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乡景观散文
十八堡位于川河盖西麓,秀山东北里仁乡与涌洞乡、宋农乡、龙池镇接壤处之涌洞山区、纳沙河畔(西岸)。
十八堡又名“十八学士峰”,长达12.5千米,驰名渝湘边境。峰连罗汉列,春绿山花开,山青水秀,丽极艳极。不仅如此,在十八堡第一座山峰前面同等距离处,另有一座山体比十八堡略为高大,形如观音坐莲台之势,此山便名“观音山”。于是,当地人称其景观为“十八罗汉撵观音”。十八罗汉撵观音,亦步亦趋,十八罗汉一观音,各自独立。十八堡观音山,英俊秀丽,拔地而起,山体底部平面长约500千米,垂直高度约400千米。十八堡各堡之间相距200千米。十八罗汉规规矩矩,站于一直线上,由南到北,由高到低,从涌洞乡杨家村的将军岩到里仁乡凉水村的上川大坟山,风姿绰约,蔚为壮观。十八堡各有美名:马头岭、黄帝坨、狮子口、金鸡岩、金竹山、豹子董、猫儿岩、石钟山……各山皆有神话传说:天鹅抱蛋、金狮借粮、金鸡报晓、神猫捕鼠……
再一看,十八堡酷似十八罗汉列班,遥向川河盖山神致敬,庄严肃穆,各具情态。十八堡面前(东麓)是纳沙河,每到山花烂漫之时,山花映入纳沙河,景色非常秀丽。更兼此山此河上下周围还有草鞋桥、龙潭孔、滴水岩烂钟等奇事珍闻,又平添几分传奇色彩。
十八堡、观音山,各峰山上苍翠如娇,山下绿草如茵。山两侧梯田层层,五谷丰茂;山内外牛羊成群,六畜兴旺。春来百花争妍,夏到鹃啼蝉鸣,彩虹飞秋叶缤纷,冬雪如银,一年四季,美景无限。
1942年,抗日战争中,秀山县第六区(龙池区)区长饶雪禧视察永兴(涌洞)小学,给该校赠联赞颂涌洞山川对联云:永昼高歌相观瀑布奔流浪涌神龙归大海,兴怀论道默数奇峰岗峦翩联学士步瀛洲。
十八堡的形状,本与其它山体形成原因一样,都是若干万年前地壳变化的“造山运动”形成的,但由于十八堡特别的结构形式令人惊诧,所以奇特的神话传说代代相传。
相传盘古开天地后,洪水泛滥齐天高,玉帝派铁拐李下界退洪水,伏羲八卦定九州、制人伦,炎帝黄帝教稼穑、制衣裳,纳沙河两岸已有了人类定居。观音大士为普度众生,派遣殿前白鹤仙子、婆婆道姑二仙化成凡人,来到纳沙河两岸助民耕织,又亲率十八罗汉监押数十名神工搬运数十丈长、合抱见方的大块红条石来到纳沙河上修建桥梁。
一日,观音一行来到纳沙河源头,忽然天昏地暗,走石飞沙,尘土弥漫,巨响铿锵。观音忙取出玉净瓶挥洒甘露,顿时妖雾澄清,真相大白:原来是白鹤仙子与婆婆道姑因意气用事,正在纳沙河上空展开一场激战。观音令神工放下大块红条石暂歇,带着十八罗汉到尖山寺庙内,给二位神道调解纠纷。直到夜阑更尽,纠纷仍未平息;观音见她俩都冥顽不化,便令她俩在纳沙河两岸相向坐化,托体归山了。二人凡体化为山峰。白鹤仙子化成白岩坡,依傍着川河盖;婆婆道姑则化成婆婆山,立于野猪坪。
神工们放下的4块大红石,其中两块断了;未断的两块,一块安然卧地,任人踏访,另一块完好无损,朝天矗立,这一块被人们称为“立柱岩”。
观音大士处理了鹤婆纠纷,急忙督神工修桥,突然听见远方雄鸡啼鸣,遂令十八罗汉就地各自坐化,自己也一样坐化,因而留下十九座神体,即一列整齐、美观的山峦永留人间,从此有了“十八罗汉撵观音”景群。同时,连他们的“信铃”都放在十八堡之一的金鸡岭下了,人们称之为“扑地钟”。
第二节扁口洞古动物化石
十八罗汉撵观音,加上种种神话传说以及人间烟火本已美不胜收,岂知在其附近,又平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985年12月29日至1986年1月5日,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古人类旧石器研究室副研究员张兴永和助手孙志彬、陈祖军在十八堡附近的涌洞乡野坪村扁口洞中发现28种古动物化石(豪猪、竹鼠、松鼠、猕猴、长臂猿、猩猩、腊马象、东方剑齿象、黑熊、虎、豹、豺、獾、鬣狗、野猪、巨貘、中国犀、牛、羊、鹿、麂、鱼以及螺、蚌、蜗牛、鸟类),还发现了烧骨。
28种动物化石说明,这些动物群属我国南方第四纪常见的剑齿象——大熊猫动物群,其中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巨貘等,是一万年前就绝灭了的动物,根据动物的习性,可以判断这里原是亚热带、热带温湿气候,遍布原始森林和沼泽。而从这些动物化石的集中出现,特别是从火烧骨的发现,可以推断这里至少在一万年前已经有人类的频繁活动。
因涌洞乡在清乾隆元年后是石堤巡检署的辖地,又与里仁乡接壤,此事件又在十八堡附近,故亦录于此处。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