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路径分析论文
一、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立足点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一)职业教育的涵义
在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多层次的,多数情况下的“职业教育”针对的是一般熟练工人或半熟练工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高一层次的“职业教育”亦即“技术教育”,针对的是一般技术人员的培养;再高一层次的“职业教育”亦即“专业教育”则是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我国的“技术工人“”技术员”与“工程师”相对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一书中将“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两个概念加以区别,而在我国则将两者统称为“职业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二者为通用术语。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受训者的技术教育。
(二)“技术教育”与“技能教育”辨析
1“.技能教育”适宜于中等职业教育,其培养的目标定位应是技工,可以通过短期职业教育或培训完成人才培养,技能的形成是经验性的,是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技能型人才再优秀,还是以经验为主,并且技能的提高离不开技术指导。2“.技术教育”应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立足点,技术型人才是以技术理论为指导、能运用一定技术方法来解决技术问题的一种人才类型,发展后劲是技能型人才不可比拟的。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技能教育是技术教育的基础,它应该贯穿于各类技术教育,但高职教育即使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也不再是培养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工人,而是以技术科学为指导的高技能型技术人才。即使他们在技术工人岗位上工作且获得的是技师、高级技师等典型的“高技能”标志,也不再是以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为主的机械操作,而是以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为主的现代技术型应用人才。3.技术有高低、简单与复杂之分,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不应是一个层次,而应是一种类型,不同层次的院校应清晰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范围。
(三)职业教育的“行动体系”
“行动体系”概念起源于国外职业教育,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经验。该“行动体系”强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综合化,形成按照行动完整的“过程逻辑”而不是按照学科理论的“结构逻辑”组成新的综合化课程来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传统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平行或分离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在内容上协调不充分,很难实现两个学习场所(课堂与实践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学习,学生也很难将在理论和实践学习中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化的职业行动能力。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解决的核心问题放在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上。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立足于职业岗位(群)和工作过程分析来进行课程设计开发,课程内容以职业岗位具体化的工作项目或任务为载体,如零件、产品、设备、工艺、案例等,每个项目或任务都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是相对完整的一个系统,具有高度综合性。以实践作为课程教学的主线,通过实践带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素养的养成,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这种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必须建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的。
(四)职业教育本质特征
1.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对高技能型人才在质和量上的需求在不断扩大,这种需求单靠学校一方之力已难以满足,面对这种挑战,高职教育就必须走面向市场、适销对路、产销一体化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2.高职教育主要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探索阶段,有订单培养、任务驱动等多种模式。无论哪种模式,它只是产学结合在学习时间上的分配、安排有所差异,都可以归纳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3.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工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是高职教育本身固有的特性,体现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只有顺应这种规律,高职教育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体制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现就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进行分析和梳理,以期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深化,建立更加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一)校企合作的前提是校企双方要转变观念
作为企业,要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学校的办学过程及人才培养,分享办学效益。学校则要充分认识到,单靠一己之力很难满足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只有开放办学才能创新,才能将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也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
(二)构建组织机构,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
学校积极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成立了处级建制的校企合作部,成立由自治区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牵头,行业(能源、电力、冶金、机械、水利)、学院和行业企业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扩建了能源、电力、冶金、机械、水利5个二级专业分会。学校以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为平台,与大唐国际再生资源公司共建高铝资源学院,与阿拉善左旗政府、腾格里工业园区企业共建政、校、企人才共育基地,形成学校与企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为学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办学活力等方面搭建广阔的平台。
(三)校企融合,开展科学和技术研究
在学校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服务社会的思想指导下,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遇到的各种问题已成为学校校企合作工作的重中之重。校企双方积极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设计、研究、探索。在此过程中,企业提供科研平台,提供资金支持,学生参与学习,实现教师+企业+学生的模式,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目的。为此,学校修订完善了科研奖励制度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高对服务社会的横向课题和专利成果的奖励力度,2012年获得新型实用专利1项、自治区科技厅科研项目2项,获得资助经费40万元,获得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4项,学院配套提供相关费用。
(四)校企在教学基本建设中实施全方位、开放性的合作
1.专业建设共建: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对人才的新需求,学校深入包头钢铁集团公司、神华集团准格尔能源有限公司、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公司等大中型能源企业进行调研,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结构更加适应自治区经济发展需要,以建设国家和自治区级品牌专业为抓手,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目前已建成12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厂热能动力装置、冶金技术4个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2.课程体系共建:学校引入能源、冶金、水利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修订课程标准,完成了机电一体化(能源方向)等7个重点建设专业的课程标准的制定,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建成30门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开发68部体现行业和地方特色的教材及系列讲义,建成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师资队伍建设共建:一是完善制度,修订出台《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客座教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二是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双挂“”双送”工程。新招聘的青年教师均到企业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接受为期半年以上的实践技能培训,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到合作企业调研、学习,了解新技术,学习新工艺;三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实施“双带头人制”,即每个重点专业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从行业企业聘请1名专业带头人;四是从企业聘请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学院担任兼职教师,建立500名以上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绝大部分专业,特别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课学时50%由企业兼职教师授课。4.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共建:学校与呼和浩特众环集团等企业共建3个“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校中厂”引进企业产品,引入企业管理模式,以学院为主体,校企共同管理,共同培养人才。“校中厂”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院专业教师共同担任实践指导教师,结合生产实际,推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将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与内蒙古丰泰发电有限公司、神华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内蒙古利丰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9个“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厂中校”以企业为主体,校企共同管理,实行双班主任制、双指导师制、学生员工制,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采取设立学生顶岗实习专项资金和实施校企双方共同评价机制等措施,提高顶岗实习教学质量。5.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共建:学校构建教育行政部门为指导、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实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聘请行业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和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各个质量环节的评价。6.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深化“校厂一体,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与内蒙古利丰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冶金技术专业与大唐国际再生资源公司合作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施工技术、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与富凯龙水利水电公司合作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的需求。
三、校企深度融合保障机制的确立
根据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艰难探索,我们可以看到,校企的深度融合除依靠校企双方的努力,还必须借助各级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力量。首先应重视地方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统筹和协调作用,在各级政府成立专门指导机构,对校企合作给予指导、管理、协调和评价;其次,国家要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法规体系,并将实施细则具体化,从而为校企合作提供坚强的政策保障;最后应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力度,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投资,充分有效利用教育资源。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