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八篇

文章 2019-07-19 07:37:32 1个回答   ()人看过

【篇一:《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那还是一个老师推荐的一本书,虽然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写给两个混血儿子的成长故事,但是作为教师不能不好好看一看。

龙应台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温情;其中带着女性细腻的美与善,又有令人倾慕的大智。我喜欢上这部作品之前并没有看过任何简介和引言,只这样一行字就足以让我陷于其中。看《孩子你慢慢来》,心中有这样一些情愫在荡漾——感受做一个妈妈的甜蜜和幸福、回忆做一个孩子的童真和快乐、亲近小植物小动物时的欢欣和好奇。这些感受凝在一起,让人很难说出到底因为什么而感动,而喜悦,而舒畅,可确实就是能听到自己的笑声不断,轻轻带过的那种笑。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如此纯真、可爱、充满好奇心,无意中能给成人最大的喜悦和安慰,但不是每个妈妈都像安安的妈妈一般耐心、细心。而我们面对着这么多孩子的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孩子们从感知父母家人的抚爱开始,认识周边的寸土、花木、虫鱼,了解身边的人和语言,然后再渐渐接触更多无形的东西,他们开始知道人间有美丽的传说和信仰,也有残酷的战争和杀戮。这一条长长的细细的成长之路,一切都要慢慢来。在一个班级的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家庭环境地的不同也使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不同。我们老师是不是也能对慢一些的孩子们说一声:孩子你慢慢来呢?

越来越爱纯粹朴实的东西。因为最真最美最动人的情感往往孕育于朴实。你看,一个憨厚淳朴的果农和一个雍容华贵的国王种的果树结出的果子,谁的会更芳香更甜美呢?

【篇二: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夜深了,一轮明月高高挂在了夜空中,我慢慢地把头靠在了母亲的怀抱里,一股母爱流进了我的心头,在记忆的海洋中我看到了一句话:孩子你慢慢来。

当我捧着这本书,独自细细品味着母爱的伟大,我忽然感觉到自己是多么的狭小,犹如汪洋大海中的一条帆船,但是内心深处却多么的幸福,回忆着童年时光的酸甜苦辣。记得一次竞选班干部落选后我躲在房间里大哭,母亲抱着我轻轻拍着我的肩膀说:“孩子你慢慢来,妈妈相信你!”这时一股浓浓的母爱涌上心头。

我甚至看透了作者龙应台内心深处的思想,我明白,我也理解。每当第一次亲耳听到宝宝终于开口叫:“妈妈!”这两字时,哪一位母亲不是激动地流泪。我之所以这么理解,那都是来源于小时候第一次抱起那可爱的洋娃娃时激动的心情。我还觉得龙应台更是一位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一定是幸运的,因为她懂得每件事情都需要慢慢来,不能着急,最重要的是她有着浓浓的母爱。

“世上只有妈妈好。”我很幸运有一位慈祥、善解人意的母亲,我很感谢她把我辛辛苦苦地抚养长大,更感谢《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它让我第一次把以前遗忘的“宝石”给找了回来,并且永永远远地嵌在了我的心里,抹也抹不去,挥也挥不走。

这时我好想痛哭一场,可我却始终也流不下一滴眼泪,我想笑,却笑不出来,这种尴尬的心情,没有人会感受的到,除了我的好妈妈。

所以我想对您说:“谢谢您给我穿的,给我吃的,犯错误时您会让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开心时您会与我一起分享;难过时您会替我分担,使我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对了!我有一首歌送给您: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最后衷心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身体健康,青春永在,成为最幸福的母亲!

【篇三:《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作文

暑假把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看完了,躺在沙发上看着书,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扬。这样美好的感情,这样温柔的成长,让我心亦变得如斯温柔。

龙应台一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著称,但这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里流出来的潺潺溪流,两岸风景无有突兀,但美如画卷。故事讲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中以及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国台湾女子,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自己“作为女人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中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有无数的忍俊不禁,无数的低回温柔。成长,是如此可爱的过程;母亲,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字眼;孩子,是这样的让人心生温柔……

龙应台是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这样一个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所有的育儿书都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我们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们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

是的,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是的,我们不要做强人,就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

想起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卷首语:“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龙应台看着那个五岁的孩子,用草绳打个蝴蝶结,她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扪心自问,我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看着自己渐已长大的儿子,我越来越觉得做母亲是一门学问,一门很伟大很深奥的学问,远远难于做一位老师的角色!有时候很茫然,有时候很疑惑,有时候又沾沾自喜。看着学习上不优秀的儿子,缺忽略了他身上很多的闪光点:他阳光,他自信,他对未来充满自信,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待人处事从容文雅,他生活上不用你操心,还会倒过来劝解你、安慰你,他坚持自己的爱好,在音乐上有天赋、肯努力……呵呵,一个健康的孩子,我为什么仅仅因为他不适应应试教育而责备他?给自己一个信念:做像龙应台一样的母亲!只想对儿子说,人生的路很长,你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启,让我们慢慢地、美美地、坚强地一起走!

