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兴趣与志向的培养论文
摘要:音乐课是实施美育、陶冶情操的重要渠道,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要想让教学感动学生,教师就得先感动自己。首先教师是津津乐道、情不自禁的,其次要创设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享受。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兴趣;志向;创造性思维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掌握各种教法的基本特征和操作方法,还应具有设计愉快教学情境的能力,更不能忽略志向兴趣的培养。志向兴趣简言之,就是教师的教法不能只停留在情境兴趣的激发上,而应注意把创设的情境和传授的知识紧密巧妙地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动机,激发志向兴趣
小学音乐课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科。许多低年级学生及其家长,认为音乐课只是唱唱歌而已,动机不明确。所以,教师首先应讲清音乐课在美育以及陶冶学生情操上的重要功能。同时结合课程目标,制定适合本校的教学方案。用充满童趣的歌声和舞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培养学生学好音乐的自觉性。应用心理移位法,可使授课得法。作为音乐教师,不但要站在教育的角度观察学生,而且要进行心理移位,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索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循循善诱、反复引导,耐心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动作的含义。比如,“柯尔文手势”借助七种手的姿势和在身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代表七个唱名,在空间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音高、音准的调整以及交流的身体语言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意境,使学生充满信心地面对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启蒙训练中的志向兴趣培养
随着美育在教学中地位的日益提高,童声合唱越来越受重视。单纯的合唱教学,不仅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效果,而且会造成学生无兴趣。所以,在合唱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教材快乐因素的挖掘。教师“乐教”是主要的外部力量。教师实施愉快教学的根本,在于力争挖掘教材的深度。如何进行合唱启蒙训练?如何培养合唱的志向兴趣?教师应注意从教材的综合训练入手。比如,两个声部的发声练习。教师首先讲一点浅显的和声知识,在学生能熟唱每一个声部的旋律时,教师加进二部发声训练,教师唱一个声部,学生唱另一个声部,经过几次练习,学生已能较好地与教师配合二部合唱。在此基础上,要求一半的学生唱教师的声部,然后由学生交换训练声部,自己完成二部发声训练。尽管开始的和声效果不太理想,但在教师耐心的指导下,和声效果逐步得到改善。教学歌曲《小星星》时,笔者利用“柯尔文手势”配合练习,小学低年级学生学唱起来非常容易,演唱乐谱也不是一件难事。用这首歌曲的乐谱,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先唱,二组在听到一组唱到第二个音“5”的时候进入演唱,在教师的指挥下,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唱出来。在合唱教学中,听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听出唱得是否准确,发声方法是否正确,和声效果是否和谐,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听音能力。所以,每节课教学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训练听音和旋律。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听音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中还应让学生弄清“红花与绿叶”的关系,使和声效果更加完美。教学中经常碰见这样的情况,几个声部像是在比赛声音的大小,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及时向学生讲清,合唱需要各个声部互相配合。在多声部合唱曲中,高声部应给人明亮清晰的感觉,其他声部力度上不应强于高声部。合唱的启蒙教学,需从低年级抓起,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在教学中,把创设的情境和传授的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活动不只停留在形式上的活跃,而是赋予其知识上的意义,以便达到志向兴趣高层次的培养。
三、乐理知识教学中的志向兴趣的激发
为了使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兴趣,笔者采取了写谱比赛法。在讲授常用音符知识时,笔者先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进行写谱比赛。”此时,学生们兴趣盎然地问:“怎么个比法?”于是笔者把常用的音符和名称、形状及时向学生介绍。然后让他们用这些音符,按自己选定的拍号,任意排列组合成一首短小、流畅的乐曲。结果学生热情高涨,连平时不爱上音乐课的学生也兴致勃勃地写起来。笔者边巡视边指导。等他们写好后,选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抄在黑板上,让大家视唱、欣赏、讨论和评判,最后由老师评出第一名、第二名……通过写谱比赛,即使学生加深了对拍号含义的理解,又使学生学习乐理知识并能运用它,是一件有趣的事,不觉得枯燥无味。
参考文献:
赵明江.音乐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志向[C].全国创新教育论文集,2002.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