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关于美丽的蛇女传说故事
阿诗玛:美丽的蛇女传说
电影《阿诗玛》扮演者杨丽坤
2011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郑钧一曲《阿诗玛》唱得豪爽热烈,唤起了人们对传说中那美丽女子的怀念。
云南省路南石林,以峭石插天、石柱丛集的阳刚豪壮而闻名于世,生息在这里的撒尼人由于阿诗玛美丽传说而风情远扬。《阿诗玛》是流传在撒尼人(彝族支系之一)口头的一支美丽而悠远的歌。“阿诗玛”,译成汉语是“蛇女”的意思。撒尼语中,“诗”即蛇,“玛”即女孩。传说,阿诗玛为“蛇年蛇月蛇日生”,她集吉祥、善良、美丽于一身。
美丽的撒尼姑娘阿诗玛被恶霸热布巴拉抢占为媳,虽经诱惑和恐吓,但始终不屈。情哥哥阿黑毅然挺身入虎穴解救阿诗玛,与热布巴拉父子斗智、比武,均获胜,赢得了阿诗玛。阿黑带着阿诗玛回家,过山崖渡河之时,歹毒的热布巴拉勾结崖神变出滔滔洪水,洪水将阿诗玛冲走了。相传阿诗玛被仙人搭救,变成了石峰,即抽牌神(回声神)。从此,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撒尼人民怀念她,常对着山谷呼唤她的名字。
《阿诗玛》的故事昭示了撒尼人对蛇的崇拜,无论是神话、传说或是故事,都是对一个民族特定历史时代社会习俗的反映,反过来又影响着民俗的形成和发展。蛇崇拜的现象不只限于撒尼支系,也是彝族民俗中普遍存在着的现象。
关于蛇的天地起源故事在彝族地区也有流传。据云南建水官厅毕摩马兴彩的《天生篇》记载,荒古混沌之时,阳气中一只硕大无比的鹰与阴气里一条无法丈量的大蛇恶斗,结果两败俱伤,鹰尖嘴叼住了蛇七寸,蛇嘴咬住了鹰足。鹰足断,飞上天变成了苍天;蛇气绝,变成了大地江河。故,山似蛇盘,河如蛇行。
彝族妇女服饰图案中亦有蛇形纹,例如云南寻甸彝族女孩服饰的腰带即为蛇形,头饰图案为蛇皮。由于崇拜蛇,故禁食蛇肉,也很少打蛇。如彝族认为蛇进屋,是死者的灵魂回到家里,不能打死。如此这般蛇崇拜,竟有效地保护了蛇资源。
黎族的待客之道
世居在美丽富饶的海南岛上五指山的黎族人民,对待来宾独具特色。主人先取槟榔盆,让客人吃槟榔,表示欢迎。接着,主人把客人随身携带的东西拿进屋保管好。然后,安排客人休息,主人开始做饭菜。若是女客,先吃饭后喝酒,如果是男客,先饮酒后吃饭。在酒席上有规矩,不能乱坐,要面对面就坐。接待客人以杀鸡佐酒为厚礼。佐饭菜不重视,只要有酒醉就认为以礼相待。
有的地区,待客礼节很特殊,主人不陪客人吃饭,认为主人在场,客人会讲客气,吃不饱饭。若是女客到黎家,不能在一家吃饱,必须留有余地,好应酬其他家主人的邀请,这样才算客人有礼节。是男客,就没有这个规矩了,只在一家吃饭就行了。黎族习俗规矩,客人吃完饭,由自己洗涤碗筷,并放回原来的位置。主人请客吃饭,不能将筷子义叉放碗上,交叉筷子是对客人的不尊敬或有意见。也不能将两根筷子首尾放碗上,倒放意味着是“抬死人棺材的竹杠”,是对客人的极大侮辱,客人则将碗口倒盖起来,并在上面放一根筷子,表示“埋死人的坟墓”以达到报复的目的,从此,主客就断绝交往了。
黎家人向客人敬酒,先双手举碗向在座的众人表示起碗敬酒,客人双手接过酒并将酒饮尽,接着主人用筷子夹一块肉送进客人口中,即表示主人有诚意有礼貌。
客人辞别时,不得由自己拿走行李或其他东西。如果这样做了,被视为对主人的不尊重,或者是对接待有意见。主人送客,不能在屋内就将东西交给客人,更不能主人在屋内、客人在门外,将东西递给客人。这样会被认为主人不许客人第二次进家门。必须将客人送出村寨路口,才将东西给客人,这样才算有礼貌。
世居在美丽富饶的海南岛上五指山的黎族人民,对待来宾独具特色。主人先取槟榔盆,让客人吃槟榔,表示欢迎。接着,主人把客人随身携带的东西拿进屋保管好。然后,安排客人休息,主人开始做饭菜。若是女客,先吃饭后喝酒,如果是男客,先饮酒后吃饭。在酒席上有规矩,不能乱坐,要面对面就坐。接待客人以杀鸡佐酒为厚礼。佐饭菜不重视,只要有酒醉就认为以礼相待。
