“厄运”,走进谈迁。
从“厄运”一词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然后抓住文中重点语句,在学生在圈点勾画后,反复品味第一自然段的几组数字。让他们在鲜红、醒目的数字中感受《国榷》完成得不易,感悟谈迁的孜孜不倦、呕心沥血。让学生明白《国榷》就是谈迁的全部,就是谈迁的生命!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数字中获得了阅读感官,得到了阅读感悟。从“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地流淌。”感受谈迁书稿被盗后痛不欲生的心情。从文章的细节描写中,让他们在形象、直观的感悟中解读文本。使学生体会人物品质,感受到了人物形象,走进了人物内心,与文本产生了共鸣。
三、悟读“打不垮”,读懂谈迁。
第3自然段是领悟人物感情精髓的重点段落,在谈迁重写《国榷》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谈迁的行动中感受谈迁的“打不垮”。从“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更感受到在厄运面前,谈迁没有低头,没有退缩,终于写成了一部更为翔实的《国榷》,他不仅留给我们一部史学巨著,更留给了我们后人那种与厄运顽强抗争的精神。在反复引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的需要重组教学,设计成更加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学生的感悟、理解是多元的,教学中,我尊重了学生思想,张扬了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引导学生读书要把文字想像成画面,比如从“终日奔波”一词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谈迁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辛,进而感受到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支撑着他。
四、走出谈迁,拓展延伸。
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这个问题简单易操作,学生可以对谈迁说几句话,也可以谈谈自己遇到挫折后该怎么做。这样的拓展和训练紧扣文本,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升华了主题,使学生受到了挫折教育,在今后的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是啊,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不断拓宽文本的范围,适度的文本拓展与训练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本源,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回归本位的最根本途径。因此,我们要走进文本,细读文本,夯实自身解读文本的功底,去正确打开解读文本之门,走出文本,提高处置文本的水平,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