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天目山经典散文
时隔两周,我和哥哥第三次踏上冬游征程。领略了天目山孤峰与碧潭之美,这回就想体验登顶主峰的惬意。有了前两次摸黑晚归的教训,我俩一早就冒着浓雾出发了。
沿着上次龙潭沟之旅的路线,从省道335大坡处拐向西北约200米,路右侧不远处坟茔旁一棵大树吸引了我俩的目光。树冠丰满枝桠错落覆盖着整个坟墓,满树红叶仿佛一窈窕女子羞红色面颊,倾倒男儿一片。
半路碰到一位骑摩托车的当地中年男子,向他打听鄂豫边省委旧址的消息。随后从尖山V字路口沿一条3.5米宽的水泥路西行,越过一座9块长条青石搭建的石桥和一口4亩大的水塘,从丁字街口折向北行百米,路西一所小学。
小学院子不大,教学楼和办公楼分别为金融界和民营企业捐建。大门北侧立一黑色大理石碑,刻记爱心人士捐款12万元修建750米长尖山街水泥路的善举。院子西侧是一座五间廊檐式青砖琉璃瓦古建筑,屋后一座圆锥形小山,山上稀疏长着数十棵低矮的松树,屋前两侧花坛里长有两棵翠绿的柏树,中间花坛里一株合抱粗的臭椿树拔地而起,枝干繁茂树叶凋零,据说是1926年春尖山党支部书记吴仁甫栽植,已列为平桥区名木保护。踏上台阶,门上赫然挂着“鄂豫边省委旧址”和“信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铭牌。
推门入室,迎面见到两根相距3米的黑色圆木直顶二层横梁,上端靠墙处两排扁平椽木穿柱而过,屋顶两侧是细密的檩条。左侧靠墙处一张木质供桌上放有一尊玉雕的鄂豫边省委书记王国华雕像,四面墙上悬挂着几十幅黑白照片及文字,主要介绍曾在尖山这方热土战斗生活过的革命先辈及英烈的生平事迹,还有反映革命烈火在此燃烧的珍贵历史图片。置身屋内,眼前不时浮现出董必武、彭雪枫、李*念、王国华、周骏鸣、文敏之等一大批叱咤风云的革命英雄戎马倥偬的音容笑貌,抬眼望见斑驳脱落的红漆与破裂的墙缝,心中不免感慨万千。
瞻仰完毕,我俩骑车向北,从高堰村晏庄集镇东北一修车铺西拐再向北,顺着一条渣石土路推车绕行小石岭,但见满岭尽是裸露的岩石和随地堆放的萤石原矿,一座座井架在光秃的山岭间特别扎眼。走到半山腰,脚下一口尾矿库,库内浑浊的石浆好象涌动的虫卵,山脚下鳞次栉比的民居与岭上嘈杂单调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山脊里侧有两处废弃的深坑,坑壁上的萤石泛着灰紫的萤光。
越过小石岭,前方拐弯处一大块犀牛状岩石虎视眈眈,右侧陡坡边野枣刺尖利无比。西北方崇山峻岭巍巍耸立,直逼云天。莫非这就是当地人津津乐道的祖师顶?我和哥哥从一条岔路直奔高山疾驰了一段路,被告知走错了路,遂原路返回。山路崎岖,蹒跚行进2公里,眼前出现一个小村庄。上前探听,得知此地叫凉水泉,右侧那条大路一直通向祖师顶。
推车沿着大道向上走,心里充满憧憬和疑惑。山路宽约8米,路面多是碾压平坦的黄土,不见明显的砾石,只是坡陡弯多,两侧是密不透风的油松。一路蜿蜒而行,偶有车辆驰过,身上渗出滴滴细汗。费力行走约2.5公里,路右侧有两间小平房,窗户洞开,西墙外石牌写着七岭沟封山育林区,面积为7千亩。我俩把单车锁放在平房里,轻装上山。
前行不远,碰到一伙人正往拖拉机上装木材。上前搭讪,对方说还有十五六里路。心里一咯噔,天哪,这祖师顶真象西天佛祖有心考验人的耐力啊。我和哥哥不顾疲劳,加快赶路的步伐。沿着山路左突右拐,顾不得欣赏沿路风景,甚至顾不上擦拭额头汗水。终于绕过先前高耸入云的山岭(实为大石岭),本以为祖师顶就要到了,谁知仍未见到顶峰,山路逶迤不止,前方群山莽苍。不知何时,大雾悄悄散去,四周的景象变得清晰起来。
眼前猛然现出一座幽邃的山谷,四周全被山岭包围。座座山岭或东西横亘,或长锷刺天,松林云海间乍露片片岩石,犹如龙鳞闪耀银色光芒。中间一道山岭临近山谷的一侧,两处岩石宛如披甲勇士仗剑挺立,锐不可挡。几道山岭裸露的岩石造型千奇百怪,气势恢宏,特别象佛祖座下的十八罗汉,不愧是虔诚向佛者心中的极乐世界。整座山谷傍着道道山岭,显得格外神秘迷人。这该是天目山美景三沟之一的七岭沟吧。这沟壑纵横峭壁怪岩的世界,简直就是一幅天然的《江山如此多娇》稀世国画。
