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烧饼散文
到过了许多的地方,也品尝过了各种各样的饼子,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所有的饼子几乎都是圆圆的形状,而唯独故乡的饼是半圆的,就像月牙,奇特却耐人寻味。
说起故乡大荔,恐怕知道的人实在是不多的,因为,它毕竟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但如果提起丰图义仓来,可能知道的人就会有许许多多的了。丰图义仓坐落于陕西省大荔县朝邑粮站大院内,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其方位在县城正东17公里处。是一座历经百年风雨沧桑,至今仍保存完好,并且现在还在继续发挥着储粮的作用,一直没有间断的存放着粮食的古老仓库,也是我国粮食存储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为世人所敬仰,所赞赏。同时受到历代执政者的丰图义仓碑文充分肯定,被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而月牙烧饼的由来,也与它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传在修建丰图义仓的时候,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也是为了赶着工期,所以在工地参加施工的人员一律都是自带干粮,工地只是提供开水或者在天气热的时候,烧上些绿豆汤之类的清汤。虽然丰图义仓地处黄河、洛河、渭河金三角地区,东接黄河滩万顷良田。西连八百里秦川,但由于连年干旱,年景不好(这个也是当时修建粮仓的原因之一),寻常的百姓家里的确不很富裕。在参加修建工程的人们里面,有一后生,家里只有一个老母,两人相依为命,子孝母贤。按当时二丁抽一的劳动力组织的方法,他完全是可以不去参加施工建设的。但母亲深明大义,这么好的屯粮造福的工程,怎么能不支持呢!老人家毅然的为儿子报了名。由于家里离工地甚远,母亲就为儿子连夜赶制了烧饼,一方面,是便于携带,另一方面,也是可以保存的久一些,避免变质。同时,也不用儿子每天往返,耽误了活计。家里的余粮本来就不是很充裕的,但母亲还是倾其所有,为了让儿子不至于挨饿。而这一切也都落入了儿子的眼里,为了母亲,他在临行前,用刀把本来圆圆的烧饼从中间切开,每一个烧饼都留一半给在家的母亲食用。就这样,儿子带了许多个半个的烧饼去了工地。
当时,提出修建和管理工程的人,是晚清朝邑赵渡人,清朝著名理财家,被誉为“救时宰相” 阎敬铭,据说,他在修建丰图义仓的时候,经常是屈尊就卑,和工人们一同吃饭的。按陕西人的习惯,吃饭的时候大家在一个大的地方,围圈而食,被戏称为“老碗会”(陕西人吃饭用的大碗,叫做老碗),时间久了,细心的阎敬铭发现,这个后生每次吃饭的时候,总是会拿出半个烧饼来啃,他好奇的查看了下,原来啊,在那后生的包里竟然全部都是一个个半的烧饼,等他知道了原委之后,大为感动,感叹道:有民如此,实乃江山之大幸啊!随后,他便命厨师依样制作烧饼,而且,每顿必食。为的是不忘百姓之疾苦,并牢记百姓高尚之德!随着丰图义仓的建成,这个半圆形的烧饼也在当地流传了开来,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形象而又好听的名字:月牙饼。
月有阴晴圆缺,人们自然的喜欢那圆圆的月亮,因为,它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是代表着团圆与美满的。但一弯新月,又有谁能不说它也是美的呢?半个月亮,其实更能勾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因为缺失,我们才会努力;因为不满,我们更会追求!就像这半个烧饼,每当我们捧起它的时候,那另一半的故事与传说难道不会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思索和回味……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