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有效促进了小学教育的发展,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小学越来越重视生命安全教育,开始加大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力度,积极构建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模式。就目前而言,小学体育教育开始将应急避险教育与体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本文就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应急避险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教育法规要求学校在强化健康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相关的生命安全教育,指导学生学习应急避险知识。但是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学校没有真正落实生命安全教育,对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确保体验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导致学生躲避危机的能力低下[1]。
一、应急避险能力概述
应急避险能力主要是指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所具备的自主性与临时性的自救或他救能力。对于应急避险能力而言,其综合性较强,包括认知能力、行为能力、心理以及生理等方面。从突发事件的差异性角度出发,应急避险能力可以分为个体类和公共类,其中个体类主要指的是当个体遇到不同的突发事件时,其应具备应急能力、应急技能以及应急知识这三个要素,彼此相辅相成。应急能力是指面对突发事件时能有效应用应急技能和应急知识的能力;应急技能是指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如面对非法暴力事件,不仅要对遇敌策略加以了解,还要掌握制敌技能;应急知识则指面对突发事件时,具备的技巧和常识,如遇到地震时应对自身所处环境和地点加以了解,并寻找有效的避灾方法,降低伤害。公共类主要是指个体面对突发事件时,具备的应急避险能力,其包括心理因素、情绪控制、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生理功能以及身体形态等方面[2]。此外,从突发事件的发生性质角度而言,应急避险能力可分为职业类和公众类,其中职业类主要是在某类或某个职业中固定突发事件,一般人在生活中难以碰到。公众类则表示的是人们都可能会遇到的突发事件,如交通意外、火灾、地震等。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体育教学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运动技能传授给学生,如在自然环境中的躲避、跳跃、以及奔跑等技能。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包括游戏、跑和跳等,但是这些内容仅仅只能在学校的运动场中进行,导致学生难以从真正意义上培养自身的应急避险能力。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利用运动项目的比赛、锻炼以及学习等,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丰富,培养学生自信、忍耐和坚持等精神,从而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应急避险能力。
(二)加快课内外教学与网络教学的融合。对于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而言,其体育课堂虽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后性,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只利用日常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网络、课外以及课内教学融为一体[3]。首先将应急避险作为课内教学的主要内容,并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的应急技能和知识;其次利用课外教学来加强学生对应急避险知识和技能的巩固;最后利用网络教学全方位培养学生应急避险的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应急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实现小学安全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增设应急避险专业课堂。小学体育教学作为学生应急避险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时,可以适当施加教育影响,指导和帮助学生了解危机。同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认知心理出发,设定不同的应急避险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防走失、防雷击、防触电、防火、防落水等相关教育,并将逃生技巧和自救互救常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小学应增设应急避险专业课堂,确保其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如逃生演习、救护场景的模拟等,从而丰富学生的体育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其涉及到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因此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只在学校进行,同时需要在社会和家庭进行开展。社会、家庭以及学校这三者相互配合,加强协作,从而为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小学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的互动平台,对应急避险教育网络加以完善和健全,从而培养学生对危险的判断力和警觉性,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增强其躲避、远离危险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4]。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能够保证学校教育的有效落实,因此家长必须要与学生共同做好应急避险的安全防范,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应急避险意识。应急避险教育具有较为广泛的内容,其必须要从社会、家庭以及学校这三者出发,促进小学体育教学条件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想培养学生应急避险的能力,必须要加强体育教学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加快课内外教学与网络教学的融合,有效增设应急避险专业课堂,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面临危险时采取正确的保护措施,促使学生形成安全健康的行为方式,培养学生应急避险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强,闵彬彬.论体育教学中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01:25-26+31.
[2]季勋龙.高职体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之研究[J].运动,2012,08:82-83+69.
[3]王强,闵彬彬.基于体育教学的学生应急避险体适能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05:109-111.
[4]张志保.应急避险能力融入体育教学中的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12,05:78-80.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