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喻人段落

文章 2019-07-19 07:19:55 1个回答   ()人看过

导语: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数九隆冬,地冻天寒,那傲雪而放...以下这篇“借物喻人段落”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提供,欢迎阅读!

篇一:借物喻人段落

1、盛夏到了,烈日当空,太阳像火炉烤着大地。花儿都低下了头,惟有小草,它在默默地抗争着,苦斗着。暴风雨来了,这对于许多植物都是莫大的伤害。看,风雨过后,花儿瘫痪在地上,树枝折的折,断的断;叶子已经不行了,有的低下了头,有的结束了生命。惟有小草还高昂着头,不肯离开大地母亲的怀抱,而且经过风雨的洗礼,小草更绿了,更可爱了。几阵瑟瑟秋风,几阵绵绵秋雨,小草终于开始枯萎了。这时小草还是顽强的挺着身子,不乞求人类的怜悯,始终保持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风格!

2、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的确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3、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数九隆冬,地冻天寒,那傲雪而放的梅花,开得那么鲜丽。股股清香,沁人心脾。

4、牛年轻力壮时可以拉犁,奶牛可以产奶,牛皮可以做鞋,牛肉还可以吃。在乡间,随处可见它的身影。牛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人们,却在牛棚的一角默默地死去,而不求回报。没有人会注意一头牛的死去,更没有人会在它死去后,想起它曾为我们做过什么。牛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诞生在世上,又默默无闻地离去,却给人们留下了许多东西。而它却从不要求什么,只要有一堆干草和一个牛棚就足够了。鲁迅先生曾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牛吃的是草,挤的却是牛奶。

5、那花白里透红,花瓣润滑透明,像琥铂或碧玉雕成,有点冰清玉洁的雅致。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还有的绿如碧玉。梅花开或有早有迟,在同一颗梅树上,可以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就有几只小蜜蜂钻了进去,贪婪的吮吸着花粉;有的盛开许久,粉红柔嫩的花瓣若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梅花,如今花瓣以凋谢。风吹花落,你不用担心花瓣会摔破,梅花不是娇贵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气雪压,它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古人有句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吹拂它的不是轻柔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寒风;滋润它的不是清凉甘甜的雨水,而是寒气逼人的冰雪;照耀它的不是灿烂的阳光,而是严寒里的一缕残阳。只有具有挑战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它是寒意中傲人的芳香,面对如絮飘舞的白雪,她笑得更灿烂了。它从不与百花争夺明媚的春天,也从不炫耀自己的美丽,它有着一副傲骨,也从不骄傲自大。每当寒冬的清晨,一股别具神韵、清逸幽雅的清香就从窗外飘来。

6、零零碎碎的粉笔几乎都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甚至有些小的不值一提。老师拿起了一支刚好能拿住的粉笔,转身从黑板上为我们写着。沙沙沙,沙沙沙,粉笔化作粒粒白色的颗粒状物体,在黑板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后,一点点消失了。当这一支小小的粉笔为我们写出最后一个字,为我们传授最后一个知识,完成它最后一个任务后,便消失了。从这一支小小的粉笔身上,体现出了多么一个伟大的品质呀。那就是奉献——“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7、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数九隆冬,地冻天寒,那傲雪而放的梅花,开得那么鲜丽。股股清香,沁人心脾。古人有句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吹拂它的不是轻柔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寒风;滋润它的不是清凉甘甜的雨水,而是寒气逼人的冰雪;照耀它的不是灿烂的阳光,而是严寒里的一缕残阳。只有具有挑战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它是寒意中傲人的芳香,面对如絮飘舞的白雪,她笑得更灿烂了。

篇二:借物喻人段落

毋庸置疑,这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人的状物类文章。全文看似写的樟树,其实是为了讴歌樟树的主人宋庆龄。

一般来说,阅读状物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描写事物的特点

任何物体,无论是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是无生命的静物,无不有其自身的形态。要准确地抓住描述对象的外形特征,阅读时,一般可从文章对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的描写入手。

2、注意把描述的层次搞清楚。

阅读时要注意抓住文章中状物的顺序,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先从哪方面写,再写到哪方面,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

3、了解文章运用的修辞方法。

为了将物描写得更生动、更形象,作者常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我们在阅读时应细细体味,好好揣摩。

4、体会作者对描述对象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状物时,总会流露出某种思想感情,或喜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憎恨,我们在阅读时应准确把握作者的真情实感。

具体到本节课的教学,又有一些变化。首先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宋庆龄和樟树这两个关键词首先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请同学们简单的来谈一谈,宋庆龄的一些资料,知道她所具有的高风亮节,这其实也是在为后面的把人和树的融会贯通做铺垫。

接着我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到樟树上。状物类的文章我们一定要找准这个事物所具有的特点。樟树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阅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樟树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第一,樟树外表虽不华丽,但是四季常青,充满蓬勃的生机;第二、通过和石榴树的对比,写出了樟树最可贵之处。樟树长久的保持一种香气,可以驱除虫类。这里的几个关键词一定要板书下来:四季常青,蓬蓬勃勃,香气,驱除虫类等。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寻找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相似之处了。可以用这个提问来过渡一下,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是想去看什么呢?这里学生可能会出现短暂的沉默,这是他在思考问题。对于孩子而言,他很可能想不到人们瞻仰的目的是为了追思伟人,缅怀先烈。相反,他们往往会说是去看故居啦,看樟树啦这样的答案。这个不能批评孩子,毕竟,对于他们这些在蜜水中长大的一代人来说,理解这些是有些困难的。就像现在变了味道的清明祭扫一样,祭扫几乎要和春游同义了。那么这个时候,老师要干些什么呢?引导。樟树的分布广,长江以南很多的地方都有樟树,为什么非要到这里来观赏呢?可见,大多数的人来参观和瞻仰的对象是宋庆龄。而宋庆龄和樟树之间到底有些什么关系呢?需要同学们好好去思考。在教学中,这一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有难度。这也难怪,全文表面上几乎都是写的樟树,可背地里,却是为了赞颂樟树的主人宋庆龄。如果老师直接告诉孩子的话,可能也能达到让孩子知道的目的。可是老师告诉的毕竟不如自己的真切体验来的深刻啊。

此时,我们可以结合上面的板书,让学生对照着来看一下。樟树是蓬蓬勃勃的,宋庆龄呢?樟树是有香气的,可以驱虫,那么宋庆龄呢?再想一想我们一开始对宋庆龄的相关介绍。是可以找到两者的相似之处的。让学生明白了,课文就是这样借物喻人的。也明白了作者的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更能从中明白自己的应该向宋庆龄学习的道理。珍爱生命,永不向丑恶势力低头。

另外,在学完课文之后,让孩子模仿着来写一篇状物类的小文章。把在这篇课文中学到的一些写作方法用一用,迁移巩固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