从七岭沟旁北望,一座隆起的山峰傲然屹立,缠绕山腰的是弯曲的山路,左侧山峰间,隐约可见一台挖掘机伸展的机械手。山路里侧的山岭上,一排排松树星罗棋布,也可见大片的麻栎树林,偶有软枣树等果树生长。与先前半路上见到的油松和马尾松枝干对称生长不同,这里的松树朝阳的一侧枝叶繁茂,是典型的黄山松。让人遗憾的是,路上几乎听不到鸟鸣见不到鸟影,沿途难见积水或泉眼,难免口干舌燥。
顺着山路继续前行,来到一处宽阔的施工地带,一群工人正在午餐,此时已跋涉一个小时。上前一打听,才知到了祖师顶山腰,心中振奋不已。攀得半山休道远,尚须健履登高峰。顺着开凿的盘山公路前进,山路越发凸凹不平,不时见到炸裂的山岩和盘踞在路间的顽石。与此前常见的境况不同,山上净是黑褐色的岩石和稀疏的树木,有的大块岩石表层皲裂疏松,从炭黑色向下依次变成银灰和土黄色;树木三五成群杂乱无章,以野果树和灌木居多,枝干虬曲枯叶落尽,在初冬里楚楚可怜。最后来到山岭西侧,前方无路可走,地上有两台空压机,细长的钻杆直伸进岩石堆里。山顶历历在目,我俩跨过施工器具,沿着山石攀登了30米,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山顶,竟然用时半小时。
山顶的荒凉落寞景象顿时将心中的憧憬化为乌有。眼前是几蓬枯萎的衰草和丛生的荆棘,下面是几截残留的石墙青砖和仆倒的石碑,草丛间有两块残碑,那块三角形尖碑上残留有“住持僧”字样,似乎不甘心被历史尘埃湮灭和遗忘。看来这里曾建有寺庙,不知何年何月庙倾僧散,以致颓败至今。谁能想象到,如此美妙迷人的天目山,海拔813.5米的主峰竟是残垣断壁伴随流年,让人情何以堪?
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四面峰峦起伏,沟谷纵横、山势陡峻,怪石林立,林木森森,仿佛陪伴着伤心的祖师顶打发漫长的岁月,耳边呼啸的山风就象骏马狂嘶替倒塌的香火鸣冤叫屈,又象激愤的音乐在呼唤祖师归来。山岭间几处宽阔地带挖出巨大的深坑,里面垒起了庞大的空心圆柱体,附近有工人正在忙碌。西北一道狭长山岭的西南悬崖畔,耸立着两处巨石造型,有点象炎黄二帝在留恋这原始风光。山顶西北侧下方一块球状黑石重达千吨,宛若一只千年神龟俯卧听禅。黑石上方那段残破的石墙挺立不倒,似乎要坚持为寺庙曾经的鼎盛作个历史的见证。
正当我和哥哥在山顶逡巡拍照留念时,从山下爬上来两名工人。攀谈中得知,山下几处圆形深坑建的是风力发电机座,二人正在西南山峰上修路,那架山地下水旺盛,可能有龙盘踞。省里计划在附近8平方公里区域安装24台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4.0MW,年平均上网电量为3600万千瓦时。
下午1点20分,我俩告别荒寂的祖师顶,匆匆下山。此时钻杆处机声隆隆,灰尘弥漫。我俩就用半路上捡来的荆条棍探路,从山脊抄捷径攀援而下,顺手摘些野果充饥解渴。一不小心,被倒牛刺扎了一下,从近两米的山崖跳下时不慎滑倒,摔了个四仰八叉,蹭破了手肘。下到山脚,用时近两小时。
回程路上,西南方红彤彤的太阳挂在天空,好像一个熟透的吊瓜让人馋涎欲滴。回到家,夜幕刚刚拉起,结束十个小时的行旅,终于松了口气。曾经无缘参观的天目山主峰如今造访完毕,心中再无遗憾。
【后记】15岁前,未曾见过世面的我天真的以为,家乡西北方那座高与天齐的山就是珠穆朗玛峰,长大后走南闯北眼界开阔后才明白世界最高峰距离家乡甚远,封闭的自己见识确实是井底之蛙。而今亲眼目睹了曾经高不可攀的祖师顶的容颜,了却心中多年夙愿,不失为生平一大快事。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