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常态下农村职业教育问题论文
一、引言
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始终是国家开放大学(以下简称“国开”)的办学方向。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由教育部组织,国开(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实施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农村远程教育项目。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农民教育、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都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农民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则要从大职教观的视野出发,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协调发展机制,建立职业教育与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的联盟与合作机制。[2]此外,国开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了新变化,提出了新要求。[3]因此,面对这些新变化和新要求,本研究运用实地调研、教师和学生访谈、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收集、整理了相关数据,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例,分析项目实施十年来的基本情况,梳理并研究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经济新常态下以及开放大学建设和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转型升级进程中,进一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二、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现状分析
(一)专业开设情况分析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职业岗位群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设置专业,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截止至2014年秋季,陆续开设了“三农”需要的五大科类共1业(表1)。
表1“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开设专业
所属学科类专业名称农业技术类园艺技术、设施农业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作物生产技术、烟草栽培技术、观光农业林业技术类林业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兽医类畜牧兽医、畜牧农林管理类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农村信息管理、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轻纺食品类食品加工技术
(二)招生情况分析
1、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分部和学习中心的基本情况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自2004年秋季正式启动以来,截止到2014年秋季,国开42所分部和所属的13心及国开实验学院实施了该项目。
2、各学期招生情况分析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自2004年秋季开始招生以来,实行春、秋两季滚动招生。截止到2014年秋季,总共进行了21次招生,累计招生4(图1);截止到2014年春季,累计毕业学生2生1。3各分部累计招生情况分析
各分部招生情况差异较大。从2004年秋季至2014年秋季,累计招生数超过万人的分部依次是:湖南、河北、江苏、浙江、山东、云南、江西、贵州、河南、安徽、内蒙古、湖北、甘肃、陕西(图2)。
(三)学生特征分析
调查显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生主要是村镇干部或后备干部、科技致富能手、乡镇企业职工、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创业青年等。截止至2014年秋季,该计划累计招收学生各年龄段分布为:20岁以下12113人,占累计招生数的2.;21—30岁1计招生数的31.;31—40岁13占累计招生数的341岁以上144112人,占累计招生数的30.04%。
通过调查分析,归纳出该计划招收的学生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学生大都在农村、基层,承担着农业生产、乡村管理等繁重工作,业余时间学习,工学矛盾突出。第二,大部分学生年龄偏大,31岁以上的学生占累计招生数的,他们实践经验丰富,理解能力较强,记忆能力较差。第三,学生个体差异大,群体构成复杂。年龄、实践经验和学习能力差距较大,部分学生有非常丰富的农业生产或农村工作经验,部分学生才从学校毕业返乡。第四,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条件差,虽然都是具有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但由于大都是在农村接受的基础教育,加上年龄大,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四)办学方式和教学方式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方式是依托国开系统,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形式,集全国农业院校和相关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及实用技术课件,利用全国建设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站(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站(点),将高等教育输送到县和中心乡镇的学习中心,在农村开展具有高职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以“不离岗、不离乡”的方式培养“扎根农村、献身农业、服务农民”的实用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教学方式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学生的情况,主要采用电视教学、网络教学、集中面授、个别辅导、学习小组活动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国开总部负责专业和课程的总体设计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分部制定教学实施细则并组织指导本省学习中心落实教学计划,学习中心是面对学生的教学实体,具体组织学生的教学活动,进行课程辅导、学习测评,完成实践教学工作等。
三、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国家开放大学各级办学机构面向农村开展的远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存在差异且发展不均衡
计划实施十年来,各级办学机构不断探索适合当地的办学方式,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办学模式。实践证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当地党委、政府合作是办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开总部到分部以及学习中心都要努力争取各方面的政策支持,特别是用实际工作成效去争取支持。[4]从图1可以看出,近年来招生数有下降的趋势,原因之一是由于有些地方与党委政府合作到期,未能争取到党委政府再次支持。因此,加强与党委、政府合作,争取适宜发展的政策环境,对项目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总结分析各分部的工作以及对部分地方的调研发现,1部从中央高度关注的“三农”工作出发,捕捉当地各级党委和政府需求热点,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托“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努力争取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促进其持续发展。如2014年湖南省委組织部、教育厅、财政厅和人社厅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通知》,指出农林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主要依托湖南分部进行培养。1部没有争取到省里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但是这些省或自治区的部分地市、县争取到了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如四川绵阳电大三台分校争取到了三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三台县委组织部专门印发了《关于开展村干部学历教育的实施意见》,采取三条途径来解决学生的学费:即县财政出,县委组织部党费收入出20%,村干部个人出10%。并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实施,三台电大具体组织承办。还有12所分部没有争取到任何省、市、县的政策和经费支持。
