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论文

文章 2019-07-19 15:31:42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要】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者,近代著名教育家。在他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中,非常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敬业乐群”’是其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考察“敬业乐群”思想的形成背景、科学内涵以及开展“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对今天职业教育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依然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黄炎培;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启示

1引言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开创者和实践者,他主张职业教育应该是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并重,并借用中国传统典籍中的“敬业乐群”一词概括了其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集中表达了职业道德规范[1]。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如果职业道德教育缺失,职业院校培养的人缺乏对生产劳动的兴趣,没有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服务社会的意愿,职业教育会丧失存在的意义[2]。当前职业教育必须重视“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才能真正提升教育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

2“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黄炎培“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理论以及实践的发展要求及成果:2.1社会背景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比较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农林工商”等行业。明朝中叶以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发展到顶峰,社会各阶层即使是体力劳动者都轻贱“农林工商”等体力劳动,忽视职业教育。近代的中国,关于职业教育的错误观点仍然存在着,有观点认为接受职业教育、从事技术工作是很低贱的事,有观点认为从事技术工作纯属体力劳动,很辛苦等。黄炎培先生认为这些观点是“职业教育之礁,必须破除”①。破除“职业教育之礁”的有效办法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提倡“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社会认识对职业教育的轻视,改变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处境,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2.2理论基础19世纪的世界,人类理论的各个领域都思潮激荡,达尔文的进化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赫尔巴特、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逐渐影响我国,黄炎培先生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成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并且信奉进化论,教育则主张实用主义。传统儒家学说中的“仁民爱物”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了黄炎培先生的人生观,进而促使了其职业教育观的形成[3]。“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2.3实践支撑清末,部分封建士大夫和开明人士投身于“洋务运动”,希冀实业兴国。“洋务运动”最终没有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仍不能改变社会各阶层对“劳心”与“劳力”的固有看法,但是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机械化的生产方式需要大量职业技术人才,实践的需求是理论产生的土壤,在中国首要的是要改变人们的思想。20世纪初,尤其是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洗礼后,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投身于教育救国的热潮中,黄炎培先生也大力兴办学校,并组建中华职教社、中华职业学校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使黄炎培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目的仅靠传授知识和技能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培养“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办学的同时,他还考察了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的职业教育,认为这些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是社会形成了爱岗敬业、热爱职业、尊重职业的优良风气。

3“敬业乐群”职业道德的内涵

“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②。要求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以热爱作为选择职业的依据和出发点,并要具备对所从事职业的责任感,化职业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在不懈努力中完成自我实现和对社会的贡献;“乐群”则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要求学生应该具备“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高尚情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服务意识,同时还要有合作互助的精神。黄炎培先生认为,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也就是存在着满足生存需求的本能欲望和向往社会群体生活的意愿(黄炎培称之为同情心)。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形成个体的职业技能,可以帮助个体获得相应物质条件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然而个体人的本能欲望需要道德和伦理的约束,否则必然会损害其他个体乃至群体的利益,所以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个体的职业道德水平,通过与其他个体的合作、服务社会,满足个体向往群体社会生活的意愿。因此,黄炎培借用《礼记》中的“敬业乐群”一词概括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思想。

4“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4.1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做到有的放矢

课堂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黄炎培在中华职业学校开设训育课,每周2课时,专门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并要求除训育课外,要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中,专业课也要担负起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他曾亲自制定《职业训育标准》,规定了专门的职业道德,同时还列出了各科专门的职业道德,包括工科训育标准、农科训育标准、商业训育标准、女子家事训育标准等。这样整个课程体系都蕴含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全过程育人,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

4.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重视言传身教

黄炎培重视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认为:“教育之善良,存乎其人,不存乎其法。故增进教员智识,实为最要”③,“要真正做到教导合一,革除教师教书不教人的习惯”④。教学实践中要想做到言传身教、教导合一,教授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还要掌握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背景和需求、职业道德标准,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效果。

