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1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

文章 2019-07-20 00:59:51 1个回答   ()人看过

2016年的高考已经过去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全国1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欢迎大家赏析!

【作文题目】

阅读漫画,结合材料的内容和语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形式】

材料作文(看图作文)

【主题】

评价标准的主、客观性之间的关系

力求公正客观的评价

被评价者:如何应对未必客观的评价标准

【材料分析】

画面中有2个学生,左侧的学生A第一次成绩是100分,第二次成绩是98分;右侧的学生B第一次成绩是55分,第二次的成绩是61分。

评价者(家长或者老师)在一次的评判中,给了学生A一个吻,给了学生B一巴掌,即褒奖了分数较高的学生A,批评了分数低的学生B。但第二次的评判和第一次完全不同,学生A虽然取得较高的分数,但是由于成绩下降挨了巴掌,而学生B虽然分数差但是因为有了微小的进步获得了表扬。

【立意角度及素材】

立意一:从评判者的角度,言说这种标准的正确性——不是以静态停滞,而是动态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在主观中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且这种标准在社会上拥有一定市场,易于鼓励努力向上的“后进”,督促自我满足的“先进”;

立意二(推荐):作为评判者,在评价任何事物的时候,都应该尽量坚守全面、客观、理性的原则,竭力摒弃个人的主观因素。这种主观因素的体现,不仅仅是个人的好恶,也包含着一个人脑海中固有的印象。作为评价者,尽管在评价时要参考评价对象既往的情况,但不能将具体的、个别的情况发展为一种概念性的印象,导致评价标准的模糊,而这难免会有“挫伤被评价对象积极性”或“鼓励被评价对象投机行为”的情况发生(比如“先进”者只是一时疏忽,而“后进”者此前未必努力,等等)。

而作为被评价的对象,要意识到这种评价标准(参见立意一)在社会上拥有一定市场的现状,可能在接受评价时会受到未必客观公正的待遇,这就提醒我们扬长避短,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标准(“后进”者作为积极努力的动力,而“先进”者则应该更加谨小慎微)

备注:立意二中有关被评价者的论述只是次要论述;作为次要论述,略一提及即可,只是一种补充,过于强调反而会伤及主要论点;如无把握,宁可舍弃。

【特别注意】

1、题目审题难度高,区分度大;

2、适合写成议论文,论点需要鲜明,论证必须有逻辑;

3、高考(精品课)作文考察写作能力,亦在考察考生的价值观

备注:有关价值观的问题需要格外强调一下,比如有的考生可能会做出如下论述:先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反而在评价时会被提高要求,反而得不偿失,不如先做“后进”,逐渐变为“先进”,反而更能体现出某种优势。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的确如此,但就社会主流价值观而言此举并不可取,除非你的论述纯限于专业学术角度、逻辑论述极为清晰且对价值观持完全中立立场,否则万勿冒此风险。

【范文】

又是“别人家”的家长

最近有一句网络流行语叫“别人家……”,意思是羡慕别人家的XXX,而自己却没那么命好,没能碰上。同样一张试卷,小明考了98分,结果得到的“奖赏”是一个耳光,小王考了61分,就得到了一个鼓励的亲吻。哎,又是一个“别人家”的家长,同样一张试卷,奖励和惩罚的命运却千差万别。

理解润亲情,鼓励成远方。成功没有标准答案,胜利不一定就是满分,只不过期望值不同而已。有些时候,我们习惯于成功,习惯于完满,把标准定得太高,把脚步迈的太大,可能落差也会更大,还不如春风化雨,脚踏实地,让成就一步一步积累,让喜悦一点点绽放。

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强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南风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强扭的瓜不甜,早熟的柿子生涩,早拔的育苗根儿松,漫灌的鲜花会被淹死,关键看你如何把控尺度,如何设置期望值。

20世纪英国著名心理学大师唐纳德·温尼科特曾提出“足够好的妈妈”的概念,具体含义是妈妈做到60分,满足孩子的基本生活需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把剩下40分的爱以“特别狠心”的方式隐藏起来,留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自己努力学习成长。相反,六一儿童节之际,湖北武汉一“着急妈妈”火了。从半岁到5岁,她为自己的小孩累计投入近12万元,报了英语、数学、声乐、表演等17项培优班,结果没想到儿子竟然由“学霸”变成了“学渣”。对比触目惊心,做“60分妈妈”总比做“着急妈妈”更令孩子接受。

教育是一块橡皮泥,可以任人随意捏造出各种形状。那么反向推演,一件成功的雕塑与一件破摔的雕塑,他们的最初状态都是陶泥,无所谓孰轻孰重熟好熟坏。我们都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学艺双全,各方面都很优秀,但在平凡世界里,我们不甘于平凡但应习惯于平凡。每个人都想成为鹤立鸡群的那只“鹤”,那么谁来成为那大多数的“鸡群”呢?

上善若水任方圆。98分的“学渣”与61分的“学霸”,奖惩分明、区别对待背后是一种焦虑,中间隔着习惯性与偶然性的转换差,而这个差值正是中国应试教育下的一种常态。在此呼吁别让“中国式焦虑”毁了“中国式教育”,因为方圆即乾坤。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