有的地区,待客礼节很特殊,主人不陪客人吃饭,认为主人在场,客人会讲客气,吃不饱饭。若是女客到黎家,不能在一家吃饱,必须留有余地,好应酬其他家主人的邀请,这样才算客人有礼节。是男客,就没有这个规矩了,只在一家吃饭就行了。黎族习俗规矩,客人吃完饭,由自己洗涤碗筷,并放回原来的位置。主人请客吃饭,不能将筷子义叉放碗上,交叉筷子是对客人的不尊敬或有意见。也不能将两根筷子首尾放碗上,倒放意味着是“抬死人棺材的竹杠”,是对客人的极大侮辱,客人则将碗口倒盖起来,并在上面放一根筷子,表示“埋死人的坟墓”以达到报复的目的,从此,主客就断绝交往了。
黎家人向客人敬酒,先双手举碗向在座的众人表示起碗敬酒,客人双手接过酒并将酒饮尽,接着主人用筷子夹一块肉送进客人口中,即表示主人有诚意有礼貌。
客人辞别时,不得由自己拿走行李或其他东西。如果这样做了,被视为对主人的不尊重,或者是对接待有意见。主人送客,不能在屋内就将东西交给客人,更不能主人在屋内、客人在门外,将东西递给客人。这样会被认为主人不许客人第二次进家门。必须将客人送出村寨路口,才将东西给客人,这样才算有礼貌。
雅鲁藏布江峡谷的珞巴族
珞巴族生活在藏东南珞渝的广大地区,这个区域包括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它的各支流流经的地方,北部称上珞渝,即墨脱,南部称下珞渝。气候随不同的海拔呈垂直变化,低海拔地区炎热多雨,动植物资源丰富,展现出一幅生物多样性的“全景画”。高海拔地区寒冷,每年7—9月山口冰雪消融为“开山”期,珞巴族趁此可以往北攀上高原,与藏族交往。
珞巴族先民是珞渝地区的土著居民,据公元14世纪藏文著作《红史》载,吐蕃将南面的珞人"收归治下"。这是关于珞巴族先民的最早记载。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时,珞巴族社会已经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属父系家长奴隶制阶段。珞巴族以刻木结绳记其事,用父子联名制记录血统传承。
珞巴族的服饰受气候影响,墨脱珞巴男子穿无领短袖上衣。妇女用条形窄幅土布围裹至膝,用竹签别牢,一支臂膀外露。海拔较高的米林珞巴男子头戴皮帽,穿无领无扣长服,用腰带束紧,挂腰刀佩弓箭。妇女穿短衣和紧身彩条统裙,佩项珠、铜手镯和腰带。珞巴族主食玉米、稻米。多住干栏式竹木结构长屋,人字形草顶或木顶,寒冷地区亦用圆木搭建小屋。住地山高谷深,出行多徒步,长藤织网为桥。土葬为主,亦有树葬。信物候历,年分冷、暖两季。冷季末为辞旧迎春之节,届时相互宴请,有射箭、抱石头等体育活动。桃花开为岁首,开始春耕。
珞巴族口头文学丰富,代表性的有博嘎尔部落的史诗《创世纪》,叙述了人类起源、宇宙变化、狩猎驯养、刀耕火种、洪水灾难、长途迁徙等,用神话、传说曲折反映珞巴族发展的历史。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编出许多意义深刻的谚语:有说明勤劳实干才有收获的“光耍嘴皮穷光蛋,舍得力气财富来”、“辛勤耕耘,饮酒吃粮”;有说明团结重要的“一根柴难点燃,一捆柴火焰高”、“藤长不分叉,弓箭不分家”;有讽刺不讲诚信的人像蛇一样多变的“人不变身,蛇要蜕皮”。另有充满生活气息的谜语:“地里长出一粗线,多个孩子一线牵”(南瓜);“老人走路它走前,老人站立它站前”(手杖)。珞巴族有音乐和舞蹈多种,音乐曲调固定,曲简而调古,音阶高低变化不大,舒缓而庄重。有叙述历史时的“加金”、有婚礼用的哭嫁歌、丧葬时的哭丧歌及宗教仪式时巫师唱的祭祀歌等。
壮族的茶与茶歌
在壮歌海洋中有一个分支就是茶歌,有采茶歌、找茶种长调、生动多变的敬茶歌……歌与茶相伴相生,水乳交融。
