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上海高考作文范文:穿越沙漠和自由
2014上海高考作文:穿越沙漠和自由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穿越沙漠和自由
一个旅人在沙漠中行走,他追随的就是一种自由的感受。因此他不受限制地选择各种各样的方式和道路去穿越沙漠,感受自由。但他必须穿过沙漠,所以这样一个限定又是不自由的。
其实,“必须穿过沙漠”这样一个限定,并非他人为这个旅人提出的要求。他虽说是寻找自由的感受,但他自己心里其实很清楚,他只是个旅人,他还要生存。所以,“必须穿过沙漠”是他自己潜意识中的认定,他的自由与不自由,也是自己给予自己的认知。
世间本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自由与不自由的明确定义。所有的认知都是人类通过个人的理解去定义的。假如没有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也就没有这样一个概念;假如没有人告诉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是自由的基本定义,“思维和行动受到限制”就是不自由的基本定义,那你也就不知道自由与否。
沙漠中,旅人自由与不自由的理解,都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每个人对于每件事都有不一样的认知与理解,所以我认为,在客观的角度上是不能够去判定这沙漠中的旅人是否是自由的。
有些人可以去接受生活带给自己的一切喜怒哀乐,有些人却受不了。这正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不同,态度不同。这两种人都是对的,也都是错的。你可以说第一种人的生活太平淡无味,也可以说他们态度乐观;你可以说第二种人心理素质太差,也可以说他们有闯劲,不向命运低头。这也是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所导致。
再回归自由与不自由的主题。有的人听从父母的一切安排,有的人却一心向往着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们对自由有着不同的理解。而“自由”往往与“快乐”挂着勾,你能断定第一种人就是不快乐的吗?同样,第二种人就一定快乐吗?
是非与否,自由与不自由,需要自己定义,自己主宰。那位旅人,如果他自己认为自己是自由的,那他就是自由的。因为,那是他自己对自己的行动的理解与认知;同理,我们认为自己是自由的,快乐的,那我们就是自由的,快乐的。这种自我定义,是旁人无法去完成的。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未经沙漠不懂自由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心底里,偶尔会涌动起这样的歌声来,沙哑、愤怒、狂放。而我的身体却依旧拘束于繁琐日常事务中,只将“怒放”的声音化为轻言细语,与身边的家人朋友聊聊天,或是哼上几句细柔的歌词。
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如果将人生看作一次行旅,在最初出发时,我们常常轻狂自信,以为自己可以无拘无束、轻舞飞扬,乘坐最快的航行器,领略最多最美的风景;待到行至中途,几乎无可避免,要经历各种顿挫,从理想的破灭到情爱友谊的背叛,或是亲人的离别、同行者的分道,终有一日,你会猛然发现,自己是置身于荒蛮无边的沙漠之中,前路渺茫,难以辨清哪里才是该去的方向,身上不知何时已背负重重压力、种种责任,疲惫不堪,却已欲退而不能。
这样的时候,该怎么办?“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究竟只是一种消极逃避。逃不掉的人们,有时会任由迷惘与焦虑的情绪蔓延侵袭,甚至不堪重负,宁愿身体的自戕换取精神的自由解脱。于是,我们的时代,才有那么多抑郁症与自杀的消息,从四面八方传来。
卢梭说:“人人生而自由,但又在无所不在的枷锁之中。”米兰·昆德拉则提醒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重”而是“轻”。如此想来,每一个人原本就是“戴着镣铐的舞蹈者”。束缚我们的,或是名与利,或是理想与责任。是在枷锁中日渐僵化,还是保有灵魂的快乐自由,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修炼和选择。
相关文章推荐:
我认识一位罕见病患儿的妈妈。与人们想象的相反,在最初的绝望过后,她已很少愁眉苦脸,因为生活已化为一件件具体繁忙的事务,不幸与艰难见得多了,让她更懂得珍惜那一点一滴的收获与快乐。
人生行旅该有很多风景。如果其间有漫漫长路须在沙漠中穿行,一样可以有幕天席地的快乐与放浪形骸的自在。不必汲汲追问命运的不公正安排,不必因负担与束缚而计较生命的自由与不自由。惟其身经沙漠,才懂得与人相处,也才懂得自由的可贵;惟其受困枷锁,生命的怒放才有真正的重量。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贵在独创
我从小喜欢集邮。我看见邮票,就从信封上剪下来,贴到我的集邮本上。据说,像我这样的中国的集邮迷,已经多达三亿。
在众多的集邮爱好者之中,北京的刘超是特殊的一位。他不是泛泛的收藏邮票,而是把目光投向邮票上的帽子。比如,“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中李时珍戴的帽子;“八一”纪念邮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军帽子;关汉卿纪念邮票上关汉卿的帽子;“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归国”纪念邮票上志愿军战士的帽子;杜甫纪念邮票上杜甫的帽子;儿童特种邮票那12个孩子戴着12种不同式样的帽子……他专门收藏这些跟帽子有关的邮票,接着他去查阅资料,去请教历史学家、戏剧家、文学家,深入研究帽子,透过邮票这小小的窗口,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帽子的演变史!他举办了《新中国邮票上的帽子》专题邮展,引起参观者莫大的兴趣。
我所感兴趣的不在于这邮展本身,而在于刘超独创的视角:他展出的邮票,都是普普通通的邮票,然而独具慧眼的他吹响了“帽子”邮票的“集结号”,产生了平中出奇、凡中显异的效果,成为三亿集邮爱好者中惟一的“帽子邮票专家”。他异彩耀人,一举荣获“中华全国邮票展览”银质奖!刘超出奇制胜,给了收藏迷们以深刻的启示,不要忙忙碌碌于收与藏,还要善于思索,善于创新,善于想出不同于众的新点子。
从刘超的“帽子”邮票,我联想起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国,会拉小提琴的人不计其数,会哼越剧的人也数不胜数,然而青年作曲家何占豪把越剧跟小提琴结合起来,创一代之新,一炮打响,一举成功。
当时,何占豪还只是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的一名学生,还未学过作曲。他从小在浙江一个越剧团中长大,熟悉越剧。他的思想上没有什么框框,大胆把越剧与小提琴结合起来,与同学陈钢一起写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当时,这在一般的作曲家看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然而,《梁祝》之所以会蜚声中外乐坛,就在于它一新耳目,别具风格。何占豪说:“我的创作,大的风格必须是中国的,小的风格必须是我何占豪个人的。”这句话集中地体现了他的独创精神。
其实,就京剧来说,“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他们各自成为一大流派,成功的缘由同样是“独创”两个字。在众多的画家中,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齐白石的虾,李可染的牛,也是由于富有独创精神,自成一家,各树一帜。
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莫过于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这种因循守旧的人,就像老是围着碾子打转转一样,永远不能走别人所没有走过的路,创造别人所没有创造的东西。正因为这样,作为作家,我一直把这样的格言奉为创作原则: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我要努力写出“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作品。只有敢于创一代之新,才能跨入成功之门。
哦,独创可贵,贵在创新!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