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杨盈川散文
【1】
盈川,自然风光优美,碧水丹崖,绿水青山。盈川的名胜古迹较多,盈川古渡约有一千三百来年历史,古渡的东侧是清不见底的盈川潭,潭边岩石高耸突出江面,形似天然跳水台,又如天然游泳池;古渡的西侧是天然的古码头,江中帆梢林立,船数百只,既有停泊,又有过往,夜间灯火通明,胜似繁星,与江水相倒映,随波荡漾,被人们称为“小上海”。江边崖石峭壁,奇花异草,郁郁葱葱,古樟参天。崖下江水浩荡,江鸥翻飞,风帆点点,风景秀丽,十分迷人。
盈川西面有清光绪年间募建的太平桥,桥畔有金家38灶,是太平天国李世贤部扎营的遗迹,如今桥存,灶已毁。
盈川的叶秉敬的故居,建于明未,是一幢古色古香的古建筑,全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精雕细刻,有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厅门有砖刻“瑞雪祥云”四字,横梁上的图案达百余幅。
盈川还有个龙洞,位于古渡东边的半潭山,洞深不可测,达数华里。
盈川城隍殿,位于村东边,三面橘林,南临衢江。由三组三开二进的厅堂形古建筑构成,青砖高墙,粗柱大梁,于696年为纪念杨炯所建。至今仍供品罗列,烛光普照,香烟飘绕,香火兴旺。从残碑看,古殿原先规模相当宏大,随着岁月的流失,原建筑早已被历史的长河湮没,没有那种画檐翘角的风貌,描金泻彩的壮丽和飞阁流丹的气势,让我们来这里凭吊者对历史的追忆和遐想。
692年,武则天新设置的盈川县旧址,“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就在这里当过三年的县令。
【2】
杨炯,他生于650年,作为一代文人,对我们上过学的人来说对他并不陌生,10岁举神童,后中进士,为东宫太子服务,后聘调他为崇文馆的学士。他学识广博,文思敏捷,擅长五律,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流芳百世。杨炯的诗,慷慨激昂、感情激越、精美华章、气势如涌,声名响于当世。
武则天执政初期,举国清查,清理威胁新皇权的力量。这一查,倒霉就如霜陡降、如雪骤下的降临到正春风得意的杨炯头上。他因堂弟犯事,被贬离京城,去一个遥远的四川梓州地方任职。也许是武则天惜才,才没有杀他的头。在与京城挥手告别时,杨炯的心里不是个滋味,想想自己正是风华正茂,因间接政治牵连,而莫名失官,虽然途中景色迷人,可他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692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杨炯向武则天献上《盂兰盆赋》一文,武则天看后,在皇宫里召见杨炯说:“你呈上的这篇赋,文词极为华丽,结构合理,对仗工整,平仄标准,不愧为大唐文场的领导者和主将,吾大周第一才子,四杰之首啊!”
杨炯说“陛下过奖了,这是陛下恩德于民,才有盂兰盆节上华丽的景致,我才能写出这篇文章。”
武则天又说:“爱卿,你梓州任期已满,想让你官复原职,不知你意下如何?”
“陛下不可。”
“这又为何?”
“臣不愿在朝中见到那些‘麒麟楦’,在梓州我有广阔创作题材,想好好干一番事业,为一方百姓造福,以报陛下不杀之恩,望陛下恩准。”杨炯性情耿直,恃才倨傲,看不惯朝中许多事情。传说,有个人问杨炯,“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楦”,怎么像麒麟楦呢?他回答说,就像戏里的麒麟,哪里是麒麟,只不过是一头驴子,刻画头角,修饰皮毛,看起来像麒麟,脱了马甲,还是一头驴子。他觉得这些话还不过瘾,又补了一句,那些没有德行学识的家伙,披着朱紫色的朝服,和驴身覆盖麒麟皮,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些含沙射影的话,让那些趾高气扬、矫揉造作的大人们听了,自然忌恨了。妒忌他的才华,对他的行为心存偏见,对他进行了种种攻击和诋毁,使得他心存怨望,对民间疾苦和社会不公的切肤之痛,更使他的文章多了一份不平之气。也许真的是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在仕途上,他一直蹇滞不畅。
“爱卿既然不愿在宫中,那么朕答应你去盈川为官,那里强盗出没,多旱涝灾害,百姓生活困苦,愿你去那里后,百姓能粮满川,鱼满江,你意下如何?”
