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哥的故事
刚哥是我的高中历史老师,我并不常叫刚哥,我总觉得师生之间不能存在真正的平等,他们毕竟是师长,我们还是要尊敬他们多一些。刚哥最初是谁叫起来的,我已经不记得了,只是记得班级里最喜欢听他讲“故事”的几个男生最爱这么叫他。我从小到大都非常不喜欢历史,因为历史人物和事件我永远都记不住。可是在大学,突然非常怀念起他。一个初中老师曾跟我说过“一个老师做到让学生怕很容易,但能让学生敬,不容易。”当时,我以为我是敬那个老师的,可现在看来,能让我称的上敬的只有刚哥了。
在东北,刚哥真的很矮了,他大概只有一米六几,他长得并不好看,三十几岁,却皱纹很多,方正的脸还总是剃一个棱角分明的头。每次剪完头去上课,我们都会偷偷地在下面笑几声,他总是看看我们,再用手摸摸他的头,说“发型利索就行,不用太讲究”。他不仅是头发不“讲究”,身外之物皆是如此。他是我们的教导主任,按理说条件虽然比不上校长,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啊,但是他却非常朴素。没有车不说,连电动车都没有,一次上学,我看见他骑了一辆非常旧的自行车,那车跟我爸妈结婚的自行车有的一拼,老的样式,锈迹斑斑,车筐也是歪歪扭扭的挂在前方。但他丝毫不受其影响跟琳琅满目的电动车、汽车一起上下班。刚哥推着他那辆“老伙计”在校园里做着高考前最后的部署的画面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他不求名利,不寻攀比,身处官位,却依旧能一个平常的心去看待一切,那是我敬他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他的知识储备与讲课风格。我们都知道在中国高考强压下的填鸭式教学,即使面对我们这个唯一的文科重点班,但他也不改方式,从来讲述历史时都像是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而且他从不局限于课本或者高考的大纲,总是会涉及许多课外的闻所未闻的“野史”,他总是用多种角度去分析一个问题,也总是推翻我们的既定认知,做一个反面的推敲,拓展我们的思维。有时,他也会“恶意”的揣测一下伟人,让我们也发现一下伟人”卑劣“的一面,但所谓的揣测,其实都是他从各个书里摘录出来的,只是让我们明白,不是所有的人都只是好的,或只是坏的。隔壁班的老师总是画好重点,做一大堆笔记,然后让学生下去背,练习题,他却很少“管”我们,黑板上只是写几个大字,列一下提纲,然后就自顾自的“卖弄”他的渊博。有的同学总是抱怨,高考不考,将那些有什么用,然后去借别班的历史书背然后应试。他从来不辩驳,只是慢慢的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大题的材料里会引用他所说的“故事”。我起初不懂他的模式,后来一位同学去参加清华夏令营后回来跟我们说,清华大学的历史教授给他们讲的有个内容跟我们历史老师曾经说的一样。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陈胜武广起义的原因,他们都分析到了一个被忽视的因素。我不敢说我的老师与清华教授同水平,但我知道了他的模式是大学模式,用多种思维看待一个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的答案。然而这种授课方式的背后是大量的知识积累和辩证的思考。到了大学,我更是理解他的教学是不局限与考试的,是纵观整个历史的对某个局部做出的最全面的概述。当然他敢在一个只重视名牌升学率的重点班启动大学模式也足见他的胆魄。
第三个是他对学生的平等重视态度和耐心。我们班有一个女生,可以说是很笨,每天一下课就跑上去问问题,而且相同的问题总是记不住,同一个题也要问上四五遍,刚哥从来不埋怨,一遍一遍的给他讲,有时候怕她记不下来,还把语速放慢,让她写在本子上回去看,那个女生就那样一直问到高考的最后一秒。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女生最后以580多的高分考取了一所财经大学,估计她会被历史老师给下届当做天道酬勤的典范吧。我们的高三晚自习是讲课的,最后一节是九点半下课,然后老师回家,学生继续在教室自习到十点半。记得那个时候刚哥总是最后一节,他常常为我们讲解课外习题到十点半,而且他从不因为急着回家而糊弄学生,从来都是该拓展拓展,该强调强调。那个时候,我们学校弄了一个点中点,在我们这个点班抽出大概前15名去对面空教室“吃小灶”。每天晚上会派一个科任老师单独给他们讲解习题并附加拔高。有一天刚哥看见对面教室的老师也在闲着,便说“你们有问题可以去问”“我们不能去,那是专门给尖子生配的”“这里所有的学生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谁高,谁低,你们都一样,你们都很重要,你们在你们的父母眼里就是唯一”。那段唯一论,我一辈子不忘,永远都不要看轻自己。
其实一个好的老师也可以像好音乐一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也可以像一杯苦茶,仔细回味,别有醇香。我觉得好的老师是可以经得起推敲和琢磨的。当你走过一生再回望那些老师时,你会发现,不是对你最好的那个老师就可以称作老师,我们所谓的很多时候的好,都是老师身为一个管理者的好,一个老师真正的好应该是一个教育者,能用他一生的经验和毕生所学去回答你那个小小的问题,而不局限于任何考试或答案。
我常常在读书馆看书,总能想起当年我成绩不好找刚哥寻求帮助时他说的话,我问他,你怎么知道的那么多,记得那么多,“我也没什么钱,也没女朋友,大学净躲在图书馆看书了,你要是大学没被男生拐跑,就多去图书馆看看书。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