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霞的创业故事
吕霞出生在湖南长沙,家有兄妹四人,她排老三。
1990年,她考上了湖南财会学校,可是她没去。当时哥哥、姐姐都在上大学,弟弟在念高中,母亲又失了业,一家六口就靠父亲微薄的工资生活,吕霞不忍心再加重家庭的负担,就到北京打工来了。下了火车,吕霞数了数兜里的钱,连毛票、硬币都算在一起,总共才35元。
为了生存打拼
到了北京,她开始就走街串巷找工作。终于在北京政法学院找到了一份打字员的工作。那时还没有用电脑打字,打的是铅字,计件报酬,每张蜡纸是1块钱。就是加班加点,一个月也就300元。但是这对吕霞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她在北京呆下来,并且找到了工作。
上大学一直是吕霞内心深处一个难解的情结,1991年5月,她参加成人高考,被中国财政金融学院夜大录取。这年,她弟弟也考上了清华大学。四处筹措,学费总算到位了。
她白天上班,晚上去听课,回来再加夜班打字。除了学习生活只有一个内容:打字。打2张蜡纸,早餐就解决了;打4张蜡纸,午饭也有了;接下来就是晚饭钱、牙膏钱、手纸钱、学费、弟弟的零花钱……一天下来,吕霞手酸痛得连脱衣服都困难。
回忆起那段日子,吕霞说:“也许就是这种艰难,使我在以后的生活中永远不会退缩。”
1994年,吕霞拿到了成人考试的大专文凭,她以为自己的苦日子熬到头了,谁知她的户口不在北京,干财务工作许多单位不放心也不敢用她。吕霞有些伤感,付出了这么多,拿到了文凭,依然没能改变自己的处境。
启发
1994年12月,一家文化艺术中心接纳了吕霞。吕霞的任务是拉赞助,拉来了就参加采编,采编完了就做节目主持,最后经理干脆把什么都交给她了。
1995年3月,吕霞以北京广播电台主持人的身份去采访靳羽西。靳羽西对她说:“美容业是一门美丽的人文事业,市场潜力非常大,用你的品牌、你的双手、你的智慧,把女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给她们一份自信和一颗滋润的心。”
靳羽西的话对吕霞启发很大。琢磨了几天后,吕霞辞职了。经理大惑不解:“你干得好好的,为什么突然要走?”
得知吕霞是想去开美容院以后,经理轻描淡写地笑了:“一个外来妹,想当老板?”
吕霞说:“为什么不能?”她辞掉工作,来到珠海拜师学艺。那里的美容师只教手艺和操作,没有系统理论,费尽周折,吕霞向朋友借了一笔钱,办了一个去香港的护照,在香港学习3个月美容。
回到北京,吕霞准备放手大干一场。无奈自己没有资金,她决定再打工,待积累了一笔资金后,就开美容院做老板。
正在这时,刘晓庆化妆品有限公司成立,吕霞应聘成了销售部经理,工作任务是到各省、市去开展业务。在这两年里,从化妆品的研制、生产、开发到销售,吕霞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她的口才、胆量和见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跟在刘晓庆身边的那段时间,吕霞看到了一个做事业的女人是怎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吕霞深受启发:成功没有捷径可走。
两年后,吕霞获得了高级美容师和主持老师的资格,那时,她整天就想自己开个店,平时走在街上也观察店铺,见了化妆品就问该产品的品种和效果,天天就像着了魔。
1998年3月,吕霞向刘晓庆提出辞职,打算自己开店。
实践创业梦想
2000年,吕霞在海淀区紫竹院路的繁华地段开了自己的第一家美容院,她所有的积蓄只够交一个月的房租,她和丈夫四处借钱。亲戚和朋友议论纷纷,劝阻的多,支持的少。但吕霞自己有信心。
这年12月,霞轩仪美容院正式开业,店里有4张美容床、3名技术过硬的美容师。但事情并没有吕霞想象的那么顺利,美容院开业一周后,没有一个客人登门。
吕霞心急如焚,她想,这样下去只有坐以待毙,必须主动出击。
吕霞把纸条写成小广告,趁夜深人静时张贴到电线杆和立交桥上。当时正值冬天,夜里气温降到零下8摄氏度,边刷浆糊边结冰,手僵硬得像木棍,吕霞一遍又一遍地咬牙对自己说要挺住。
白天,她和美容师坐在美容院门口,见人就问:“美容吗?不满意不收钱。”
终于迎来了第一位客人,吕霞亲自动手给客人做,她十分满意。渐渐地,美容院有了名声,客人源源不断而来。
几个月下来,生意红火得连吕霞自己也不敢相信,每个月的毛收入达几十万元。
吕霞在京城美容业已小有名气,但她常常自嘲:“在北京人看来,我就是一个打工妹,因为我连北京户口都没有。”
但是她还会笑笑说:“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