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作文素材:“磨刀老人”吴锦泉
摘要:“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心里想着在做好事就不累”
2月14日,一个有爱的日子。
晚8点,央视新闻综合频道2015“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开播,心怀大爱的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首先出场。
在港闸区天生港镇街道五星村,乡亲们早早簇拥着老人来到村部一起看电视。颁奖典礼是春节前在北京录制的,今晚,大伙儿相约,与老人家一起分享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喜悦。
屏幕上展现的是一个热闹的社区,吴锦泉像往常那样挥汗磨刀。那辆破自行车、那张条凳,正是老人走街串巷的看家宝。有人估算过,磨好一把菜刀,赚1元钱要挥动手臂300下,那么,年迈的老人捐出1000元,就要挥臂30万下!看到这里,现场不少人泪花闪烁!
主持人白岩松问,“你累不累”,老人用浓浓的乡音给出了答案,“一点都不累。心里想着在做好事就不累。”
颁奖台上,87岁高龄的吴锦泉接过孩子们献上的鲜花,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在22位“2015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中,好人吴锦泉的善举令无数国人唏嘘感慨。据中国文明网投票结果显示,吴锦泉获2989400票。南通的网友在朋友圈里接力,力挺这位可敬的老人。而更多的外地朋友,在听说磨刀老人的感人故事后,默默为之点赞。大家的共同愿望就是,要让老人走上央视的领奖台。
“我力量不大,力量大再多捐一点”
吴锦泉清晰地记得,他是1958年8月8日入党的。年轻时曾担任过生产队队长、民兵营长、种猪场场长。1990年,吴老退休。闲不住的他,拾起了19岁就跟外乡师傅学到的磨刀手艺,打响了“吊金龟”(磨刀人招揽生意的响器),磨剪抢刀。“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央视的颁奖词,勾画的正是老人辛勤劳作的景象。
20多年辛苦,每一枚硬币里都洇着汗水。吴锦泉的磨刀功夫那是没说的,出名后,他收费更低了。老人说,我现在有点名气了,不能靠这个多赚钱。
吴锦泉一直生活节俭,但有一颗热心助人的慈善之心,为帮助别人总是慷慨解囊。在邻村的另一位慈善名人——修车老人胡汉生的引领下,吴锦泉决定将磨刀的所得捐给社会。
2008年,吴锦泉夜里从广播里听到汶川发生大地震,就开始将他修车的储钱罐倒在桌上,仔细数过,1元硬币902枚,5元纸币20张,共1002元。第二天一早,老人骑着自行车,几经周折,找到市红十字会募捐点。只听得“哗”的一声,一枚枚硬币从布包里倾泻出来。他对工作人员说着说着流下了泪:“四川受了难,我是一个党员,今年80岁,还能挣钱,就捐给那些受苦的人吧。我力量不大,力量大再多捐一点。”
青海玉树、甘肃舟曲、四川雅安,此后几年,千里之外发生重大灾难,吴锦泉都会将爱心送出。只靠听广播获取信息的他,多次成为南通第一位通过红会向灾区捐款的市民。
“锦泉一元爱心社”、“磨刀老人”微基金,在吴锦泉的慈善精神感召下,周围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慈善事业。有人来到老人的磨刀摊前,磨一把刀给出100元,请老人代为捐款。老人总是记下姓名住址,让红会开出票据。作为南通市年龄最大的红十字志愿者,老人的“粉丝”遍布江海大地。
“慈善贵在坚持,不能断断续续”
昨天上午,在磨刀老人家中,和我们拉起家常的他特别像一位邻家大伯。他告诉我们,他的生活其实蛮有乐趣。有空还养养鸽子,种种菜,日子过得有滋味。
谈起慈善这个话题,老人家颇有心得。他说,我觉得慈善就是三句话。慈善贵在坚持,不能断断续续。捐款不在多少,献出爱心就好。慈善途径很多,人人都可行善。
从北京归来,吴锦泉又回到熟悉的生活轨道。回家第二天,就推着自行车出去磨刀。
吴锦泉最近的一次捐款是在春节前。市二院为表达敬意,给老人送来的2000元节日慰问金。第二天,老人又添上1050元,捐给了二院慈善基金。老人说:“谢谢你们,我生活得很好,请将这些钱留给更需要的人。”
这些年,吴锦泉陆陆续续捐出近5万元善款。在来通拍摄吴锦泉专题片的央视导演闫大众眼里,近年来总捐款累计近60亿元的曹德旺的慈善力量和吴锦泉是等重的。
“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屏幕上,感动中国栏目组为吴锦泉老人写的颁奖词跃入观众眼帘。
“好人就在我们身边。”与吴锦泉对话的白岩松动情地说,“南通的朋友,如果有一天,发现这位老人在你家楼下,无论你想磨刀的或不想磨的,请关照他的生意。因为帮的不只是他,帮的是他想帮助的更多人。”屏幕内外,热烈的掌声一同响起。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