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唐诗三百首选篇

文章 2019-07-19 10:22:33 1个回答   ()人看过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唐诗三百首选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将进酒

唐代: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译文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再往回流。

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黑发,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

(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出生都一定有自己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丹丘生啊!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整天吃山珍海味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只有那会喝酒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事迹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钱不多?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那些什么名贵五花良马,昂贵千金狐裘,把你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万古长愁!

注释

⑴将进酒:属乐府旧题。将(qiāng):请。

⑵君不见:乐府中常用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⑶高堂:高堂:房屋正室厅堂。一说指父母。一作“床头”。青丝:喻柔软黑发。一作“青云”。成雪:一作“如雪”。

⑷得意:适意高兴时候。

⑸会须:正应当。

⑹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好友。

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⑼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⑽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乐器。馔(zhuàn)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

⑾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

⑿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平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娱乐场所。恣

季深业书法《将进酒》季深业书法《将进酒》

:纵情任意。谑(xuè):戏。⒀言少钱:一作“言钱少”。

⒁径须:干脆,只管。沽:买。

⒂五花马:指名贵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⒃尔:你。销:同“消”。

⒄也有说法作“但愿长醉不愿醒”。

鉴赏

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愤激情绪。这首诗非常形象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感染力。

李白咏酒诗篇极能表现他个性,这类诗固然属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抒发。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阔景象,绝对不是肉眼可以看到,作者是幻想,“自道所得”,言语带有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咏叹味,是短促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说得更壮浪,是“反向”夸张。于是,开篇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伟大永恒形出生命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感伤,具有惊心动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气势感造成。这种开篇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是失望与愤慨。但并不就此消沉。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句子。“有用”而“必”,非常自信,简直像是人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于此,从貌似消极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积极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应为这样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筵宴,又是多么豪壮诗句!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而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忧愤和对自我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将宾作主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鑱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月光洒在床前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夜里,产生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相似和功能上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通假字。本诗中‘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鉴赏

这首诗写是在寂静月夜思念家乡感受。

诗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错觉。一个独处他乡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皎洁,又表达了季节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孤寂凄凉之情。

诗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想象:那家乡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辞藻;它只是用叙述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人,大概都会有这样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时候,思乡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而在诗中出现。这诗“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透过窗户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太空是如此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然而它又是清冷。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一切,想到家里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内容是单纯,但同时却又是丰富。它是容易理解,却又是体味不尽。诗人所没有说比他已经说出来要多得多。它构思是细致而深曲,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妙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天际奔流。

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春天景物,指艳丽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尽头。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离别。这首诗,表现是一种充满诗意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诗人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时代、繁华季节、繁华地区相联系,在愉快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时候,他眼里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畅想曲和抒情诗气氛里进行。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富于诗意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畅想曲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风帆。李白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一片深情,李白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神驰目注之中。诗人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两位风流潇洒诗人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离别,被诗人用绚烂阳春三月景色,将放舟长江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行路难·其一

唐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通:馐;直 通: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 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碧 一作: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里装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注释

⑴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旧题。金樽(zūn):古代盛酒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⑵玉盘:精美食具。珍羞:珍贵菜肴。羞:同“馐”,美味食物。直:通“值”,价值。

⑶投箸:丢下筷子。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无所适从。

⑷太行:太行山。

⑸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忽复:忽然又。

⑹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岔路。安:哪里。

⑺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会:当。

⑻云帆:高高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济:渡。

赏析

诗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苦闷抑郁,感情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具有比兴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信心,但当他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路,究竟在哪里。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que)所说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调子,相信他自己理想抱负总有实现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政治现实对诗人宏大理想抱负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诗人内心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强大精神力量。

思想感情(中心):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愤慨,也表达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满乐观豪迈气概。

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1.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烟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说法,不是实指。

4.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瀑布。

诗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范例。

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友情,运用了夸张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友谊。历代出版《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鉴赏

中国诗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小船上向人们告别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人。

诗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情怀,难忘汪伦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情谊为生动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深厚情谊。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