【篇四:读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算是一个沉重的开头。婆婆对孩子的呵斥,也许只是一种对客人的尊重,而作者对孩子的耐心等待,让我看到了一种对孩子的尊重。“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作者对孩子打蝴蝶结时细腻的描写,我仿佛真的看到一个孩子正在耐心地用草绳编蝴蝶结,由于还是个五岁的孩子,手眼并不是特别的协调,因此,总是穿不进洞里,但是他没有着急,仍然不紧不慢的做着,仿佛这个杰作能给他带来很大的成就感。这种属于孩子的内心的平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可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对母亲而言,对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作为孩子在平日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女性长辈之一,作为对孩子们的生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的我们,更应该对这句“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有深深的思考和认识。

这本书中,第二个故事提到了一个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被老师责骂,最后,带着三个弟妹,在爱河边跳了下去。看到这里,我的心狠狠的纠了一下。其实,我一直没有看懂这段文字被放在这里的目的,也许是想说,若是这位教师能给孩子一个“慢慢来”的机会,孩子就不会因为压力与鄙视而自杀;也许,是想让教师也能和作为母亲的一样,关心孩子,耐心地对待孩子。

这本书的封面,是一个孩子低着头,默默地走在一片落满枯黄树叶的路上。他小心翼翼,又仔仔细细,看似一个在落叶中寻找宝藏的考古学家。这个年龄的孩子,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他们研究着身边的任何事物,包括他走的路和路边的风景,又比如,枯树叶中的奥秘。《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夹杂着许多母亲与孩子在一起的照片,那是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它记载着一个个母亲用爱浇灌着孩子,用耐心哺育着孩子的感人故事。边上那些美丽的文字“孩子将我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在漠漠穹苍和茫茫大地之间我正在亲身参与那石破天惊的‘创世纪’……”,让我深有感触。幼儿教师,正如孩子们的母亲一般,我们照顾着他们的起居饮食,熏陶着他们的审美,丰富着他们的学识与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但是,他们带给我们的却是孩童般的心灵,他们为我们展示着这个社会各种的美好面。这难道不是一种天赐的恩惠吗?

孩子们的世界,和我们成人是不一样的,孩子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尴尬,就不能只从我们的主观愿望出发,应该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其次,小孩子与生俱来,对外界新奇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就会问一些奇怪或让我们惊奇的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培养孩子的这种质疑能力。再者,孩子们的观察力又有着他们独到的一面,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观察结果,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观察这个世界。所以,幼儿教师要做好这份育人工作,首先要当一个合格的倾听者,能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谈,不添加任何的主观色彩。

