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及其途径论文
摘要:主要对创新思维及创新精神的理论及其意义进行概述, 探讨现代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现状, 并提出几点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创新培养;
现代社会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 更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 在高新技术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 没有创新思维, 没有创新实践, 终将被历史淘汰。早在20世纪中期, 专家就开始系统研究创新, 并将研究成果普及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当今时代, 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应该肩负起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使命, 这是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更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1、创新思维及创新精神的理论概述
从理论上讲, 创新思维是人脑运用已有的思维形式, 组合新的思维形式的思维活动。从形式上看, 创新思维是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 更是人脑将已经输入的信息组合成新信息的形式。创新思维活动的主要载体是人脑, 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理现象。创新思维的结果是新事物、新信息, 它是重复思维的延伸。根据这一点, 笔者认为, 创新思维和常规思维相比, 它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创新性:创新性包括独创性和新颖性, 是创新思维的充要条件。
突破性:创新思维是在原有思维形式上的改造, 是新信息、新事物诞生的途径, 它突破了原有规律的束缚, 是创新思维的必要属性。
开拓性:创新思维的认识对象是原来没有的事物, 是人类尚未发现的领域, 同时开拓性也是创新思维的充分条件。
综合性: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 因此综合性也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属性。
灵活性:发散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一种形式, 它可以达到没有制约的相对自由, 因此, 灵活性也是创新思维的要求。
可行性:创新成果作为创新思维的实体形式, 它是客观存在的,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因此, 可行性也是创新思维的要求之一。
从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得知, 创新思维过程包括准备、酝酿、豁朗、检验等4个阶段, 在准备期, 个体需要积累大量的相关经验, 搜集相关信息;在酝酿期, 个体需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思考;豁朗期是个体新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时期, 也称灵感期;验证期则是通过不断的补充完善, 使得创新点日趋成熟。这4个阶段也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职责, 更是一个机动的过程, 因此, 相关工作人员可以从这几个阶段出发,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作为个体的一种意识性活动, 是指个体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 以及进行发明创造的意志和信心。创新精神作为一种敢于革故鼎新的精神, 它是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以及相关的创新活动。创新精神作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 也是现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些心理特征, 是一种敢于摒弃的精神。创新精神提倡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更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创新精神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精神需要个体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经验, 不断追求新的知识;不满足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 不墨守成规, 不迷信权威, 不盲目仿效, 只有这样, 个体才能实现不断的突破[1-2]。创新精神不同于创新思维, 它包括更多的个体心理特征, 因此, 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内涵, 理解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精神的意义。
2、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精神的意义
2.1 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更是高新技术日益普及的时代, 在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 当代大学生应该在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的同时, 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 要有不断开拓进取和创新的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的摇篮, 更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2 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更是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保障。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下, 国家富强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 因此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确保国家的文明富强和民族的长久不衰。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和民族富强的使命, 更需要增强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2.3 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 更是提高高校人才质量的关键所在。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因此, 高校教育改革需要创新思维的发展, 更需要超前性、创新性和高效性的教育教学模式。
2.4 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 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社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 高校学生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竞争力。同时, 创新人才也是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5]。
3、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现状分析
笔者以理工类大学生为例, 通过参阅资料及随访调查得知, 目前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工类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 有创新的意识和热情, 而且拥有良好的创新素质和发展空间。在现代化的高校教育中, 他们也能够与时俱进, 跟随时代的潮流, 不断提升自我, 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2) 理工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空间相对较大。虽然理工类学生已经明确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但是他们仍然存在思维定式, 习惯采用传统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近年来, 随着教育领域的改革, 创新教育在高校逐渐普及, 学生也逐渐认识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这些大学生也开始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 他们逐渐形成理性的创新意识。
3) 大学生心理相对成熟, 创新人格基础良好。人作为认识的主体, 在认识活动中, 个体会自觉将自身的心理过程等主观因素投入其中, 这些都对创新活动具有显著影响。专家提出, 具有创新思维的个体一般具有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烈、想象力丰富、坚韧不拔、自制力强等特点。而相关调查显示, 理工类学生中的大部分都具有这样的人格特点, 因此, 大学生的思维心理成熟, 创新人格基础良好。工作人员可以从这点出发,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一些高校大学生的思维形式不尽合理, 大多以逻辑性思维为主。创新思维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思维形式, 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等不同的形式。然而调查发现, 高校大学生存在创新思维形式不平衡的现象, 大多数学生都会重视逻辑思维, 忽略了形象思维和灵感的培养, 这也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5) 大学生缺少关于培养创新思维的正确认识。大学生, 特别是理工类大学生, 他们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自然科学, 而对哲学、社会科学和创造学等学科知识比较缺乏。学科知识的不平衡使得学生思维形式的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的现象[3-4]。
