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不地道-随笔

文章 2019-07-19 15:33:56 1个回答   ()人看过

在抑曹扬刘的三国演义里,刘备忠厚仁慈的形象经罗贯中的妙笔袒护中,深入人心且历经两千年依然如故。敦厚的相貌:双手过膝,两耳垂肩,目能视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不难想象的一个忠厚的长者。与献帝论家谱,皇叔的称谓使其具备汉室正宗血统,所有的杀伐都冠以清君侧、为汉室卫道的美名。

罗贯中安排的许多故事让刘备形象高大,桃园结义,刘关张合三为一,成为千古忠义的典范,使关张终生走不出桃园情节,在刘备的光环里金戈铁马浴血疆场一生。

三让徐州,让刘备的救助行为纯粹是赴汤蹈火为全城百姓,即使最后领徐州牧,大有被陶谦所逼、被全城百姓所逼的无奈。

三顾茅庐,刘备礼贤下士博得满堂彩,也与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的历史事件一起垂名。

寄居荆州,刘备已从隆中对里醍醐灌顶般的明白得荆州者可得天下的道理,即使诸葛亮多次怂恿其夺荆州,刘备均以刘表是其宗亲义正言辞的拒绝。即使刘表临终将荆州要托付给他,也被毫无商量的拒绝了,刘备虽没接管荆州,却获得了同室不操戈的流芳美名。

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两把大火烧出了曹操的满腔怒火,率军南下,刘备除了跑别无选择,在逃跑的过程中,面对曹操的铁骑,他不计后果的带领十万荆襄百姓,哪怕杀身成仁也与百姓不离不弃,并疾呼“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这恐怕是“以人为本”的最早出处,不管是作秀还是真心,刘备已得人心是不争事实。

在三国演义为刘备搭建高调演出的舞台的时候,听到了刘备不和谐的声音,看到了刘备不地道的行为,略列一二三:

白门楼吕布被俘,面对曹操吕布竭斯底里“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一番话让曹操动心不已,并聚精会神展望蓝图,但刘备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使曹操顿悟,发布军令对吕布斩立决,因此吕布留下最后的遗言“是儿最无信耳”。当时刘备想到的不是辕门射戟吕布一箭射退袁术十万大军,而是想到了吕布侵占其千辛万苦得来的立锥之地徐州,逼张飞要为自己鲁莽自尽,逼自己说出“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让女人咬牙切齿的名言,也让吕布带着对“大耳朵儿”的满腔仇恨谢幕演出。

投靠荆州,刘备不是安分守己的寄人篱下,而是苦心经营于新野,经营出一片民心所向,还时不时插手刘表家庭纠纷,引起了刘琮集团的恐慌和愤怒,设下“鸿门宴”想让刘备永远闭嘴,当从伊籍口里得知真相后,刘备不做稍微的迟疑打马而去,留下“跃马过檀溪”的惊心动魄,也把赵子龙孤独的留在一群敌视的目光中,任其自保或不保。假如身处杀机四伏之中的不是赵云而是关羽或张飞,刘备还能这么心无旁骛的一走了之吗?纵观三国演义,赵云只不过是刘备的战神,其他的恩宠很少顾及到他。以至于赵云的不少铮铮谏言,换来的都是刘备的不快和恼怒。

刘备入川抵御张鲁,采用庞统上中下三计之中计,出其不意杀涪城守将杨怀、高沛,攻雒城取绵竹,直捣成都。却发书致刘璋,说曹操令部将乐进引兵至青泥镇,众将抵敌不住,自己亲自带兵击曹去。连为刘备入川立下汗马功劳的张松也不告之,张松信以为真,写信阻止刘备撤军,不料被其兄告密,全家满门引颈受戮,成为刘备入主成都的殉葬品。攻下涪城,在庆功宴上,刘备竟然忘乎所以道“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听后竟然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说到:“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刘备虽然是酒后之言,又有谁说这不是酒后吐的真言呢?

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诸葛亮一番令人回味的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让诸葛亮汗流遍体手足失措,诸葛亮比谁都明白,刘备糖衣炮弹式的话语里剑光闪闪,只要自己稍有不忠之辞,刘备就可以强撑最后一口气使其先他而去,发重誓,表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诸葛亮当时唯一的选择。刘备用诸葛亮,更多的是防诸葛亮,带庞统入川,让诸葛亮守荆州,并让关羽、张飞两大心腹监视,如不是庞统命殒落凤坡,诸葛亮也许要长期在荆州安家落户。刘备进位汉中王,大封文武时,竟然是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而诸葛亮仅仅排名第三,巧妙分权,大权只能是我刘备紧握。

当然刘备的这些小小的瑕疵,很好的诠释了一句话: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