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懂你的孩子了吗杂文随笔
“老师!蒋老师!”朋友带着一伙人站在我工作室门口。我看了一下如约而至的伙伴,人太多有些搞不清是谁要做个案。
“你能不能给我儿子女儿都做做啊?”衣着鲜亮、身材姣好脸容却焦躁不安的年轻妈妈开口。我笑了,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有意思的妈妈。
顺应是我的作风。“好,可以。宝贝们想在哪儿做呢?”他们在儿童画室、国画室挨个看了一遍,最后选定了国画室。我不由笑了,孩子们居然都喜欢国画室的能量,这就好办了。
我让他们三人各画一张“人树屋”,妈妈很难为情地告诉我:“不行不行,我不会画画,很丑……”“没关系,这个游戏只是投射游戏,是一种心理测试。你们画吧。”这下妈妈才提起笔来开画。两个孩子早画开了。儿子超级自信,但又下笔荒芜线条凌乱,浮躁不安、注意力缺失立即浮现出来。女儿安全感缺失但情感非常细腻,渴望家庭的喜乐和谐也在画面上一一浮现。再看妈妈的,内心烦躁,情感匮乏、自我价值感超低而又迷茫……
我最感兴趣的不是妈妈一直挂在嘴上的问题儿子,而是那个被她称为性格内向、会偷东西的一年级女儿。
“宝贝,我觉得你好有画画天赋哦!你看你的太阳光与众不同还有前后遮挡关系。不过阿姨很好奇,你这怎么画了一颗心呢?好像又有一把箭穿心而过……”我发现她迅速地瞟了妈妈一眼:“这个是一张嘴啊,像不像一颗心?嘴巴里说出来的应该是爱,可是有人说出来的话都好伤人……”孩子的神色黯然起来。我看出了一些端倪,外界的人际关系尤其是评价语言对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心灵创伤。所以孩子选择了不说话来保护自己。
“她就是内向得不得了,你问她一句她才答一句……”妈妈出口都是否定。我感觉孩子再次退缩。
因为她的主要目标是儿子,我看女儿也是画画欲罢不能的样子,就柔声细语地抚着她的头跟她说:“宝贝你画完草图后上色好不好?”“好!”看得出来她是真喜欢这种情绪表达的方式,很专注雀跃地在一边继续。
和儿子、妈妈聊了一会,信息捕捉得差不多了,核对工作也完成,儿子表示很开心愿意继续来。我发现他一直在嚼糖,建议他以后不要吃了,他立即把口袋里剩下的两块大大泡泡糖扔了,不小心掉进了柜子与墙壁的隔缝。我正在跟他探讨以后怎么做的时候,女儿居然搬开柜子找到了那块糖,紧紧地攥在手心里。
“不许吃!吐出来!”儿子突然凶巴巴地对着她喊。女儿不肯,一场拉锯战开始了,我们一帮大人企图拉开,我迅速意识到我不该参与干涉,这是他们家矛盾起来时最真实的应对模式,原生态的呈现比妈妈的描述更到位。我退后一步继续观察。
“跟你说了多少次!你不能吃糖!你为什么就是不听话?!”儿子脸上的青筋都爆出来了,女儿死命攥着不放,儿子就去她手心里抠,那种力道几乎可以扳出血来。我忽然就看懂了他们两个的问题根源所在:在儿子的抚养人身上一定是强势按自己的标准来,女儿在每一次的争夺中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虽然她那么努力地企图捍卫自己的权益……
她在最后一刻默默放开时的表情震撼了我:那样无奈、那样委屈,她得不到她要的东西……估计这样的模式已经很多次了,她由一开始的抗争变成了妥协……
我突然就明白了妈妈口中“偷东西”的心理需求……
童年创伤如果不好好疗愈,就会形成一种执念,无关道德,无法控制……
我忽然就难受起来:如果妈妈意识不到自己家的系统运作模式造成了这些偏差行为,这些行为会持续恶化。父母是孩子的环境,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儿子习得了强势的武力冲动解决问题,女儿习得了隐藏自己的需求来博取妈妈的肯定,却都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真实地爆发出自己的这种单一处理方式,从而形成人际关系障碍……
妈妈内心的匮乏,超多的负能量语言、那么频繁地要求孩子听话,这种不接纳、无意识的控制成为了一种错误的教养模式,加上多子女家庭的复杂环境,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偏差行为慢慢出现甚至导致人格扭曲……
与其在下游防洪救灾不如在上游植树造林。如果父母不愿意学习疗愈自己、成长子女,那生活中她要付的单就会很多很多,包括子女的学习生涯、情感维系、两性关系……
救救母亲!我的脑海里突然跳出这四个字。妈妈的内心其实也是一个急需帮助的孩子,那样的迷茫无助,这样的状态我怎能要求她读懂孩子的语言呢?连孩子的语言都读不懂又何来沟通呢?这样的家又有什么爱的流动可言呢?
爱孩子从读懂孩子的语言开始,从他们的每一个细节,从他们的举手投足、人事物的应对开始来解读成长密码……
但愿更多的父母能走进怎样学做专业父母的队伍,揭去“无法、无奈、无望”的“三无家长”帽子,拥有“自学、自救、自信”的“三自父母”基本能力与合格素养,如此,孩子才有望健康蓬勃成长……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