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高考微作文解析及范文:神奇的书签

文章 2019-07-19 20:56:56 1个回答   ()人看过

2016年北京卷微写作试题延续了前两年的“风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神奇的书签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作文题目】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高中阶段的学习最需要注意什么?请给即将进入高中学习的同学提一两条建议。要求条理清楚,言之有物。150字左右。

②很多家长在微信或QQ等媒体上建立了班级“家长群”。请对这种现象发表评论。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150字左右。

③请以“荷”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不超过150字。

【命题解码】

2016年北京卷微写作试题延续了前两年的“风格”,不仅题目形式表现为“三选一”的固定模式,在具体题目内容上也依然是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紧紧关联,无论是给新入学的同学提建议,还是表达对家长QQ、微信群的看法,以及描摹感悟“荷”,考查的都是学生熟悉中的陌生。

第一题“提学习建议”,题目看似平易,却又不失隐含的区分度。“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一语中的,扎中考生自身在平时学习中最关注的问题,这就在见识思考上有区分。考生若没有深度思考和自身内在的体会,不能做到“言之有物”,或者只是“鹦鹉学舌”地单摆浮搁平日老师所要求的注意事项,恐怕难以获得理想分数。好的学习建议,需明确事项,条理清晰,若加以广博见识,深刻思想,甚至是生命体悟,则可在150字内展现出写作高手的认识深度和语言风采。

第二题,“评论家长群”,本题立足现实,与考生生活紧密相关,日常生活中对这一现象的交流并不少见,“平俗之见,似在唇边”。但“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要求考生在评论中不仅抒发一己之见,还需有理有据地展示对“家长群”这一现象的建立目的、沟通方式、讨论内容、价值意义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三题,以“荷”为题,写一首小诗或抒情文字,为爱好文学、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机会。“荷”则是多音字,既可以写与荷花、荷叶、荷文化相关的题材,结合中国文化中“荷”的丰富意蕴;也可以写“负荷”、“负担”。选定一个意象或意思,守正创新,在古典意蕴中以一颗青春之心抒发心灵感悟和阅读才情。

三年来北京卷微写作题型,坚持讲述经验、评论现象和抒发情感三者选一的形式,一方面意味着对学生的基础与写作能力的关注,另一方面对于考生心态也是一种放松,不必担心每年都遇到新题型,体现出北京卷命题“稳中求变,稳变结合”的特点。

【审题误区】

“微写作”发端于“微博”,旨在一滴水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精准审题,以小见大,在150字内展现文字精雕细刻之美,是微写作的命题初衷。经过两年训练,考生对这一写作形式大多熟悉,但也容易形成“套路”写作。这就要求在审题和选材上下工夫。

考场紧张的答题氛围中,在完成前面一个半小时高密度的阅读试题后(北京卷考题阅读字数逐年增加),考生面对微写作时,往往容易只关注到题干的部分信息要点,就急于答题。面对第一题,若只抓住“学习建议”就谈开去,就可能流于泛泛而谈,待写了近一半才看到“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或“一两条建议”,在写作后一半才匆匆拽回到这一要求下,与高分失之交臂。选择第二题的,将评论误写为描述,作文一半篇幅在讲述“家长群”建立的过程与自己对这一做法的意见,而不是客观理智地评论分析这一现象,显然混淆了“描述”事件和“评价”现象的内涵。选第三题的部分考生,借“荷”这一意象抒发自己的情感不够丰富可感,描述有余,抒情不足,引用过多,己意偏少。审题中未能明确“抒情文字”的特点,借用修辞手法抒情的能力有所欠缺。

“微”中显个性,“微”中抒性灵,短小篇幅,窥得写作一斑,因此审题乃微写作斩获高分的第一要务。读题中圈定题干关键信息、核心话题、指定意象,审清题干中的写作要求,起笔直击题干中心,不在细枝末节上消磨耽误。“鸳鸯绣成任君看,也把金针度与人。”规避误区,见“微”知“作”!

【范文】

神奇的书签

离开高考的日子已经整整15年零11个月了。回想当年,咱也是上知天体运行原理,下知化学反应神奇,内修古文犹如先人附体,外讲英语好似英伦后裔!可现在,除了会在自媒体号里扯扯淡……啥都不会了!

昨天,拿到北京作文题目的那一刻,瞬间觉得自己就像文盲,接下来的一小时,我居然一点思路都没有!如果说去年那篇《深入灵魂的热爱》是花了半小时在公交车上写完的,那么《老腔》我是彻底没有了注意,所以决定聊聊《神奇的书签》。不过,这记叙文,已经不会写了……

清明,搬家……(别误会,正常举动,与亡者无关)收拾屋子后卖废旧图书,仅杂志一项,摞起来三米有余。母亲大人问之:“这么多,扔了不可惜?”我点头:“这是那个时代的记忆。”随手翻开几本,无论是泛黄的《读者》,还是发霉的《科幻世界》,亦或是那琳琅满目的IT杂志,似乎都在和我做着最后的道别。不经意的翻开一本:《写在杂志边上——-大众软件五周年》,16元!看到这熟悉的红色封皮,我不由得一笑,为了省钱买到她,当年愣是吃了两周的烧饼代替午餐。轻轻地翻开已经磨损的书脊,一张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书签轻轻掉落,我弯腰拾起,一行小字映入眼帘:

童年

那是一段没有雾霾,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的日子。那时,盛夏的雨后,到处都是蜻蜓,草丛中也尽是蟋蟀的叫声,蝉鸣伴着长辈的蒲扇成为了挥之不去的咏叹调;那时,三九隆冬,空气中混合着蜂窝煤的烟味,平房屋檐上垂下的冰锥足足有20厘米长,打雪仗成为了冬季最快乐的集体活动;那时,家家都没有电视,放学后除了和小伙伴一起砍包儿、踢毽,剩下的就是坐在话匣子前听田连元的“杨家将”;那时,父母的经济十分拮据,但就是这样仍会花5元钱给我买到几本心仪的书籍,而我也会精心的用废旧挂历纸给新书包上书皮儿,翻来覆去的体会字里行间的意义。

而今

时过境迁。盛夏,除了一身的空调病,最常见的就是夜幕降临时,高楼大厦的酒绿与灯红;隆冬,当雾霾成为了新兴的主流词语,意味着口罩也多了一份全新的健康意义。如今,家家都有电脑和手机,下班后除了宅在家中,还有就是“畅游”在各种虚拟的网络游戏里,渐渐地,颈椎病也成为了“低头一族”早晚都要面对的严重问题;如今,自己的工资已经是父辈们难以企及的高度,但为什么放在书柜中成套的管理书籍却难以勾起我阅读的兴趣?

一张神奇的书签,让我的思绪穿梭于三十年的光阴记忆,也从世事的变迁中体会生活的五味杂陈。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我们是否还在为儿时的梦想打拼?也是否在残酷的现实中一声叹息?无论如何,请将曾经美好的记忆风干,年老时再去慢慢品尝,请将那些痛苦悉数接纳,因为坎坷才是成长路上的“大酱汤”。

一本好书,可以针砭时弊,为我们开启一隅新的视野,一只朴素的书签,也可以穿越时空,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今天,重拾儿时的记忆!

最后,借用刘慈欣先生在《三体》中的一句话结束这篇高考作文随笔: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