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愚公”邓迎香先进事迹材料
邓迎香她用自己的双手,在缺乏现代化的大型机械帮助下,带领乡亲们不畏艰难、自力更生,一锤一镐开凿出200多米的“人工隧道”,连通麻怀村与山外的世界,带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下面是语文迷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先进事迹材料,一起来阅读吧。
邓迎香先进事迹材料【1】
仅一座山峰的隔阻,村民外出就必须攀越悬崖峭壁,从山脚爬上山峰,再从山顶下到坡脚,耗费一两个小时后才到稍许平坦的村级公路--这一“耗”,也就耗去了村民千百年来的致富梦想。而这种阻隔与梦想,使“愚公移山”的传奇在此变成现实:罗甸县董架乡麻怀村普通女党员邓迎香带领村民13年凿石挖洞不止,“啃”通了216米长的“人工隧道”,让村民外出从此不再爬山绕道。
石头再硬,硬不过民心
罗甸县董架乡麻怀村三个自然寨与邻近的田坝、甲哨等村寨400多户村民世世代代深居群山环抱的一片洼地,建房盖屋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不是靠背篼就是马驮,请拖拉机绕道20多公里走后山便道,不仅危险而且负担沉重。
村民邓迎香是一个经济条件较好地方嫁来的媳妇,看到丈夫家乡连路都不通的山村,村民进出村子必须翻山越岭:村民赶乡场卖农特产很辛苦,清晨4点必须起床,赶在乡场高峰卖个好价钱,晚去的话,农特产就会卖不走,新鲜的蔬菜就会蔫掉;村民房前屋后种的果子熟了,车子进不来,只能担着出去卖,卖不走的只能烂在岩缝里;最苦的还是孩子,路难走不能中午回家,家长得在天亮前唤醒子女、煮好饭,早餐当中饭,翻过陡峭的山,再走到3公里外的村级小学去念书。孩子每天来回要徒步4个多小时,哪还能用心读书?
村民凿石挖洞
1999年,国家实施农村电网建设覆盖到董架乡。虽说从麻怀村到乡政府路程不过七八公里,但因山高路险,工程进展十分困难。为把电线杆和变压器抬进村,村副主任李德龙组织村民探路,发现村子南面坡有个200多米长的自然溶洞,溶洞北端刚好连着麻怀村,李德龙突发奇想:能不能打通溶洞,挖一条通往麻怀村的隧洞?
说干就干。在李德龙号召下,27户村民率先行动,自发组织,凿石挖洞。邓迎香和丈夫袁端林积极加入李德龙组织的“挖洞大军”,不久又有很多群众参与。
邓迎香与村民规划加高加固隧道
挖洞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由于溶洞狭窄,邓迎香和村民只能跪着甚至趴着,一镐一镐地凿开岩石。凿一阵子,村民们再紧挨着盘坐在地,从内向外用双手把凿下的岩石、泥块传递到洞外。用这样原始的方法挖洞,邓迎香常常累得直不起腰,走不动路,“回家连晚饭都没力气吃”。可每当身边一起挖洞的村民想休息,她又劝他们“宁可慢慢做也不要停,好歹有进展”。
2001年正月二十八那天傍晚,邓迎香和村民正在凿石头,忽然听到轻微的敲击声,停下手头的活儿侧耳仔细辨听,发现竟是另一组挖掘队发出的敲击声!激动的村民高喊:“今天就是‘啃’,也要把这个洞‘啃’穿!” 晚上,丈夫换下邓迎香继续“啃洞”。凌晨2点,一个村民刨着抠着,猛然间抓到了对方组员的手,俩人不约而同地大叫:“通了,通了!”兴奋的人们奔走相告。当夜,激动的邓迎香给大家准备了宵夜,村民一醉方休。
此后,由于没有凿洞经费,不少村民外出打工了。看到村民挖洞激情嘎然而止,邓迎香流露出太多的惋惜,她记下了每个外出村民的电话,要他们保证,一旦经费有了着落,大家都得返回家来。2004年6月,邓迎香的丈夫袁端林不幸在一事故中遇难。两年后,她与同样丧偶的李德龙重组家庭。
民心聚集,隧洞变成隧道
隧洞被村民挖穿后,村民拉电线运物资到山洞狭窄的地方停下,再用人工搬运上手推车倒运进村,村民终于用上了电。
2010年国庆,在苏州打工的李德龙女儿李琼回麻怀村结婚办喜事。李琼的出嫁需通过隧洞,由于隧洞狭小又渗水,新婚的李琼和新郎行走艰难,还几次险些跌跤。这次女儿、女婿通过隧洞的狼狈相,又再次击痛邓迎香的心:隧洞虽通了,缩短了人们出行的距离和时间,可隧洞“瓶颈”还是制约着村里的物资运输,肩挑马驮的历史并未改变。
竣工的隧道
邓迎香送走女儿和女婿,对李德龙说:一定要把隧洞再打高、再打宽,“像真正的隧道一样,能通汽车”。李德龙深知,扩通隧道,没有五十上百万的资金不行,以为她只是说说而已,谁知道她却一个人也去凿洞。她的执着感动了丈夫李德龙和村民。不久,20多户村民参与进来,这一挖又是一年。
