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与麦克风的距离散文
处于如今一个各种形式会议多如牛毛的社会,总要被迫着去参加许多愿意不愿意的会议、培训和讲座。那些大腹便便的官员、口若悬河的讲师还有故作高深的教授们,总用各种不同的论调观点案例让我们厌烦、惊叹或者茅塞顿开。在这些乐此不疲的会议形式中,麦克风是个不可或缺的玩艺儿。这个小东西除了有放大声调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传递使用者演讲状态、催情目的和思想认识的功效,于是台下的观众便有或晕晕欲睡或亢奋难抑或沉思不语的百变状态。就在这些平淡如水或激情燃烧的会议形式中,麦克风使用者那张夸夸其谈的嘴和麦克风之间的距离问题引起了我的关注。有些演讲者,意欲让自己的语调更清晰,让观众听得更明白,于是总是不由自主地把嘴巴凑近麦克风,这样的结果反倒使声音更加浑浊不清,浓厚鼻息声和刺耳声波冲击声的混合,更是让台下观众无所适从意乱心烦。而那些高明的演讲者,总是有意识先把麦克风放置在嘴巴一侧的桌面位置,然后调整到一个离嘴合适的距离,这样就减少了鼻息音和声波的冲击,倒更显得唇齿清晰,观众也更乐意聆听。
想起儿子前不久的一件事。儿子性急,做事情总是风急火燎得象个消防队员一样,尤其上学,就象我当年在部队打紧急集合一样。闹钟一响,被子一蹬,衣服裤子袜子胡乱一套,三下五除二刷完牙,再小猫似的洗个脸,拖起书包就噔噔噔地冲下楼去,两脚一甩拖鞋还没落地脚就套进了鞋子,扯开大门哐啷一声,声音未落人已去百十来米,我站在二楼卧室窗口扯着喉咙交待他几句话百分之九十都化为风中无形。其实他完全用不着那么急,也用不着那么早,因为每次到学校至少都还有半小时才上课。我经常教育他做事情不要太着急,把该做的事情想清楚,按步骤来,磨刀不误砍柴翁,可他总顺嘴答应转身就忘。可不,那天起来稍晚了几分钟,等我在迷糊中没反应过来,没刷牙没洗脸就冲了出去。半个小时过去了,儿子打来电话,原来他是在校门口的小店打的,赶得太急,忘带红领巾和校徽,门卫愣不让他进校门,因怕我骂犹豫小半天才给我打电话让我给他送红领巾和校徽过去。我一听就恼火了,电话里把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又吼叫着给他讲了一遍,但还是架不住儿子快哭出来的可怜,穿衣骑车给他送了过去。
身边这样的人很多。有些人总标榜自己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在一些场合不由自主地故作卖弄胡编乱造,结果被一个较真的去过他正在吹嘘之地的人驳得哑口无言,弄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反成笑话。还有一些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在某个事情处理过程中明明在拨打自己的小算盘,可在形式上总喜欢故意讨巧卖乖,装作站在别人立场考虑问题,实际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反倒弄巧成拙鸡飞蛋打。以前在广州工作时,参加一个行业的讲师培训班,与我同批的学员一般都是新入行人员,但有一个西安籍的女孩子有一定行业经验,而且有相当的演讲水平,感觉我们只是参加入门培训而已,而她是来进修的。刚开始她总用一些新鲜的行业名词和行业案例让我们叹为观止视为偶像,还摆出一副帮助我们的样子,实在让我们感动不已,给她买水请她吃饭,希求她多给我们传经送宝。时间长了,那种十三朝古都熏染下的皇城跋扈之气便显了出来,处处盛气凌人拿腔拿调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特别是一段时间培训后我们对那个行业有了一定了解,才知道以前她给我们讲的一些案例、经验都是杜撰的,而且带有很多常识性的错误。结果大家慢慢疏远了她,培训期没结束,她便在自讨没趣里中途悄悄退出了培训班,至于什么时候走的,没一个人知道。
现在的社会处处充满浮躁和急功近利,这种现象也波及孩子教育问题。很多如我一样的家长,总希望孩子一夜之间就懂事,几天时间成绩就能突出猛进。我的作文培训学校这种案例很多,一些家长把孩子放我这里学作文,总希望孩子一个学期作文水平就达到篇篇能发表的水平,可他们不知道作文教学是所有学科中最难的,也是见效最慢的,得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正因为对孩子和培训学校期望值过高,所以很多孩子学了一期,刚有点小进步,但没达到家长理想的效果,就迫不急待的让孩子停止继续学习。教育其实需要等待,家长这种做法反倒让孩子越来越没自信,越来越失去学习的兴趣。目前很多国内企业也是一样,不用心做质量做产品,总用一些投机取巧的手段和一些噱头大于实质的广告来钻营获利,甚至不惜牺牲良心和道德底线制售假冒产品,结果害人又害已。在这点上,我们真的应该向国外很多优秀的百年企业学习,用一百年的时间踏踏实实做一个产品,这样的产品才能占有市场,这样的企业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有时你想极力地把一件事情解释清楚,实际上却越说越让人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有时你越想证明能力比别人强,往往输得一次比一次狼狈;有些想一夜暴富的人,第二天却被人发现暴死街头。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论语里说:欲速则不达,意思是说过于性急反倒达不到想要的目的。宋朝大学者朱熹把“欲速则不达”作了更一步的诠释:“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就象会议上的一些演讲者,总想把嘴凑得离麦克风更近一些,希以让自己声音表达得更清楚,可实际声音效果却越不清楚。经常打羽毛球的人知道,有时候总想一拍把别人扣死,结果却老是被对方轻轻的一个回挡搞得狼狈不堪手足无措。所以做任何事情,不能急功近利,要么把握一个适当的度,比如西洋的油画就必须站在一定距离才产生美仑美奂的效果,美学里有“距离美”一说,或许也是这个道理;要么做好事情的每个程序,就象蝴蝶的美丽,是因为有从毛毛虫到破茧而出这个丑陋而痛苦的过程,春花的烂漫,是因为有过寒冬冰冷而残酷的积淀。做任何事情,不能抱着一蹴而就的心态,必须适度把握,夯实基础,否则就会矫枉过正,物极必反。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