滇黔桂交界的广大壮族村寨间,山峦密布、河涧纵横、山箐间古树古藤遮天蔽日,野生的大茶树、人工栽的大茶树不时在大箐边见到身影。爱好饮茶者各取所需,自采自加工自饮,或馈赠别寨茶友。茶友的火塘边,一年四季茶罐不离火,酽酽的红茶伴随他们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茶、茶歌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新房落成的庆贺宴席、嫁女的宴席、讨亲的宴席,敬酒歌和敬茶歌与酒、菜、茶同等重要。坐上席的长老们是接受敬酒歌、敬茶歌的第一梯队,依次到中年梯队。这些宴席是长席宴,整个宽敞的堂屋摆满,一摆便是很多个小时,其间不时换上热菜肴。其中大部分时间与其说是赴宴吃喝,不如说是赴宴听歌。一轮敬酒歌下来得一两小时,敬茶歌也需大致相当时间,敬茶歌在敬酒歌之后,算得上是长宴的压轴节目。
接受敬茶的老人很多,各人又会提出“不喝”的“歪理”、“怪理”来考来难歌手,直到歌手唱到其心满意足时才端茶畅饮。歌手不是单干户,都是一正一副一个调,正歌手现编现唱,副手同声合唱,有时副手想到妙句也耳语,正手马上编唱。还有助手在一旁加茶,因为正、副歌手合作托大茶盘敬茶,无力顾及加茶。这时,壮族歌手天才编歌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歌词幽默搞笑,引来满堂大笑;有的歌词恳切感人,引得长老们合声唱“噢…………”,大表赞许。围观的青少年们一站几小时不觉得一点累,反而生怕听漏哪一句,听得如醉如痴。
敬茶歌除老一代传下来的经典名调外,还“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歌手可根据敬茶对象不同,有针对性地现编现唱,还要机动灵活、见子打子、风趣幽默、出人意外,才可能用较短的时间过一关。而作为被敬茶对象的长老,大多是中青年时对过无数歌的、出的“考题”每每让唱敬茶歌的歌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要绞尽脑汁理解准确“题意”之后才能准确答题,否则,老者据理不喝茶不说,还会引来围观众人的哄笑--那可是万分狼狈之事。每关四杯要顺利“推销”,确是一件十分考歌手的事,这就难怪人们把敬茶作为长宴一道永久保留节目,百看不厌、百听百新了。
敬茶歌唱下来,茶酽醉人,茶歌更醉人,被陶醉的不仅是被敬茶者,还有上百的听众观众,更有敬茶歌的两个歌手。敬茶歌声中,歌手过了一关又一关,让所有接受敬茶的长老一一满意地举杯畅品好茶之后,宴席告一段落,而通宵达旦的有名歌手的对歌这才拉开序幕。按惯例,讨亲时,男方要请两位名歌手,送亲的女方也要请两位名歌手,男方请男歌手,女方请女歌手,一台婚礼便成一组男歌手与一组女歌手几天几夜的较量。敬酒歌、敬茶歌数小时下来后,男女歌手又在众歌迷的拥戴下坐定一个地方,面前摆茶盏,边对歌边饮茶解困,几天几夜,直到有一方甘败下风。
对歌的长调很多,其中不少已传唱几百年上千年。对歌中,《找茶种歌》是必对的长调之一。《找茶种歌》生动记叙壮家洛冒(小伙子)“奕通”带领众人一路征战,经过流血牺牲,终于找到茶种,使这一带山箐茶叶飘香,情节生动,人物刻画得好,加上壮族山歌五字一句、独特的押腰韵形式再加好歌喉,几百年历唱不衰。
歌赋予茶别样的生命力、歌赋予茶灵性,这就是壮家人对茶这一美好茗品的独特钟爱,这就是壮族山歌文化与茶文化的完美融合。
土家族虎图腾的传说
土家图腾相传,禀君是土家民族开基创业的先行者,受到了极大的崇拜。据《本记》载:务相(禀君)死,化为白虎升天。于是白虎被崇奉为土家图腾,为祖先神。尤以神龛中堂挂白虎以示敬奉。但在山大人稀的土家住处,又常遭虎害,有消极躲避者,亦有相对镇摄之举,如土家人建房,户不对白岩,视白岩为虎,有“白虎对户坐,无灾必有祸”之说。如万一因地理条件限制,也有采取在门前加挡白岩的屏墙,或修门楼,置狮头像,俗称“吞口镇白虎”的补救措施。