由于各级办学机构办学模式不同,项目在各地的发展也不均衡。从图2看出,参加项目的各分部招生情况差异较大。有些分部招生人数较多,形成了一定规模,如湖南、浙江、河北等;而有些分部招生人数较少,如青海、西安等。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分部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与当地现代农业建设紧密融合,努力探索适应当地的农村职业教育模式,逐步使得该项目在当地的实施常态化、持续化。而一些分部过分依赖当地党委、政府的政策或经费支持,没有抓住合作的契机进一步完善项目的内涵建设。在争取党委政府支持以及招生规模与教学质量之间仍然没能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招生没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还有一些分部开展农村远程教育的内部运行机制没有理顺,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积极性始终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二)新常态下利用现代远程高等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教学适应性较差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进程中,农业发展也将进入新常态。现代农业未来将成为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心,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企业家、职业农民、农业科创投资等也将在现代农业产业链上不断涌现。[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发展现代农业归根到底要靠现代职业农民作为新型主体去实践。
201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国家对于农民培养的要求在变化,虽然“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实施进程中不断地在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测评等方面进行了一些适应性调整,但是通过调研发现教学工作仍然跟不上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的不断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能完全满足各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
目前,除了上海、深圳和长春分部,其他分部都实施了计划(图2),也根据当地实际开设了不同的专业和课程。虽然目前已经开设出五大类1业(表1)和123门课程,而且还在陆续开设新的专业和课程。但是,这些专业或课程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各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需求。
农业生产地域性很强。而该计划的专业和课程都是由国开总部统一开设的,具有普适性,缺乏针对性。一是总部开设的农业类课程针对各地区农业特色产业的讲授较少;二是“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专业规则(教学计划)在制定之初也没有给各级办学机构开设地方农业特色课的权限。因此,目前学生缺乏对当地特色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从而影响了当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
2、教学过程落实不够,监控力度不够
调研发现教学过程落实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上文所述,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而且是在职学习,工学矛盾突出,再加上年龄偏大。因此,自主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学习发生率较低。
(2)学习中心组织的面授辅导答疑课出勤率较低。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距离学习中心较远,参加面授辅导不方便;也有可能与面授教师讲授内容和教学方式不吸引人或者面授辅导时间安排不合理等有关。
(3)形成性考核作业完成情况较差,学习中心对于形成性考核管理和监控不到位。由于农村学生大多采用纸质形考作业,网络提交作业的较少,再加上距离学习中心较远,交作业不方便。因此,部分形成性考核作业不能按照学习进度按时完成,等到期末才突击完成;也有部分学生抄袭作业,出现雷同现象。有的教师批改形考作业应付差事,也没有将批改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
(4)一些实践教学只停留在文件或书本上,没有真正落地。农业科学实践性强,国开要求所有学习中心都要建设与所开设专业配套的教学实践基地。但是,一些教学实践基地签了协议,挂了牌子,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不多或者开展的效果不佳。
3、教学资源类型有待丰富,实用性有待提高
目前的课程教学资源主要以课程学习包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课程学习包包括文字教材、形成性考核册、课程学习指南和压缩DVD光盘(录像教材)。此外,还有网上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
调研中学生反映部分课程教学资源数量和类型需要增加,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教学资源偏少。由于大多数课程主编主讲聘请的是普通高校教师,他们基本上是按照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来编写文字教材和讲授录像教材,理论性、系统性较强,但是不够接地气。学生常有流失或者逃课现象发生,课程所学知识实用性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实践教学资源偏少,如缺乏课程实训视频资源、网上仿真实验室或虚拟实验等。
4、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升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设计之初考虑到农村学生的特征,主要的教学资源为课程学习包,辅以网上学习资源。但是,随着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一些农村地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无线网络的使用也很普遍。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最高,达到农村手机网民规模为1.4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网民对上网终端的选择范围也在拓宽,不再局限于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上网的比例也都在增加。[见,为农村学生提供移动学习资源也应着手考虑,方便他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能够多终端有效地开展学习。
习测评不能适应农村学生的特点和多样化需求
项目实施以来,一直有学生反映学习测评适应性较差。如上文所述,农村成人学生理解力强、记忆力差、经验丰富。而目前大多数课程期末考试还是以考察记忆能力为主的闭卷纸质考试,缺乏开放性、应用性、过程性的考核方式,学习测评形式比较单一。此外,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国开的期末考试时间是统一的,特别是在每年的考试,正是农忙时节,为了不影响农业生产,很多学生只能放弃考试,待下学期补考。因此,针对农民学生的考试时间安排不合理也是目前学习测评存在的问题之一。
(三)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研究不够
由于从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教师对于教学研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农科教师接受的是自然科学教育,对于教育学或远程教育学的研究思路或方法不太熟悉,因此各级办学机构涉及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课题较少,教师发表的相关专著、论文也不多而且学术水平相对较低。
有研究表明,2004—2012年有关“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研究论文共计,研究论文数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是总体发表文章数量还是偏少。论文大多发表在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内刊物上,系统外刊物发表较少;著者合作率总体较低,大多数课题是以个人研究为主,这也是缺乏深入研究的原因之一。[究大多停留在办学和教学经验总结上,缺乏相关理论研究,研究深度也不够。[
四、实现农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索面向农村开展远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发展和农业技术革新,“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只有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适应这些变化,才能培养出更多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通过对新常态下我国“三农”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再结合十年来项目存在的问题和办学、教学经验,明确今后要坚持以现代农业专门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为我国农村的变革与发展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根据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不离岗、不离乡”的培养方式,突出农村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重点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培养“扎根农村、献身农业、服务农民”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国开各级办学机构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自身情况,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当地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办学较好的地方应继续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支持,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规划,为当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党员干部执政能力提升服务。办学较差的地方应充分认识到“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寻求与党委、政府的合作。如果合作难度较大,可以积极探索其他适合当地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国开各级办学机构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统筹协调当地的农科教资源,通过与涉农行业、企业等单位合作或者开辟新的办学途径,切实解决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二)深化开放大学面向农村开展远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适应新常态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需求