让孩子自己独立地尝试着去完成一件事,这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它能极好地锻炼孩子的能力。事实上,只有孩子自己做过或主动尝试的事情,才能让他们即喜欢,又印象深刻。往往教师、家长逼着做的事情会让孩子很反感,效率也低下。幼儿园的孩子,能力毕竟还很有限,对于一些事情,他们不能很快的,很利索的完成,这时,作为教师,我们万万不可着急,我们要耐着性子,让孩子慢慢来。我在给小班新入园的孩子上美术课时,教他们如何正确使用水彩笔,如何整理好用好的彩笔,在请他们演示操作时,他们不停地回忆老师是怎么做的,动作放到了最慢,当时,为了整节课进度的我,真想接过孩子的笔替他完成之后的操作,可是,我们的教育,不正是以培养孩子的习惯和能力为目的的吗?为此,我还是选择了耐心地等待。孩子们也会有着急的时候,拿杯子接水的时候,排队去玩的时候,上课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他们都会露出焦虑着急的神情,有的甚至是用身体语言和眼泪来表达的,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劝他们不要着急,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在现代如此快节奏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对人生的态度也显得越来越急躁,不知是谁高喊出了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千万家长整装待发摩拳擦掌,千万幼教机构调整课程加速发展,千万早教中心拔地而起日进斗金,在这千千万万的希望与期待下,孩子们收拾起童心,规范地坐在课桌前,从“你我他”到“123”而后又是“ABC”“あいう”,从钢琴到小提琴而后又是琵琶古筝,从画画到书法而后又是围棋象棋……林林总总,家长用自己曾经想学的,认为孩子要学的种种课程填满了孩子的童年。当听着家长们交流“成功经验”,逢人就要求孩子表演一个,为自己孩子的多才多艺自豪不已时,敢问孩子们是快乐的吗?那些被逼着学来的东西真的全都会被坚持吗?而填鸭式的教育到底是帮助孩子提早了解了更多,还是毁了孩子的好奇心让他在今后会少了解更多呢?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真的能让孩子成长的更快,还是反而毁了孩子的天真烂漫,天生的创造力呢?成人们,我们何不让孩子慢慢来,让孩子慢慢的地学会识字,让孩子慢慢地与人交往,让孩子慢慢地观察世界。而作为一名老师,要去改变父母的教育理念上是需要长时间沟通的,但是努力在自己的工作中为孩子寻找乐趣,引发他们的兴趣却是一定要坚持实施的,多给孩子一些时间与耐心,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来给予教育与指导,这样的教育理念应该更值得推广。

“我的手还小,请别要求我在整理床铺、画画和打球时做得很完美。我的腿还短,请你走慢些,好让我能跟上你的步伐。我的眼睛还没有看到你所看到的世界,请让我自己观察。我的年纪还小,请拿出时间和耐心向我解释世界上的精彩事情。我的感情还很脆弱,请照顾我的需要,不要一天到晚指责我。”孩子是一个人,所以我们要用待人的方式去待他们;孩子是一个还未完全发展成熟的人,因此,我们又不能用对待成人的方式去对待他们,他们需要的是我们更多的关心和耐心。“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那是不是更多的是对我们成人说的呢?

书的最后,龙应台说写道:你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或许也是必要的。我知道,这很难,难极了,但是如果你记得我们儿时的甜蜜时光……所以,回过头去看第一个故事,婆婆呵斥着孩子的动作太慢,但她却又能放手让孩子帮助她,去做这些为客人服务的事情,看得出来,婆婆已经将这个最难的“放手”做到了,这种信任,又是对孩子怎样的一种尊重啊!

孩子,请你慢慢来;成人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也请你们慢慢来啊……

【篇五:《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读了龙应台写的《孩子,你慢慢来》以后,浮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细腻如水的女子。这本《孩子你慢慢来》,语言带有异域特点,短句较多,段落简洁,读来别有一番感受。书的封面是作者和儿子的照片,孩子睁大一双纯净的眼睛,小脸朝上,母亲面带微笑看着远处。背景是纯黑色的,突出了人物形象的洁净。书中的文字不是很多,其间夹杂一些彩页,很是浪漫。如第一个彩页就是一道长长的铁轨中的一段,铺了一地金黄,孩子在慢慢踱步,神情是那样的专注。文字说明是“长长的路,慢慢地(书中是‘的’)走”。画面上没有我们想象中的一望无际的长路,只有脚下这一片小小的空间,似乎在告诉我们:不要注视那么远,我们不需要拼命赶路,只须看着脚下的一点路。

《孩子你慢慢来》这篇文章,是本书的开篇。作者描述了在花店买花时看到的一个情景:一个5岁的孩子,非要自己动手给花束系上蝴蝶结,而作者就那样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愿意静静地等。在等待的过程中,作者追叙了一个昔日冰冷的事实:一个追不上别的孩子功课的女学生,带着自己的弟妹,跳进了冰冷的河里。由那凄惨的一幕,作者想到了,孩子,你慢慢来。

在生活中,我们也不能不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也许一辈子都追不上别人。那该怎么办呢?别急,我们还是要等等自己的灵魂。我们不能为了去追赶别人,就不顾脚的疼痛,就不顾自己心的劳累。

作者没有像一般人那样,狭义地把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而是把孩子看作和自己一样的、来这个世界上看看的一个人,只是时间先后不一样而已。她写道:“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她。”很简单的一句话,却撼动了我!她把母子间的关系看作是平等的、互助的,甚至孩子可能比母亲懂得更多。孩子的淳朴,孩子的真实,孩子没有被污染的心灵,使得他们的眼睛更明亮,心底更纯净。在她的眼里,孩子是我们成人的老师。我们走在岁月的路上,遗忘了许多美好的风景,忽略了许多美好的事物,是孩子以一颗纯真的心,用一双稚嫩的手,帮我们一一拾回。这样,我们在人生的暮年,才得以返回童真。