“卑臣遵命,去一定努力工作,让那里的百姓富起来。”
692年的秋天,杨炯离开洛阳,踏上赴任盈川令的旅途,拜别宫阙,辞别亲友,远赴江南刚设置的盈川县。夕阳古道,秋风瘦马,征程迢递,舟车颠沛。在一路南行中,他心情很复杂,有几分欣慰,也有几分无奈,更多的则是自嘲。回首洛阳,已是云遮雾罩,展望前程,又觉关河阻隔一片渺茫。去盈川,虽说职位略有升迁,在仕途上,算是一生中最难得的一次升迁。
进入江南,风景秀美,杨炯的心情开朗了一些,也许是被江南的秋色所感染,一丝淡淡的笑容浮上了他的脸,他觉得这七品县令毕竟是个亲民之官,此去上任,虽干不成什么大事,多少总可为当地百姓办点实事,也远比呆在京城教习强多了。然而,杨炯万万没想不到的是,这一次江南之行,竟是他的一次不归之路。三年后,他的弟弟扶榇北归,葬杨炯于洛水之滨。一代文人就这样和盈川人民,结下了一段感人的生死之缘,留下了一段绵延千年的不了情。盈川是杨炯第一任县令,盈川也是杨炯终迹之地,盈川给了杨炯一座杨炯祠,盈川给了杨炯千秋四季祭拜的礼遇,历史上称他为杨盈川。
【3】
这位初唐著名诗人杨炯,不远千里来到浙江衢州古盈川县,他见盈川山石纯白,土瘠地簿,他发誓要改变穷白面貌,让百姓丰衣足食。他在盈川在任期间,针对盗贼猖獗,从调查摸底入手,访贫问苦,大力整治社会秩序,使百姓有个安全的生活环境;针对地方恶势力,严厉打击,致使他们不敢再肆意地骚扰百姓;针对荒地,开荒扩种,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针对盈川土地干旱,挖溪建塘,兴修水利;针对荒山,他带头上山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保护生态环境。大量的民间流传传说告诉人们,杨炯为盈川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他顷心于职责,视民如伤,爱民如子,是个亲民爱民的好官。
尽管杨炯在水利建设上花费了大量的力气,但在695年,盈川县大旱,田地龟裂,禾枯稻焦,民多食树皮草根。作为一县之长,他心急如焚,在盈川潭边跪求上苍,如是数月,而骄阳依然如火。百姓三步一拜求雨,或抬菩萨出庙让烈日暴晒,待他热不可耐时能上天求雨;或陪道士到江边念咒,再抛生铁入水,触怒龙颜,翻江成雨,但总是久旱无雨,田地似火烧地焦黄,灾民嗷嗷待哺。
杨炯看看城前丹岩下的盈川潭已露底,看看田野禾稻如火烧似的焦黄,看看饥寒交迫、皮包骨头的百姓。想想仓空罄悬以致饿殍遍野,白骨如山的惨景,悲不欲生。他心知无力回天,叹息说:苍天啊,为何掣肘于我?我杨炯身为父母官,无力挽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愧对盈川父老。他怀着对苍天无限的愤恨,怀着对众民的怜悯,怀着无力解救于民的内疚,绝望地跳入衙门内的枯井,以身殉职。
此举感动了上帝和龙王,当夜雷声轰鸣,狂飙四起,大雨倾盆,潭水暴涨,顿时,千万亩丘陵田园都灌上了雨水,驱走了旱魔。百姓喜笑颜开,而枯井水满浮出杨炯尸体,他居然是面目如生,异香四溢。数十里外的百姓扶老携幼接踵而来祭拜。也许你会想,杨炯是一个才思敏捷,想象丰富,又独具慧眼卓识的文豪、诗圣,会投井求雨吗?但杨炯认为一切自然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天造成的,是天跟他过不去,因此为了百姓,他要向老天求雨,无力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愧对盈川父老乡亲,只有去死,没有别的路可走。
【4】
“精诚动天地,忠义感神明”,是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民享丰岁之乐。深感杨炯其恩,乡民们说,杨炯生为盈川父母官,死为盈川城隍爷。就以他的原身塑成了一尊头戴金冠,身着龙袍的神像,奉为盈川城隍神。
