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阅读孩子们感叹暑假
暑假过半。某地的新高一学生张某长舒了一口气,欢呼:“总算放假了!”最后20天,父母将带他出国旅游。“这个暑假,只有"暑",没有"假"。每周一、三、五全天上课,二、四、六用来拼命做学校的暑假作业和补习班留下的作业,加上要背一大堆生僻单词和长句、准备应试的英语口译班。我就是一台会走路的学习机器,放假比上学还累呢!”小张有些无奈地抱怨。
不过,他也很“通情达理”,告诉笔者:“同学都在补课、参加夏令营,想约个人打球、一起玩玩都找不到,呆在家也只能一个人上网、看电视,最大的乐趣也就是偶尔在网上碰上一两个同学组队打一会儿游戏。想想别人都在补课,自己也有压力的。”
笔者向周围的家长、孩子们打听,几乎所有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这个暑期都过着“不在补习班上课,就在去补习班路上”的忙碌日子。媒体还在照例吐槽暑假已成“第三学期”的无奈,没完没了的补习、屡禁不绝的奥数班——换个电头,把这类新闻放在10年前、5年前,都没什么“违和感”。孩子们背着大书包情愿或不情愿地在酷暑中行走,父母脸色则随着错题的多少、用功的程度、老师的评语而阴晴不定。阳光下的奔跑、同伴间的嬉戏、父母面前的淘气,甚至自由自在的阅读,都仿佛成了奢侈的享受,或是缩微进“爸爸去哪儿”综艺节目,让被“填鸭”的孩子们每周艳羡地瞥上一眼。
谁在把暑期变成“第三学期”?谁又能真正扑灭已成燎原之势的课外补习“烽火”?准毕业生、新生,差生、优等生,谁不需要补习?暑期补课潮中,新学期即将进入毕业年级,要面对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大关的孩子是最坚定、最“疯狂”的群体。有人补差,也有人“培优”,名校竞争激烈,优等生家长希望孩子能一进校就占据有利位置,表现得比其他孩子出色。中等生家长则认为,孩子只要再用功一点、多补补课,就能上一个台阶,进入优等生范围,将来考进更好的学校。“别人都在补”,“不补,让孩子去哪”?哪位家长不纠结?让孩子留在家里,不放心;报了班,既有经济上的压力,又要忙着东接西送,生怕在哪一阶段“输在起跑线上”;一边怕孩子变得疏懒、养成坏习惯,一边忍受孩子对暑期不能玩还要补课的抵触和叛逆情绪,家长们岂能不焦虑?水涨船高与推波助澜,谁更快乐一些?
“我原来并不想让孩子上补习班,但听老师说,他们班绝大多数孩子平时周末和暑期都在赶来赶去上课,我们没早点报班,已经影响孩子的成绩了。”小夏妈妈这样说。补比不补好,多补比少补好,早补比晚补好。家长们这样的思维逻辑和心态,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被裹胁进暑期补课大军,社会补习机构和家教的行情也一涨再涨。
“我们从十年前就严令禁止学校违规补课,每年暑假都要重申。只要有人举报,我们一定严肃处理。不少学校还会给家长发公开信,提醒他们暑假要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游览,自主学习,不宜补课。”某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介绍。事实上,近年来,从教育部到各地都已多次发文强调禁止违规补课,传播新的教育观念。然而“按下葫芦浮起瓢”,禁了公办学校的公然补课,火了商业味浓厚的社会培训。这个暑假,学生依旧很累,家长除了接送孩子的压力,还要面对水涨船高的培训成本。
业内人士说,暑期是社会培训机构最重要的赚钱档期。一个暑期,做得好的话能完成当年度一半的业务量。因此,每年暑期前两三个月开始,各大培训机构都不遗余力做宣传,报纸上的广告挤挤挨挨,篇幅越来越大,用语十分夸张,有众多真假莫辨的成功案例,动辄承诺“提高80分”、“保进名校”。中小学期末的家长会一散场,就有社会培训机构人员夹道派发传单。那些热门的中小型培训机构哪怕从不做广告,单靠家长之间的口口相传,就能提早挂出“名额已满,下学期请早”的免战牌。
很多时候,一提到中国儿童,哪怕是暑假,主角总是这样一群被学业纠缠的城市孩子。事实上,还有另一个更庞大也更沉默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有着和城市同龄人截然不同的暑假生活。有的千里寻亲走进陌生城市。父母忙于打工,小“候鸟”则踽踽独行于工地、街巷、小饭馆、杂货铺……人生地不熟,没有玩伴,没有归属感,没有暑期活动,他们比平时更加孤独。而留在乡村和老人相伴的暑假更是乏味,孩子们常常枯守电视或耗在网吧打发时光。平素家庭监护缺失,到了暑假,还要失掉一重学校监管,他们时不时成为暑期意外伤害的悲剧主角……中学生聚集的人人网,有孩子们在热闹地转发一则对话:某学霸故作高深地发问:是否家境越好的人越愿意努力向上,而家境一般的人反而安于平凡?有人作答:和你们不同,我们光是活着就竭尽全力了……对农村娃娃来说,淘宝网、钢琴课、境外游学,以及奥数班的开开停停、明星们的分分合合,这种种小时代的热闹,像云端里的童话泡沫,让他们注定“后会无期”。
事实上,暑期补习也大有向农村蔓延之势。不过与大城市的社会培训机构格外红火不同,暑期培训在经济落后地区多半是学校组织或私办。无需审批,也没有资格认证,师资水准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城市、乡村孩子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暑期场景,发人深思。在越来越强调教育资源均衡化的今天,暑期“恶补”成风无疑是加大了城乡、贫富人群教育环境的差距。但究竟是整天疲惫地奔走于暑期班的城里孩子更幸运,还是要承受生活压力、但拥有更多时间和精神自由、更宽广天地的农村孩子更健康,真很难说。
当然,两群孩子也有共同的烦恼:成年人都没耐烦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渴望,更不能营造一个有游戏、有同伴、有大自然、有快乐故事的暑假氛围,不管外在是热闹还是孤寂,他们的心灵同样苍白。若干年后,他们蓦然回首,会不会向父辈怨忿发问:你们把我们的暑假丢在哪儿了?在本该舒展的年龄里惆怅着,在本该放松的假期里紧张着,在本该呼朋唤友的天性中却不得不忍受孤独,本该充满安全感的美丽乡村却暗伏危机……
综上,孩子们感叹暑假只有"暑"没有"假"究竟说与谁听?值得教育主管部门和全社会家长认真思考!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