在向孩子介绍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做母亲的龙应台发现了许多自己以前没有看到过的事情:在母亲的眼里,“龙”就是古人视作图腾的那个四不像的东西,那个很神圣却谁也没有见过的东西。而在孩子的眼里,一条彩带,许多玩具汽车排列起来,也是龙。在做母亲以前,她喜欢的歌曲可能是忧伤的,比如“滴不尽相思血泪……”而有了孩子以后,她却会不由自主地哼起“咕呱呱呱,就是母鸭带小鸭”。这种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也许是被孩子带动了,也许是被孩子唤醒了。

母亲总是希望为孩子遮挡住那些利剑、阴云、污秽之类的东西。《白雪公主》、《小红帽》的故事,想必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了吧?但是我们中间有多少个母亲考虑过它们的负面因子?如装扮成老妇人的皇后勒住白雪公主的脖子,继而想用毒药去药死白雪公主。可是龙应台考虑到了。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纯净的世界,她把书藏到书柜中,藏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因为爱孩子,所以她不想让孩子读《水浒》,因为怕那些绿林好汉的性格影响到孩子们,怕这样的书破坏了自己的生活教育。难得她如此用心地做母亲!

因为做母亲,所以失去了青春时的“野心”,所以任孩子把自己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因为做了两个孩子的母亲,所以一边悉心照顾小的孩子,一边悄悄揣摩大孩子的心思。她发现:那做过父母的,而且养育过两个孩子以上的,来看婴儿时,不会忘记多带一份给老大的礼,那不曾做过父母或只有独生儿女的,只带来一份礼。她知道,该怎样帮助那个大的孩子摆脱掉心里暂时的阴影。也许在她的心里,自己只是那个最先来到世间的,而大孩子是来得稍微早点的,小孩子是来得最晚的,大家同样需要爱,而孩子就是上帝送给那个做母亲的女人的最好礼物。

这本书的字数不多,我用了两天的业余时间,就翻阅了两遍。但是书中所蕴含的爱的气息,仿佛在这炎炎夏日里吹来的春天的气息,就那样慢慢飘到我的心房,我的心界也好像变得静谧美好,不再那样焦虑功利。我不再要求自己的孩子像别人那样奔跑,我不再强求自己的学生非得优秀,不再强求自己的学生非得做任何事情都要快、快、快!我在等待着他们。我想对他们说:孩子,你慢慢来到这个世界上,你要慢慢地走。所有真正爱你的人,都会耐心等你!

【篇六: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一直以为龙应台是女中“豪”杰,她的文章正如她的名字一样——豪气万丈。但是,品读了《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之后,让我看到了她久藏背后的另一面,一改在我心中的印象,原来,她还细腻、柔软、温情、耐心、极致。

龙应台用质朴平淡的语言将自己如何陪伴两个儿子——安安和飞飞成长的故事叙写得生动活泼、滑稽可爱,同样做为母亲的我,在这质朴平淡的背后能感受到她对两个孩子的珍爱和倾注。因为真实,所以它具吸引力,拾起这本书我便几乎不肯放下了。

读完这本书,我还以一名教师的角度审视了这本书,我有以下感受。

第一,让我非常之敬佩的一点——耐心!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妈妈会训我、骂我、对我感到不耐烦,有时还会把我晾一边,要是一直纠缠于一个问题的话定会自讨没趣地收到各种“惩罚”。在我的身边,我的弟弟,或是小伙伴的妈妈也总有打骂他们的时候。但是龙应台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充满了耐心,她不会厌烦于和安安的对话以及安安的问题,反而还会和安安互动,满足孩子的好奇,解答孩子的疑惑,甚至引发提问,从不厌倦,哪怕安安的话还说不完整、表达不清;她可以讲一百回的《西游记》;她还可以帮孩子们拯救那“恶心”的老鼠……。

教师,是个需要耐心的职业。面对学生的反复提问,面对学生的重复错误,面对学生的调皮捣蛋,面对学生的幼稚要求,教师应当如何面对?从龙应台老师身上一一可以习得,继而内化,付诸实践。

第二,要理智地选择教育材料。书中提到《白雪公主》、《小红帽》、《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儿童读物,他们凭借角色的成功塑造、善恶分明、故事情节之引人入胜等优势已经流传至今,为孩子们喜爱,但是其中诸多血腥场面、各种残忍手段的描绘确实应当引起社会、家长和教师的重视,这些真的适合讲给幼儿和儿童听吗?听到这些“精彩”杀人场面,不管是近看他们微弱的判断力和极强的模仿力,还是远看他们品质和意识的养成,我们应该想想是否适合将这些内容从小就代代相传?