邓迎香带领村民凿石挖洞的事迹得到了村民以及社会各界的认可,不久,她被批准入党。村委会聘任她当村计生员。一开始她并不乐意这个“好像干不了什么”的头衔,但很快她发现,有了这份工作的她“可以借去乡里定期汇报工作的机会,更有条件提凿洞挖隧道的事。”
隧洞变隧道,村民开了三次会。第一次是50人的“吵架大会”,村民足足吵了4个小时。第一批凿洞的人说已“吃过很多苦了”,剩余的活路留给后面的人做。面对这些争议,邓迎香告诉村民,有投入才有回报。她给村民算了一笔细帐,如果大卡车能开进村,山外人就可来收活的牲口,“每斤价格能比现在高5角”;外面的人来收庄稼和农副产品,东西新鲜售价高不说,村民们还省时省力;如果谁家还想建房或装修,不仅运输成本可以降一半,东西还能拉到家门口。邓迎香苦口婆心讲得口干舌燥,会议最终勉强以“同意”收场。
可是好景不长,第二次开会时,一些村民想着又反悔了。
第三次会议。邓迎香和村委会的几个干部商量,采取会议签到制。在一份由乡政府起草拟定的隧道拓宽工程告知书上,要求同意出工的村民“会写字的签名,不会写字的按指印”。会上还公布了隧道使用办法,规定“将来隧道完工后,要给隧道装扇大铁门,平时锁上,只给同意投工凿石挖洞的人家发钥匙”。会后,全村村民同意投工凿洞。
这一次,邓迎香等不了这么久了,她立即找来几户人家先干起来,按照“每户出一人”的原则,全村每个家庭都得出工。恰好是学校放暑假,邓迎香夫妇出去汇报工作谈资助的时候,就让念初中的女儿顶班干活。丈夫李德龙的手掌裂纹清晰可见,手背也是道道伤痕。“有天打洞时,我觉得手指好像特别疼痛,晚上回家在灯下一照,是指甲没了。”作为工程领头人,李德龙常帮着放炮。时间一长,他发现自己耳朵越来越不好使,听觉差了,“5米开外,现在一点声音听不到”。后来,县残联鉴定他已达伤残等级。
“她为大家去找钱,女儿顶她做工;为拓洞,她老公耳朵都炸聋了,指甲都没了,你说她图啥?捞了啥好处嘛?” 村民对邓迎香的评价很高,对她也更加信任了。
虽然没有风枪、空压钻孔等这些凿洞设备,但钢钎大锤也能凿洞。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炸材等物资上的严重缺乏,造成凿洞一再搁浅。有一次,邓迎香急了,竟然拨通了县委书记的求助电话。县委书记在电话中充分肯定了邓迎香的愚公移山精神,说县里要全力支持他们。县环保局知道了凿洞的困难,资助3万元,邓迎香觉得凿洞前途又有了希望。此时,虽有大部分人支持,但也有人对此颇有微词:“3万元你就想打通隧道?”邓迎香不服气:“有3万要干,没3万也要干。”她和几个村民花7800元买来了拖拉机,又用余下的钱买了炸药。邓迎香说3万元解决了必要物资,村民劳力也要顶3万元。
“拉赞助的见得多了,但像他们这样夫妻俩为了打山洞、为山里人谋福利,一个一个单位找赞助的,还真从来没见过!”社会各界被邓迎香精神所感动,又先后赞助10万余元资金、80余吨水泥和其他物资。这期间,邓迎香与丈夫动员在外地经商的女儿女婿,捐助1万元。这期间,村里许多人都选择出外打工。但是,她深知“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就是打工致富,也只是富了个人或富了一时,终究不是改变深处麻山地区人们的命运。她决意不再外出打工,而是要带动群众打开千百年来阻碍麻怀村发展的道路。于是,她和丈夫二人各带一队,带领村民,从隧洞两头开工,不分白天黑夜地凿石扩洞。
为了赶工程进度,有时,邓迎香要给大家做免费午餐。每当这时,李德龙就乘空隙带着放炮员去放炮炸石了。
越来越多村民自愿加入了邓迎香的“扩洞大军”,全村凿洞干得热火朝天。2011年夏天,一条连接山外,宽度增至3.9至5米,高度增至3.5至5米,能通5吨小货车的216米穿山隧道终于竣工,解决了麻怀村以及邻近田坝、甲哨等村六个组数千名群众世代渴望的行路难问题,过去一两个小时的路程如今只需三五分钟,圆了深山里村民们世代通达村外的梦想。
接着,村民们又一鼓作气花了两周时间,从“挑水都没一脚好路”的岩山上,在隧洞前开出一条长700米的通组公路。
原本漆黑的麻怀村亮起了点点灯光,这片封闭的洼地终于和外面的世界连通。
隧道通车后,麻怀村落实了农村改厕项目;修建了通村公路;村民用上了农用车、面包车,轿车、摩托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80%以上村民住上了新房;过去人均年收入700-800元,现已翻一番,达到2000余元。如今麻怀村面貌已翻天覆地,今非昔比。
