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人生中的赛跑

文章 2019-07-19 18:07:18 1个回答   ()人看过

导语:今年上海高考的仍然是材料作文,但是命题在形式上向全国高考卷靠拢,出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端倪,让学生大跌眼镜。下面是小编收集的2016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解析,大家一起看看吧!

【作文题目】

写作(70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命题分析及点评:

今年上海高考的仍然是材料作文,但是命题在形式上向全国高考卷靠拢,出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端倪,让学生大跌眼镜。冷静下来仔细分析,想要写好这篇作文,立意的深度是关键,除了表明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外,仍需要反思和方法,这和上海老师们一贯训练的思辨思维、逻辑思维一脉相承。

从材料特点来看,材料立足于社会现象,是要求学生对“评价他人生活”这一社会现象的再思考。

详细分析材料中的命题逻辑,其实不难发现,材料中已经隐含了很多可以写作的要点。第一,在开头就提到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标志着这是一则非常“接地气儿”的材料,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之前上海高考作文的材料,大部分都是哲人说、著名影视文学作品说等等,很少立足社会现象要求学生分析。第二,接下来的两句话其实是在说“评价他人生活”的前提条件,一个是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被大家看到,一个是人们的评价越来越常见,那这样的两种现象是如何导致的呢?同学可以把它分成如上两个层面分析,则更加能够增强这篇作文的层次感。第三,说影响,材料中只是说评价他人生活的现象会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具体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没有说,这就给同学留下了正反两方面的写作空间,可以让同学们自由发挥自己的思辨性。最后,再给这个材料冠上“任务驱动”的帽子,体现了高考命题人对全国高考的关注和借鉴,同时,让这则作文更像是一个给材料的话题作文,拓展了学生思考的维度和写作的角度。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其实,今年的作文命题是有一定的“先兆”的,先是去年全国卷一要求考生针对“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时打电话”这一社会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设置了“任务驱动”,再是近两年上海的模考题中流露的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如2015年静安区一模、2016年浦东新区一模、2016年杨浦区二模等。

以往的上海高考强调对人性和个体生命的关注,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塑造,体现了哲学思辨性等等,通常是这种看上去非常“高大上”的话题。而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则更增添了一丝“烟火气”,从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入手,从同学们身边唾手可接触到的事物入手,为什么这么说呢?材料中说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同学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吧,也正是这一点为“评价他人生活”营造了“温床”,继续想一想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微博、新闻直播、自由评论的环境等,都是同学们可以选择写作的素材。所以对同学们来说,这个作文的写作“门槛”不高,同学们都有话可写,那评分的依据就在于学生思考力度、语言分析能力和论证思维了,从这一点上来看,可以看出命题者的匠心别具。

材料详细解读:

1.材料本身的重点词句及关键信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关键词就是“评价他人的生活”,要求考生针对当今社会的这种现象,提出自己的认识。这个关键词非常容易看到,所以今年的材料作文审题难度很低,因此,要与众不同、要鹤立鸡群就需要在立意上下功夫。

2.思考材料可以写作的角度:

首先要揭示这个题目考查的本意:这个题目应该是上海在连续多年高冷之后对人世间的回眸。既然提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讲到当下社会的重要现象,自然是希望同学能更多地走出自己所埋首的书堆,睁开眼睛仔细、深刻地审视当下的社会,提出自己的灵思,包括批判与建议。因此,这一点是同学一定要做到的。

然而,如果完全只是立足当下、就事论事,那么,作文容易显得相对单薄,且时政评论的气息会盖过一切。因此,更高妙的立意还应该贯通古今,也面向未来,才能让我们的文章更加立体。归根结底,一篇高考作文,不论题目走的是什么路线,考生文章风格走什么路线都是没有被限定的,我们还是自由的,只是这片自由更宽大,如果我们可以在思辨上走得比较深远,在语言和素材的使用上比较文艺,在逻辑结构上非常清晰,那么,我们的考场作文还是所向无敌。

立意角度分析:

1一般来看,我们可以去评价别人的生活,原因是我们是言论自由的(“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伏尔泰)。

2高标来看,我们去评价他人,需要注意什么(资格为何,条件为何)?

A不要“道德绑架”,要去尊重别人

有的人去行善去帮助别人,但却被披上华丽的道德外衣,一旦他停止行善,反而收到谴责(很多被资助的贫困学生,在长久被资助的惯性之下,认为资助者对自己的资助是应该的,资助一旦停止,会对对方加以漠视或指责丛飞)

B不要“说风凉话”,自己生活优裕,却指责那些于水深火热中生活的人

“你永远不懂我伤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我,焉知我之不知鱼之乐”

C要平静、理性、负责经济学家茅于轼在网路上发表自己的一些特别的看法,几乎每次都被疯狂的网友狂轰滥炸,这种狂轰滥炸并非就事论事,而是人身攻击。就观点本身有不同见解,完全可以理性探讨,用从众的情绪淹没理智,才是幼稚之至。

3评价他人的影响

A个体

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

B社会

引导社会舆论,充满正向的能量。理智、客观、公开、公平,在思想上,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只制造一些让人绝望、不知所措的废墟;在审美上,要去欣赏真正的艺术之美,让每个个体的存在都能充盈美的享受(如魏晋时代对于外形之美的追求——掷果盈车;对风骨之美的推重——顾视日影,广陵散绝)。

此外,马斯洛人生需求层次的最高层从自我实现变成了自我超越,从正面来看,评价他人是自我超越的重要途径。

可用素材推荐:

梭罗: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我们的展望也这样,当更好的思想注入其中,它便光明起来。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不用逃避,更不要用恶语诅咒它。

萧伯纳:诸般美德首选沉默,它能让你窥见他人的缺点,同时掩藏自己的不足。

言论自由“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