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集读书笔记
引导语: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虽然他已去世,但他所留下的著作已经为世人广泛阅读学习,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几篇关于季羡林散文集读书笔记。
篇一:季羡林散文集读书笔记
作者通过对老猫咪咪虎子和另外两只小猫多年的观察与描写引发了作者对生死何去何从的感悟.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爱猫的人.作者因爱猫而养猫后又因养猫而更爱猫.我们不也应该这样吗 像我有了一项兴趣努力去实现它有时却因为太过专注于它而有些厌烦.我觉得我应该学习季老因爱它而努力却不应为此而厌烦.
从文章的另一处:在咪咪大小便失禁的时候季老宁可弯下耄耋之腰为它擦尿也要遵循他的一条戒律:绝不打小猫一掌.可以看出他对猫的感情是非常深的用作者的话说:"每天晚上它们俩抢着到我床上去睡觉."人与猫的关系亦于此真可以说是给别人一个微笑你也会收获一个微笑.
作者在后文中大谈猫之灵性季老家的猫咪咪在九岁时却露出了下世的光景不久之后咪咪便自己离开家安静地死去了.季老为此"内心颤抖不已".从而引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深思.
我同意季老的想法我们是该向猫学习不惊动于世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死去.但做到这些又谈何容易呢 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在自己的大限时谁不希望和陪伴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呢 就算是做到了谁又会保证能让自己的家人不担心呢 那么社会上的人们又会怎么认为呢 指手画脚还是举手赞成 我们这些"世界主宰"确实应该学习一下猫如果我们都像猫一样离去那社会和家庭又可以减少多少麻烦呢
也许我还没有资格说这些话因为我还没有经历这社会上的许多事但这确实是我想说的.
篇二:季羡林散文集读书笔记
多年前的人、事、物,娓娓道来,没有大喜大悲,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阅尽沧桑后的平静和超然,可谓苦而不伤,悲而不泣,言语话家常,淳朴而不乏味!
大家都知道,季羡林是一位学者、翻译家、作家,他不仅精通十二种语言,还去过许多国家留过学。他的坚持、刻苦和努力,造就了他自己的一生,并成为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和终身教授。季羡林的害怕浪费、厌恶虚荣被后人称为“布衣教授”。但这样光辉的季羡林的童年却是无比的单调和灰暗!
季羡林出身贫农,既没有令人难忘的幸福和欢乐,也没有令人怀念的平静安稳,大部分有的只是物质生活的贫苦、教育的落后,带给季羡林的童年记忆中“吃半个白面馒头就算奢侈的了”;想要吃盐,要上盐碱地里扫土,再在水里煮后,用盐水腌盐菜,一年到底,吃不到什么,就吃这种咸菜。
而如今的我们,连大鱼大肉都不爱吃,吃不完的饭菜都要扔掉,可季羡林当时奢侈的白面馒头,恐怕已经没有人在吃了。季羡林到了该上学、读书、识字的年龄,却没有私塾和书籍,教育贫乏。可如今的我们,坐在教室里,享受着父母的一切,又在浪费父母的一切,浪费着所有人对我们的期盼!现在的我们,恐怕幸福得都不知道什么是“苦”了!
我们应该学习季羡林,在灰暗、贫穷的条件下,学有成就!我们应该对自己“狠”一点,毕竟没有苦,哪有甜?人在童年时期,可能会经历贫困、苦难,但这些往往成为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身处逆境之中,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从哪跌倒就要从哪爬起继续奋斗!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感激命运,感谢苦难的生活,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去超越真实的自己,去做最努力的自己!
篇三:季羡林散文集读书笔记
这段文字读起来异常心酸。
季羡林在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突然传来母亲病逝的噩耗,他匆忙回乡,一路颠簸,当跌跌撞撞冲进家门的时候,只看见一口棺材落在房中央。阔别八年的母亲,竟这样隔着棺材重见了面。季羡林悔恨交加,抱着棺材,嚎啕大哭。等待下葬的几天,季羡林每天陪着母亲,抚摸着母亲一直用的毛巾,望着母亲吃剩的食物,晚上,躺在母亲的床上,想着她怎样思念着心爱的儿子苦度一个个不眠之夜,季羡林重又泪如雨下。他后悔自己为什么八年来没有回来看望母亲,让她一个人劳苦终日,独受思子之痛。悔恨之余,竟想到过自杀。
季羡林六岁就离开了母亲,十几年间只回过三次家,都是奔丧,每次在母亲身旁也只待几天,最后一次相见距母亲去逝已有八年之隔。八年间,季羡林一直深深思念着母亲,想来看望母亲,但寄人篱下的生活已属不便,使他不敢再提其他屠望。只是暗自下决定,在自己大学毕业后,一定要将母亲接来,可万没想到,母亲竟没能等到那一天。季羡林为此痛恨自己、咒骂自己,怎能就这样让母亲孤独的死去!
此后,每当想起母亲,季羡林仍旧会满眼泪水。自小离家,没能好好侍养母亲成了他悔恨终生的事情。季羡林家乡的一位婶子曾向他转述他的母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若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麽也不会放他走的!’季羡林在《赋得永久的悔》中写道:‘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麽名誉,什麽地位,什麽幸福,什麽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2001年,九十高龄的季羡林回乡扫墓,跪倒在母亲坟前,老泪纵横……
读到这里,我的心为之震动,我在上一篇读书笔记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忽然有种感觉,季羡林的叔叔将他带出家乡,走进课堂,继而迈步清华园,结识了那么多志趣相投的挚友,又得到了文坛大师们的教诲与垂青,自己也终于荣登此列,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虽为此而饱受思亲之愁、寄人篱下之苦,仿佛也是值得的。’现在,我懊悔自己怎能如此不负责任,如此轻狂的下这样的评语!尊敬的季羡林先生,请原谅我的无知。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