4.3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4.3.1重视实践与习惯养成

黄炎培深知仅懂得道德知识是不够的,关键是能把“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付诸行动,而行为能力的形成必须进行实践,直到养成习惯。中华职业学校兼顾职业技能的形成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具体修养标准,要求学生时时践行。如“铁的纪律”,贯穿于学生的每一个生活、学习的细节,学生从早操集合到课堂、宿舍,乃至大会、实习、实验、就餐等,都必须时刻认真践行,不得懈怠。在无数次的重复中,学生逐渐养成习惯,并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

4.3.2重视校园文化的熏陶

努力建设利于育人的校园文化,中华职业学校在礼堂上方悬挂“劳工神圣”的匾额;校徽、校旗和校办工厂产品上标记着象征“双手万能”的符号;把“努力、努力!自己的努力过自己的生活;努力!努力!自己的努力帮助别人的生活。努力!努力!一致的努力!一致的努力,养成共同的生活”及“用我手用我脑,不单是用我笔;要做,不单是要说”⑤作为学生每日必唱的校歌等。种种举措,构建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3.3重视学生自我管理

黄炎培提倡学生自我管理,在中华职业学校按照社会运作的模式,实行学生自治管理,要求学生要全力以赴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并能够通过自身努力为班级、学校提供服务,在付出中收获自身的价值。入学伊始,学生都必须写保证书:“一、尊重劳动;二、遵守纪律;三、服务社会”⑥。通过这些努力,帮助学生改掉“贫于能力而富于欲望”的弊病,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5“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相当比重的学生选择职业院校是因为高考成绩较差而不是因为对某种职业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黄炎培先生“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尤显重要。

5.1转变观念,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当下,社会仍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或者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全面的现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把职业教育等同于技能培训的认识依然有市场;与之相对的则是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大量需求得不到满足。这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转变学生乃至社会的错误观念,推动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

5.2加强课程建设,拓展教育渠道

课程包括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主要形式是课堂教育和学生活动,而隐性课程则主要是校园文化熏陶。建设显性课程,一是在政策层面重视职业道德课程的建设,将其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统一管理,确定课时和学分;二是要在全校达成共识,倡导和鼓励各专业教师深入开展行业调研,了解掌握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提炼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精髓,充实到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训中,共同培养和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三是广泛开展诸如辩论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认知度和接纳度;四是鼓励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参加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勤工俭学等,在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建设隐性课程,要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打造彰显职业道德特色的校园人文景观,如伟人名人塑像、校园职业文化长廊、广场、校训、校标等,让学生耳濡目染,自觉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教学实验场所、办公场所、门厅、走廊等地方,张贴业内成功人士和校内先进人物的事迹等与“职业道德教育”有关的内容,供学生铭记深思,修身处世。

5.3加强校企合作,重视道德实践

要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络与合作,根据企业所属行业职业道德要求的变化,随时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调整。正如黄炎培的观点,如果学校不与社会联络,就会造成“青年之志气日高,欲望日增,不适于指挥,而反艰于待遇,则职业道德之缺乏与夫气习之不良也”,“故此责不唯教育界负之,当与职业界共负之耳。”⑦加强校企合作,学生在实习实践中不能只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还要接受职业道德的教育与熏陶,校企双方共同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

5.4强化师资队伍,重视言传身教

加强课程职业道德建设,充分挖掘专业教师与专业课的职业道德教育潜力;对于公共课教师,要尽可能通过调研、挂职锻炼等形式了解不同职业的具体道德规范要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以“敬业乐群”为指引,积极工作,影响学生。

5.5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

在职业教育实践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做到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只是对劳动者进行某种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劳动者的其他技能、肉体以及精神的发展,那么学生的发展将是片面的,不是全面的发展。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只有加大“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在积极为群体提供服务的同时,获取个人充分发展的机会与资源,冲破错误社会观念的桎梏,达到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敬业乐群”思想教育,让我们的职业教育能够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正平,周志毅.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冯韶华.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浅析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J].职教通讯,2011(7):161-162.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