教师的职责之一是正确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内容,而后呈现和教授给学生,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学习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剥夺它的丰富,但我们可以成为为学生服务的过滤器,保护好孩子们难得的纯真、温和和善良。

……

龙应台是一个成功、称职的的母亲,这一切,都源于她对孩子伟大而又无私的爱。我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称职的教师,必然要有大爱之付出,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师爱要超过亲子之爱,亲子之爱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本能的爱,师爱带有鲜明的理性色彩,包含着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读了此书以后,我觉得我是好人,因为我喜欢孩子,很喜欢!作文

【篇七:《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本来我对龙应台这个名字一无所知,更没有读过她的书。有朋友让我读一读她写的《孩子你慢慢来》这一本书,在搜索中我才发现这是一本很畅销的书,适合广大的母亲和教育工作者来阅读。而且我非常喜欢的李薇校长也曾经在讲座上极力推荐这本书,于是我也对这本书产生了好奇,买来后也想去深入地了解她。

一拿到这本书,看见的是封面,上面有一个母亲笑着看着远方,母亲胸前站着一个孩子,望着母亲的脸,封面的背景全部为黑色,给我沉闷、压抑的感觉,从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起我就没有认为封面跟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才慢慢发现了其实不光是封面,而且里面的每张插图都是真实的照片。那就先从照片说起吧,看得出来,每张照片的颜色都不是那么鲜艳甚至有些泛黄,家具及汽车也都和现代挂不上钩,即便如此,我却从中发觉每张照片都是那么的温馨——照片中的孩子是那么的可爱,照片中的环境是那么的优美——有绿草红花,也有金黄的落叶。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是日记,又像散文。她记录了孩子的成长过程。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书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也生出很多感慨。

读了这本书,龙应台女士教育孩子的方法值得我和更多的幼教工作者们借鉴。在《寻找幼稚园》一章里,书中龙应台女士也就是文章中的母亲说在华安3岁半时带回台湾,去找幼儿园,但是那家幼儿园有着小学的课程表,孩子因为天气不好而不准到外面玩,孩子都是统一行动,而华安在德国都是自由活动,就是玩玩玩!她会想:这真是三岁的孩子需要的吗?这也使我想起了我问儿子的一句话:“你喜欢去妈妈学校还是喜欢实验?”儿子爽快地回答:“喜欢实验小学”,我有些不惑,为什么呢?儿子回答:“因为实验小学里下课可以自由地活动,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而你们学校走廊里不让跑。细细想来也确实如此,我们过分担心着孩子们的安全,也是学校老师工作的一项内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就会限制孩子的许多活动,先吃好饭的孩子只能搬好椅子看书,不能乱走,走路散步必须得排好队,不能自由走,还有上课、上厕所、洗手等活动都是整齐划一的集体活动,孩子稍有调皮捣蛋的行为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我们是否也应该想想,这些孩子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我是一位小学的老师,我也很爱班级里的孩子,但很多时候在教育自己孩子时却会失去耐心而对他们面目狰狞。读了龙应台女士的《孩子你慢慢来》,不禁被她内心深处的母爱和款款深情所打动,文中所描述的一位母亲照顾教育两位儿子的生活点滴,宛如涓涓细流抚平了我躁动的心灵。平时班级里孩子的顽皮,天真,可爱历历在目,“妈妈,起床啦!”安安用手撑开妈妈紧闭的眼睑,像验尸官撑开死人的眼睑…。这方佛就是昨天的孩子。不知从什么时候,我对孩子少了一些温柔,多了一些粗暴。现在细细想来,我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对自己班级的孩子寄予了太大的希望,给他们过多的要求,比如因为担心孩子们操场跑得太过分,我让孩子们在操场上可以跳绳、踢毽。如果发现他们在操场上抡绳,我会让他们在操场上跳皮筋。反正不准就对了。所以更多的孩子只是在操场上坐着聊天,这真的是一种煎熬,还有班级里的很多家长生怕怕孩子在起跑线上掉队,一窝蜂地都去学钢琴、学古筝、学绘画、珠心算、围棋等,把孩子当成了集万千期待于一身的无奈选手,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免会急躁,而不会让孩子“慢慢来”。