1、强化专业建设与更新
截止到2014年秋季,计划只开设了专科专业,缺少面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本科专业。新常态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重心要高移,高等职业教育要向本科甚至更高层次转移。过调查,发现3学生明确表示在完成专科学习后希望能继续本科的学习,20%学生还在犹豫是否要继续本科的学习。因此,以共建共享的理念,逐步开设本科专业势在必行。
此外,随着新常态下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应加快专业调整与更新,逐步健全专业随产业动态调整机制,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各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应调整或停招不适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专科专业,开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的、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科专业。
2、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应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逐步增加适应我国“三农”新常态和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同时鼓励分部和有条件的学习中心开设更多具有当地特色的涉农本土化课程,通过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将地方特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供当地学生选修。
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学分银行的作用,积极探索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及涉农中等职业教育等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沟通与衔接,实现学习成果互认和学分替代。
在专业与课程建设过程中,优先聘请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名师名教以及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课程资源建设,逐步将目前以学科体系为主的教学内容改造成为任务驱动式、项目式、问题引入式或者案例式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农村相关产业的生产实际对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3、探索建立适合农村成人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
林德曼成人教育思想认为经验是成人学习者的生活教科书,成人教育应该把学习者的经验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资源来加以利用。此外,情境教學法是成人教育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针对农村成人学生特点,教学中应注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合理安排远程教学、集中辅导答疑和送教下乡等多种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提倡讨论式、参与式或者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根据学生工作情况或者农业生产经营实际组织课程辅导或实践。
此外,进一步重视农林科师资培训,并强化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以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通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吸引、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突出发展潜力的农林科中青年教学骨干,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明确职责,形成机制,开展网上导学、助学、促学和督学。
4、用国开拥有的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霍姆伯格有指导的教学会谈理论认为学生在用学习资料进行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种模拟会谈。他强调学习资料的内容呈现方式要易于学生接受与吸收,并能鼓励学生之间交流、探讨。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应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环境,建设可选择、易利用的优质学习资源。
进一步加强网络课程、全媒体数字教材、微课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建设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数字化移动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路径,方便随时随地学习。制作实训类视频教学资源,还可以通过整合中国燎原广播电视学校大量的农业实用技术类视频资源,为学生提供融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源一体的实践类学习资源。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网上农科虚拟实验室建设。
同时,应推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农村远程教学中的应用。注重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学模式的紧密结合,将多种教学资源进行一体化设计和可选择性设计,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势,互相配合,方便农村学生使用。
面向农村成人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机制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农村学生的特点,结合远程教育實施评价的具体条件,在教学改革进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学习成果评价机制。克龙巴赫的评价观认为用于改进工作的形成性评价的作用,远比总结性评价重要得多;斯塔弗尔比姆的评价观则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13]因此,应逐步探索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社会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模式与机制。
今后要加强课程形成性考核的设计,通过增加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促进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和实践操作技能。终结性考试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改革考核内容和形式,适当缩短考试时间。探索预约考试,逐步实现随学随考。逐步开展必修课纸质考试和预约网络考试并行,选修课终结性考试由各分部根据当地农时农季安排,尝试部分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由办学条件较好的学习中心组织开展操作性考试。
(三)强化农村职业教育教学研究
开放大学必须重视“教学学术”。广播电视大学要实现向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自身的研究能力必须要提升,而且同时要提升教学研究水平和学科研究水平。但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国开比普通高等院校更应该重视教学学术。[14]
各级办学机构应充分认识到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科研环境与氛围,提供政策和经费保障,鼓励农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研究应借鉴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和经验,紧密结合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特别是针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来开展,加强理论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和应用教学研究成果。总之,农村远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要像学科研究一样,具有科学性、理论性、应用性、前沿性以及示范性。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