此外, 理工类大学生关于提高创新思维的认识也存在偏差, 甚至有些学生单纯地认为提高专业技能就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者认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学生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这也是压力的一种体现;二是学生对如何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缺乏正确的认识,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 高校教育模式的缺陷也影响着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4、关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精神的建议
创新思维作为创造力的动力源泉,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 在现代化的高校教育中, 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造性人格,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认为,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开展, 高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 改革传统教育中的大学生培养模式。要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就应该改革以往传统的培养模式, 只有转变传统的思维形式才能帮助学生在教育观念、思维训练等各方面发生转变,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 教育理念作为教育活动的指导,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活动中应该帮助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创造氛围。学生思维的启发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要求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方法,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其次,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方法, 通过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鼓励学生探索新的解决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学习中发挥学生独特个性。
2) 建立健全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课程的架构体系。课程作为实现教育教学的基本手段, 是高校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创新思维作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等不同思维形式的复合体, 需要学生通过完整的课程体系提升自身的思维空间。因此, 高校课程应该构建健全的课程体系, 以适应创新思维培养的要求, 而且完善的课程体系还能同时作用于个体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因此, 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安排。首先, 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在培养创新思维中的重要性;其次,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建设螺旋式前进的教学方法, 运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原理, 诱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螺旋式前进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实现低层次向高层次, 低水平向高水平的前进[6]。
3) 在教学活动中, 教学设置应该注意点面的结合, 全面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通过前面的调查分析得知, 现代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在这样的形势下, 高校更应该重视点面的结合,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首先, 高校可以设置专门的思维课程, 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思维训练。在思维课程中, 教师不仅需要阐述思维能力的相关知识, 更应该教会学生思维技巧,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思维过程, 并作出科学的评价。同时, 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其次, 教师还应该注意将一般的思维训练和各个学科教学相结合, 从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校教学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目标, 它的教学应该针对专业目标制订,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传授知识与培养思维能力相结合,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思维意识和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心理特性, 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发展。
4)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需要在创新思维的准备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酝酿期, 教师需要运用各种创造性的思维策略, 比如问题界定、提出假设、认识问题、合理冒险等, 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还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 全方位认识、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社会组织的创造性活动[7-8]。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是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应该贯穿于高校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 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更应该从实际出发, 探索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首先, 教师和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 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 高校在专业教学和思维训练之外还应该开设创新课程, 打牢学生的创新基础;再次, 高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实习实训活动,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确保创新思维的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健康发展,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确保学生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5、结语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 更是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奋斗的梦, 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 国家、社会发展更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科教兴国的战略中, 高校教学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 更应该立足实际情况, 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方法, 以使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得到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易灿.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观及其培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5.
[2]张立娟.从众心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J].新西部 (下旬刊) , 2015 (9) :117-118.
[3]陈萌.理工类大学生创新思想培养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 (22) :173-174.
[4]周仲魁, 桑胜利.理工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教育障碍与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298-300.
[5]赵明, 张晶.基于创新思维发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J].现代交际, 2016 (19) :149, 148.
[6]卜有照.应试教育思维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决策偏好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
[7]韦勇.素质教育应注重人的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J].高等农业教育, 2001 (5) :8-11.
[8]潘振, 李莲英.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30) :222-223.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