我终于合上了《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这是一本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好书!这本书有太多的内涵,在阅读的时候,我不仅想到了自己作为名幼儿园老师与龙应台的差距,同时我仿佛也与龙应台女士共同的温习了一遍做母亲的感受,一边咀嚼着她育儿的经验,经历,感受和内心的美好憧憬,一边回味我与儿子一同成长的快乐,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最终我坦诚地承认:和龙应台女士相比,我很愧疚。

因为自己也是一个母亲,同时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面对自己的孩子和学校的学生时,时常会有困惑:现在的教育急功近利,一年级要读二年级的学业,二年级要读三年级的学业……纷繁的早教机构、亲子教育无孔不入,婴儿出生后就面对了一个竞争如此残酷的社会,父母时刻被提醒着要为孩子的教育早作准备,让孩子学得快、学得多,恨不得一夜成才。父母们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难免会浮躁、会困惑——教育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一种快餐消费呢?吃快餐的确能管快管饱,但是最终的结果必定是消化不良、恶性循环。

孩子不是我们实现自我理想的工具,不是社会竞争激烈的牺牲品,如果他们长大后回忆起他们的童年时能感到快乐,就足够了。

当宝宝跌倒时,不要急着上前扶他,看着他如何笨拙地从地上爬起;当宝宝搭的积木倒塌了,不要急着帮他拾起,看着他如何不厌其烦地重新搭建;当宝宝不原意和别人分享玩具时,不要急着教育他把玩具递给别人,看着他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学会与人共处……看着孩子一点点长大,同他一同体会成功的喜悦,享受这样的过程,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其实,孩子在不经意间,已经长大。

我和儿子也走过龙应台女士所走过的路,也有着或多或少相同的经历和感受,也曾不止一次地想,为我心爱的孩子的未来做些什么,比方记录可爱的孩子的成长,比方记录养育孩子的艰辛,比方记录我们共同的快乐……做为最珍贵的礼物送给孩子,但终因琐事而放弃,所以,我很愧疚。

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作为老师,作为母亲,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篇八: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对于做妈妈的我来说,文中这段话深深地震撼了我:孩子本来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别送给天下母亲做女人的礼物。

在这本书中作者偏重于孩子能否在精神和思想上顺其自然的不受伤害不被扭曲的成长,如:安安和弯腿的昂弟在抢一辆小卡车,昂弟抢赢了,把东西紧紧抱在怀里,死命抵抗敌人的攻击。妈妈看见安安突然松了手,退后一步。

她正要安抚他,却见这两岁小娃儿端起两只小手臂,做出猎人射击的姿势,对准昂弟,口里发出“碰碰”的枪声,然后满意地说:“死了!”妈妈觉得惊心动魄,只有她知道安安“杀人”的灵感来自哪里。孩子爱听故事,妈妈给孩子讲过《小红帽》,他就是模仿故事中猎人的动作,有了“杀人”的动机。

妈妈为了不让孩子看到某些童话里的残酷和暴力,她用心去为儿子选择,哪些书该让两岁的孩子读?哪些不能读?她看了《白雪公主》、《阿里巴巴四十大盗》后,就自言自语起来:我怎么能跟两岁的孩子讲这种故事?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

人的快乐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贵!她很谨慎地把这些有残酷和暴力的书移到书架上最高一格,保证她的儿子即使搬来小椅子也够不到的地方,把对孩子有益的书放到下一格让孩子看。从她的言行中,我们能看到,母爱,让她理性思考。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看看我们的孩子,周末、暑假有补不完的课、上不完的兴趣班,根本没有时间自己休闲,根本没有时间慢慢来。

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总以为给孩子的是最好的教育,但事实上呢?我们的孩子并不快乐,他们小小的年纪真的能接受这些额外的知识吗?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现代版的“拔苗助长”。

曾经我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幼儿园的孩子真的有必要学英语吗?在我看来根本没必要,有很多家长跟我交流过,孩子上了小学后经常把英语和拼音混在一起,弄得孩子非常辛苦,其实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他自然而然的就会接受很多事情,不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要谨记: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