赴京领奖,尽展黔南风采
2013年10月17日,是邓迎香一生中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颁奖大会上,她获得了其中10名之一的“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感动奖”。国务院副总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为邓迎香颁奖。
隧道通了,村民在洞口合影留念
“这次颁奖级别很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在全国知名度极高的个人和机构获得了该奖。”邓迎香说,她获此殊荣反感到心里沉甸甸的,自己只不过是参与群众修了一条便民隧道,功劳是全村群众的。而且隧道还不是尽善尽美,大车都进不来,不值得张扬,好多事情还等待她去做呢。
回到村里的第一天,邓迎香向村委会和群众汇报了这次会议情况,并谈了她的下一步想法。她说,要让大车能进村来,头顶不落石块,所修的隧道还要加高加固,同时,要利用交通便利条件和气候、土壤的优势资源同步科学发展蔬菜种植,发展养殖,发展植树造林,让村民多渠道实现增收。
邓迎香先进事迹材料【2】
立春刚过,贵州省罗甸县麻怀村的村民们便忙碌起来。挖沟、下种、施肥、回填,山间洼地的几块小坝子上,人们干得正起劲。为了保证收成,村委会主任邓迎香特意从县里请来农技专家给村民们做指导。
过去困住麻怀村的是有形的山,后来凿通了出山的路,贫困仍是立在麻怀村面前的又一座“山”。自2014年初当选为麻怀村村委会主任以来,邓迎香肩负起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任。望着村民期待的目光,邓迎香下决心为麻怀村找到一条发展致富的路子。
有产业才能富起来。邓迎香四处考察学习,寻找适合本村发展的项目。麻怀村的一块田坝上,铁皮石斛长势正旺,这是邓迎香与人合作摸索的新“产业”。看好种铁皮石斛的前景,可苦于没有经验,怕风险太高,邓迎香决定自己先试种,“做好了,就在全村推广”。
与此同时,村里还制定了养殖肉牛、绿壳蛋鸡,种植中药材、果蔬的产业发展规划。凭着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入情入理的沟通,邓迎香说动了村里几位“能人”,一起办起了麻怀村第一个种植专业合作社,她鼓励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不仅能拿租金,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赚钱,”村民的发展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村子的发展,关键还要靠年轻人,尤其是外出打工有眼界的年轻人,邓迎香决定动员外出务工的青年返乡创业。此前一直在福建务工的袁端生,今年回乡过春节。邓迎香多次上门做工作,讲政策、谈变化,最终说动袁端生回乡创业。“看到邓大姐的干劲,看到村里的变化,我对回乡发展充满信心。”袁端生说。
没上过学的邓迎香,深知“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教育是挖掉穷根的治本之策。“要让孩子们不受穷、不受苦,还得靠多读书。”2014年初,邓迎香和其他十几个人一起成立了草根助学基金会,为需要资助的学生和有捐助意愿的人士搭建平台。
今年正月初三,村里组织文体活动,邓迎香建议设置了一个环节,给村里的15名大学生每人发200元奖金,并颁发奖状,以示鼓励。现就读于遵义师范学院的曹太敏,还记得领奖时自豪的心情,“这也是一份责任,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责任。”
在邓迎香的带领下,麻怀村的面貌已今非昔比。通村通组水泥路四通八达,家家户户看上了电视、喝上了自来水,80%以上的农户住上了新房,村民用上了农用车、面包车甚至开上了轿车,村里有了文化活动场所,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贫困。
关于未来的发展,邓迎香有着清晰的规划,到2018年,麻怀村将发展刺梨1300亩,种植蔬菜300亩,养殖黑毛猪1500头、家禽2万羽,全村一起步入小康。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