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张昌散文

文章 2019-07-19 11:15:21 1个回答   ()人看过

我和张昌的相识缘于十六年前的秋季,陕西电力报举办的一次文学笔会,因为共同的文学爱好和梦想使大家走到了一起,从会议自我介绍的发言,从编辑胡兴平讲评发表的文学作品,我初次了解了这位俊秀高挑,来自太史司马迁故乡的文友张昌,也感受到了他的实力、才气与梦想。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二十五岁写了近7、8万字的报告文学,删减后分别在陕西省委宣传部《开拓者》、《朝圣者的足迹》等书中发表,其毅力和文笔打动了笔会的许多文友。他曾经涉身商海,为单位负责采购过两年小窑煤,在新疆开过宾馆,从事过多年基建,但一颗为文之心依然钟爱着文字里的天地人生,最终还是选择了文字工作,到单位负责新闻宣传,一时间朋友同事不解部门对他却有着足够的吸引力。我深知他最终的选择离文学近,离情近,离梦想近。这是我在四五十号的人群中,对他最初的印象、记忆和猜想。

后来的一次相逢却是在前两年,大唐略阳发电公司的文友李毓无意间电话告诉我,说是张昌已经在《大唐陕西》报工作,问我有无印象,闲了和他聊聊,我说怎么会没有呢?笔会期间虽然聊的很少,却对他地方语调甚浓,流利的发言,及老师的高度评价印象尤深,那样的笔会场合都是向慕才气,凭文章的实力交心结缘。

第二天我找来了报纸上的电话打给了他,十余年后突然的电话造访与寒暄,我报了名字,他竟然对我已有了印象,在热情的闲聊中,我表述了那次笔会对他最初的印象和今天的祝福!

随后的接触便是因工作需要,他捕捉到了一条新闻线索,要我采访厂里一个叫上官珍女的职工,写一篇关于她的业余秦腔事迹的报道,他是在回家的班车上给我打的电话,也许是为了报纸主题或版面内容的安排,要我亲自采访上官珍其人,且叮咛我采访的重点及写作的方式和要领,以歌颂企业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和“快乐工作”为主题,要我力争在一周内完成。这是文友的重托,也是一种不容推辞的责任,于是我经过了联系和采访,几经他的指导和修改,如期和我的同乡宣传主管张长生完成了采访稿件,经过他的修改,最终以《秦腔秦韵入梦来》为题刊发,并在《中国大唐报》得到了四版编辑刘丽丽的肯定和原文转载,其中也凝聚着文友张昌的心血。

再后来的接触便是在2010年终的新闻工作总结会议上,邀约我们几个文学爱好者李毓、杜红军谈几点对新闻的看法和企业文学创作的感受。会议间大家的热情甚浓,张昌即兴提议,会后为大家建立“QQ副刊文学”交流平台,便于大家在群里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看的出张昌的内心深处依然酷爱文学,却身不由己地从事着忙碌的新闻工作。

我没有以科长的称谓称呼他,他也不要我这样称呼,说是别扭,让我直呼其名,我却在网名注释里以“老大的梦想”起名较为妥帖。他一再不要我叫他老大,我说你比我大,那是我们的私交敬称。我依然以“我在线”而现身,在群里因为新闻工作量大,交流文学的时间甚少,群里显得有几分冷清,大家的能量和热情都投入到了新闻工作上了,不过,时不时也会有文学的思绪和激情,在对话框里肆意喷发,跌宕而出。然而有时候大家偶然凑在一起,也会在里面天侃神聊,弄得群里气血飞扬,意趣横生,难免会让同仁、旁观者叫好,且发出唏嘘之声。聊罢,张昌匆匆而去,为稿子奔忙、采访、编写;新闻QQ群里多是些就事论事的问话,一问一答,确凿有据,匆匆了之,彼此只是看到头像的闪烁,却聊的很少,几无闲话。新闻的责任一直牵动着他的全部心思,更多的时候我们在工作会议间隙相遇,只是招手示意而过。

2011年9月16日,新闻培训班安排学习,因曾经涉猎新闻工作,我也被应邀参加,有幸从张昌的新闻写作经验宣讲中使我更加了解了昔日的文友,今日的新闻主编的才气与魅力背后的勤奋。

张昌以勤奋、饱满的热情和工作责任感投入新闻,以新闻的视角,不失给别的单位帮忙之机,诱发新闻灵感,一挥而就,抢占为先,率先在大唐报发表。从这些出自他手和由他改动的动态消息和静态消息的题目而言,不乏时效性的质感和时尚的流动风采。《大唐之歌响彻太史故里》、《陕西公司红色短信引领春节主流文化》。从新闻点的捕捉书写,新闻点的深度、字句斟酌、提炼思想的前瞻性、活力、准确,且注重吸收新鲜元素,努力思考研读新闻报道发展新方向,足见其新闻功底日深月异。

