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表现及其培养途径论文
一、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以“动能”的形式存在。一个人的能力高低与其活动效率成正相关。实践能力是指专业人从事专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以及两者所形成的合理化知能结构。
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仅仅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素质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论,具有专业教学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主要由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构成。
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主要包括条件性能力和实践性能力。条件性能力蕴含着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及其在把握学生身心特点和展现课堂教学艺术方面的能力。实践性能力更加宽泛,它包括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课外实践指导能力、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反思性实践能力等”。
实践教学能力强调教师应当具备职业实践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教师要熟悉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要求和操作流程,掌握岗位技术规范;具有熟练的专业技术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创业和科技推广能力。教师既是教学行家,也是生产好手,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既要有教师系列职称,又要取得与所在教学岗位相同或相近专业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职称。同时,专业教师应具有本专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经历。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职成[C2oo6] 11号),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经历。这项规定的出台就是在制度层面上确保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发现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和教学科研开发能力等”。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而言,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是区别于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标志。
二、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中的问题。
第一,专业教师数偏少。以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为例,172人的专业课教师要承担5020人的五年制高职教学任务,其中还有很多教师同时承担了相当一部分中职教学任务。
第二,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职称结构没有梯次。以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为例,目前全校专业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专业教师仅占28.4%。根据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规范管理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到‘十二五’期末,五年制高职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比例达到35%,其中35岁以卜的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比例达到50% ",因此,加快职业院校教师学历的提升刻不容缓。同时,教授、副教授102人,基本集中在40--50岁,没有形成比较合理的梯次结构。
第三,“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偏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历来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虽然各职业院校一直在想方设法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但真正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仍显不足。以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为例,目前“双师型”教师仅占教师总人数的84.3 %,而且相当一部分教师仅是取得了一纸证书,实际动手能力并没有达到相应程度。
第四,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偏弱。专业教师缺乏先进的职教理念和实践经验,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薄弱等。以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为例,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来自于非师范类的普通高校,既普遍缺少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和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又缺乏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从教后又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课堂理论教学上,缺乏深入企业进行顶岗锻炼的经历,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尤为薄弱。
2.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上的问题。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的课程实施与改革的持久能力不足,实践教学水平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偏弱。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教学过程流程化,简单机械,不揣摩学生心理,不了解学生需要,一味地凭主观判断实施课堂教学。第二,众多的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相脱节,即便是有机会到生产、管理一线去实践,也表现出实际经验严重匾乏,更不用说带着学生到行业企业中去解决生产管理中的问题。第三,相对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水平普遍不高,许多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问题”意识不强,发现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弱。
三、提高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途径
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活动,着力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第一,加强学习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形成“职业属性的专业观’盯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工作过程的课程观”“盯多元智能的人才观”“盯开放评价的质量观”“全面发展的能力观”“情境创设的建设观”,等现代职教理念。
第二,尝试开展“三对话”,活动,增强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三对话”是指职业院校中的“专业对话、师生对话和校企对话”。“专业对话”,是指同学科专业教师问的对话,共同研究探讨本专业的最新动态、最新成果、最新问题,是同行之问共同探讨和实践的过程;同时,专业教师也可以与文化基础课教师对话,为学生专业学习服务,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服务。“师生对话”是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教师要从满足求知者愿望出发,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主动参与由教师组织的课程改革实践。“校企对话”则是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问的互动。职业院校要让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全过程,让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了解它们对专业人才规格和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实际要求,也可以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协同组织教学,参与人才质量考核。“三对话”的开展,可以使职业院校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与学对接。
第三,通过学校教学领军人物的示范,引领广大教师全面提升课程实施能力。专业带头人是专业方面的领军人物,骨干教师是教学能手,可以通过组织他们举办“三课”,即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引导广大专业教师去关注课堂教学,去思考课程改革,最终达到提升自身课程实施能力的目的。
第四,在全体教师中广泛开展的评先评优活动,树立优秀教师榜样,以典型带动全面,提高教师自我升华能力。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不同的专业教师应该具备不同岗位所必备的专业技能,既要熟悉本领域的生产管理等工作过程,又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现场示范指导、解决突发事件等能力。
第一,制度创新。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保障机制,全面落实教育部文件要求,根据自身实际,切实制定好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顶岗锻炼的实施细则和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等相关制度,为广大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同时,在培训费用、福利待遇和评优评先方面,要对深入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的专业教师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要对参加省、市级和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专业教师予以重奖。还要制定并实行“双师型’,教师津贴制度。
第二,措施到位。职业院校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真正提高教师实践技能。职业院校不仅要严格执行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顶岗锻炼不少于两个月的规定,还要规范教师顶岗锻炼或调研的要求,每位专业教师要详细制订锻炼或调研的计划,明确实践内容和锻炼目标。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公共基础课教师,结合自己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特点,本着为专业服务的宗旨,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使公共基础课教师了解不同行业、企业、岗位对职工文化素质的要求,从而理解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个性差异。
第三,科学评价。职业院校要逐步建立起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和引导广大专业教师积极走“双师型”教师的发展道路。学校在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中,不但要看其“证”,即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更要观其“行”,即考核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并将考评结果与教师的津贴等直接挂钩,使专业教师能够形成真正的竟争意识,增强其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紧迫感。
3.加强职业院校的校本研究,重点培养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第一,为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阵专变创造条件。职业院校可以邀请知名职教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或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教育研究活动。通常来讲,专家们的精彩讲座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启发教师的研究思路;让教师们亲自参与职业教育研究活动,可以着重培养他们理论思考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
第二,校本研究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课程”为中心,重点解决如何将“知识阵”转化为“技能”问题。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职业教育一定要“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技能”,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在开展校本研究时,要从专业出发,尽量淡化纯粹的理论性研究,开展应用方而的实践研究。广大教师要本着“问题”,即“课题”的思路去挖掘研究,采用实践研究、实验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教科研能力。
4.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强化专业教师科研开发能力。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形式,也为职业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师科研开发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职业院校可以选派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让他们贴近产业、融入企业。在行业和企业里,专业教师可以与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合作研发,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同时,将“教学、教研、生产、实训’,构建成一条完整的事业链,让教师不断地把行业企业中的最新技术与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此外,专业教师也可以将一些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带到企业,向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请教,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新技术研发能力。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