次年,696年,武则天得知杨炯祷雨捐躯解旱情,实为感动,御题:“其死可悯,其志可嘉”八字慰挽,敕建盈川城隍殿,祭杨炯为盈川城隍神。唐玄宗加封杨炯为仁祜伯,将城隍庙扩建为三进三十二间。从此,盈川县城隍殿,千年香火,四季不绝,祭祀每年都在举行,杨炯祠的香火一直薰燃至今。千百年来,盈川地面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仰赖杨炯在天之灵,冥冥之中,佑护着一方苍生百姓。
812年盈川县撤销,历时一百二十年,其间当过县令的有几十人之多,老百姓为什么单为杨炯建祠并奉为城隍神?可见老百姓心里明白得很,谁好谁坏,谁真正为人民办实事,老百姓心里自有一杆“公平秤”。
废县无迹,而神庙常新,千百年来,衢州、龙游两县百姓共敬一神,怀念杨炯,祭拜杨炯,香火不绝,让他做永远的城隍神。
杨炯在盈川人民的心目中,他是个爱民如子、为民做好事的循吏。这样一位德高望重,为民殉职的父母官,怎能不让百姓对他的爱戴和崇敬?怎能不让百姓对他的纪念和怀念之情呢?像杨炯这样情为民系的文人好官,不要说是在当时的年代,就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为数不多的好官,倘若在中国历史上评爱民县长,杨炯肯定会榜上有名。
如今祭祀盈川城隍殿《杨炯出巡》的庙会,已被列入衢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998年为“衢县重点文保单位”。
【5】
如今的盈川是一个很寻常的村子,当年杨炯坐衙的大堂,吟诗作文的书斋,一切的一切都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得了无痕迹。唯一不变的,只有村东崖脚下的衢江之水,流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从杨炯的年代一直流到今天。
随着人们的生活提高,对这位好县令杨炯的怀念之情也越来越深,学习杨炯,纪念杨炯的热潮一年比一年高潮。每逢初一、十五前来祭拜杨炯的四方男女陆续不断,特别是农历四月二十二日是杨炯的生日,更是热闹非凡,数千人来来往往,挤得水泄不通,香火燎绕,烛光普照,默默地对这位父母官的深切怀念之情。
当你来到城隍殿,就会有村民主动的把他们自己编写杨炯的历史资料送给你,让你更了解这位富有诗人气质的县官,还会主动的向你介绍杨炯的身世和他在任盈川令期间的事迹。从村民们的那份热忱,那份对杨炯的崇敬,那份对杨炯事迹如数家珍的怀念,可以看出,这位杨炯在当地之深入人心。
农历6月初一,每年举办庙会,这天是杨炯出巡的日子,那是比赶集还要热闹,大家抬着杨炯的神像四处巡游,随行人员前呼后拥,举着“回避肃静”牌子,锣鼓喧天,彩旗飘飘,杨炯神像坐在四人抬的大轿,巡游各村,接受各乡村民的祭拜,祈祷老县令神灵一如既往地降福于民。出巡时,每年巡游线路不变,则要按照旧时的路线,不管是衢县地界还是龙游县地界(古盈川县已分为衢县和龙游县),每个村庄都必须巡游一遍,不然的话,龙游县内的百姓是决不答应的。这一仪式,经千年相沿成习惯,一直保留到今天!这说明世世代代的两县人民,对这位为民捐躯的父母官的爱戴和缅怀!
农历四月二十二日和农历六月初一的这天,城隍殿内的戏台上会演唱着清官一类的戏曲来纪念杨炯,用清官来标榜杨炯。可见这城隍殿的内涵,远比一般的“纪念馆”要深刻、丰富得多。城隍殿虽然建筑和设施很一般,而对杨炯的纪念,在这里却是深入人心、全民参与。虽然有很多老百姓,并不懂得什么叫“初唐四杰”,更没有读过杨炯的诗赋文章,甚至有些人还不清楚自己虔诚供奉的城隍神叫什么名字,可他们热爱杨炯,崇敬杨炯。杨炯在一代又一代的乡民中,口耳相传,享受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奉祀祭拜,像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样,不可改变,绵远深长。
杨炯这样的父母官,情系于民、造福一方、有功德于人民的好官,他的奉献会永远长留人间,人民是决不会忘记他的,因为,百姓是不会亏待为他们做过好事的人。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