人物通讯报道,可以渗入文学的色彩和笔法,使我深深地了解了张昌对待新闻工作的有心、用心和思维的敏捷,捕捉、提炼题材的深度和功力。几则人物通讯《支部书记张林的小康生活》、《汶川灾区美丽的大唐黄丝带》一位具有典型色彩的能人支部书记的日常生活;一位打动人心的女志愿者,以爱心和热情,远赴“5.12”汶川救援现场的动人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他,他风尘仆仆,对归来的自愿者进行采访,用了六天时间完成了万宇的报道。曾在大唐公司上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没有张昌带着新闻工作者的使命、热情和勤奋,以朴实的文字真实的描写,抓住了人物内心活动和冲突等全方位的展现,谁会了解到我们大唐企业,有一名普通发电职工的真实情感和爱心举动,竟会撼动人心。也正是她的感人事迹和张昌的着力报道,给大唐人树起了一面爱心的旗帜,激励和鼓舞了更多的人参与社会爱心行动,弘扬爱国热情,而那一年,志愿者樊红获得大唐集团公司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

《顾军:穿越在华夏大地上的彬电人》、《张三相:用生命催缴设备》一篇篇基层人物的形象、骨气和富有精神质感的报道,朴实、生动,掷地有声。为了写好人物通讯,张昌多次电话采访在外地为厂里催缴设备的顾军,奔波在祖国大地东西之间的顾军,为彬长早日建成投产出力流汗的顾军,言语间我感受到了张昌以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一颗为文之心的深爱,被顾军的事迹一直感动着,为了一些细节,张昌不得不以别样的形式进行电话跟踪采访,牺牲了自己多少个节假日,以别样的形式写出了感人的人物通讯报道,这样的付出真是难能可贵。

一篇题为《奉献在秋夜》的新闻特写,是基层作者的新闻稿经过加工而成的优秀稿。经过他逐篇分析剖解,从描写的角度,手法、穿插的背景、人物对话、情绪、趣味、穿插在抢修工作之中,全过程的鲜活、真实、亲切跃然在目,可以堪称特写的典范之作。一篇成功的新闻稿同样凝聚着作者、编辑的情感和智慧的辛劳。他以新闻工作者的从业责任,以贴身体会和经验范例,为基层新闻作者打开了写作的心结和思路,开阔了视野,疏理了写作格式、方法和技巧,使大家受益匪浅。

他对新闻写作的片段分析,原文修改,进行剖解,其中不乏一些心性的文学作品,听罢让人几度欲泪。尤其他以亲身的感受写的《亲情铃声》一篇特写,饱含着夫妻与儿子的深情和牵挂,注述着家庭的温馨和恩爱,又不失工作的责任之心和使命。我深知张昌在新闻与文学之间的一颗为文之心的责任和情感的分量,虽然我们聊的不多,但心、境、情却是相通的,仅凭几句话或一段文字,便可通晓其后的心理背景。文脉同源,一个新闻现场或一件感人事迹,以经他的理解与运用,却总会以别样的色彩出现。

我每每都会细心地品读他遍地开花式地发表在报刊和网络上的每一篇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尤其读到万余字《芳草地》上发表的《大荔县的酒文化》一文,写出了大荔县民间流传下来于酒的历史渊源、亲切味足的乡俗俚语、相互依存的人性精髓,折射出了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气韵融入的酒文化。使我更深地理解学习了文友张昌对文字的把握和运用的成熟和准确。

会议期间,我私下告诉同事长生和周婷,我对张昌所讲内容的感受和看法:无论是新闻还是文学,都是用心在观察生活,寻找、挖掘新闻亮点,提炼准确的主题;用爱和情在挖掘新闻、书写人生。看得出他每一次的进步与他用心思考新闻、研究新闻、琢磨新闻、编写新闻密不可分。如今写消息、通讯、特写已经步入了通、透、精的境地,这一切如果没有爱、勤奋、坚持和责任是做不到的。

我理解着新闻写作的核心和要点,思考着新闻题材的捕捉、提炼、格式、时效性和命准率,其间的心思和智慧,油然让我想起了出身化学专业的文友张昌,却在繁复的工作和经济生活中如同化学反应般地不断地变换角色,寻找自己的位置,最终却以文学和新闻突出重围,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在QQ群里,他对大家更多是鼓励、关怀和指导,QQ群成了他批改新闻作业的平台,成了交流、提高和培养新人的空间,就连每天饭后在公司门前的汉唐遗址公园散步时的沉思默想,也成了他反刍新闻稿件、梳理工作的绝佳精神领地和场所。

当我在QQ里带着隐忧,说我想写点关于他的文字时,他一再不让我写,说他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努力。但对于我而言,一个勤奋智慧的跨行文友所作出的选择、努力和成就,一直让我钦佩,感动着我,鼓励着我,让我对新闻和新闻作者、文学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也感受到了其中的辛苦、趣味与快乐。

会后的日子里,一种对文字的喜好和深重的友情,一直诱发着我不得不写的冲动和欲望,时时会在心中升起。断续续的交流中,虽然张昌并未提及出本有关文学与新闻的集子的设想,但我已感受到了他的这种愿望已是迟早的事。定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付诸实施。在文学与新闻之间的思考和辛劳,也是他人生的一种愿望和智慧的结晶。多么希望用苍白笨拙的文字,记录数年间我们在淡泊而真诚的文字往来中建立起的友谊,以了我久远的心愿。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