这是土家人对“虎”表现出“崇”与“忌”不同的原始信念,沿袭至今。 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受人们的爱戴。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 。
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古代土家族先民作战时所持的钎、戈、剑上面,都铸镂有虎头形或镂刻有虎形花纹。如今小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盖“猫脚”花衾被 ;门顶雕白虎、门环铸虎头。其意用虎的雄见来驱恶镇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在土家族地区有不少类似白虎山、白虎堂等带有白虎二字的地名,这是土家族宗教的反映。这种宗教称白虎宗教。
永顺、龙山、来凤等地传说白虎有两种,一种叫行堂白虎,一种叫坐堂白虎。坐堂白虎,坐镇厅堂,威风凛凛,是要 “ 敬 ” 的;行堂白虎,破门而入,凶恶无比,是要 “ 赶 ” 的。 “ 敬 ” 白虎和 “ 赶 ” 白虎,是根据古代巴人遗留的传说形成的。
据重庆史学家董其祥《巴史新考》一书云:“巴人以龙蛇为图腾的一支居住于汉水流域叫“伏羲族”,以白虎为图腾的一支居住在夔巫地区叫做‘廪君族’,是组成巴族的两大部族。”夔巫,即今日三峡地带。廪君族,也称廪君夷,因崇拜白虎,故又称之白虎夷。
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孟山,其阴多铁,其阳多铜,其兽多白狼白虎,其鸟多白雉白翠。”又云:“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 同一书《太荒西经》也云:“有大山,名曰昆仑之山,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我们从《山海经》古书记载中,知道“白虎”即古代巴人想象中的神兽,也是原始民族图腾崇拜的遗迹。
后来,《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详细记载了巴人崇拜白虎之来源。该书记云:“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钦人血,遂以人祠焉。” 于是,巴族先民中有了每年以人头来祭祀白虎的习俗。秦代之时,白虎夷还活动在春蜀巴汉地域之间。故《后汉书》记载:“白虎常从群虎,数游秦蜀巴汉之境,伤害千余人。” 我们从《后汉书》中,可知书中记载的“白虎”,不是动物界中的白虎,而是以白虎为图腾的白虎夷。
所以,唐代卢求《成都记序》一书记载更明确:“昭襄王时,白虎为患,盖廪君之魂也。” 巴人崇拜白虎的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的部份土家族中间。明代末期,湘西的永顺土家族还“杀人亦献首其庙”。在湘、鄂、川、黔边区的土家族,至今仍崇拜白虎习俗。他们的祖先认为“坐堂白虎”是家神。湖南土家族还称白虎为“毕兹卡”。
据说,在一百多年前,鄂西山乡龙坪,一户田姓大家还给白虎举行过“人祭”,因族长错杀了自己亲生儿子,使不该发生的悲剧产生,以后才改为“牛祭”,使“杀人献首”的陋习,以“还牛头愿”代替了。当地土家族人,至今称老虎为“老巴子”。故巴人居住的地方,留存下来巴山、巴王台、巴子梁、巴山峡、巴东、巴县等地名。出生的“巴式”剑,铭刻虎纹图案。
长江三峡地区和附近土家族人,昔日祭祖和哭丧之时,也与白虎相关。 据《夔府图经》记载:“巴氏祭其祖,击鼓为祭,白虎之后也。”又云:“夷事道,蛮事鬼,初丧,肇鼓以道哀,萁歌以号虎,其众必跳,此槃瓠白虎之勇也。” 今天,在鄂西土家族“跳丧”中表演的“猛虎下山”,更显示巴人遗风。“跳丧”之时,两人对舞,鼓点突变,一人如猛虎腾空跃起,掀起舞伴。舞伴应战,两人躬自相对,瞠目逼视。同时,两人不断击掌,前纵后跳,忽掀忽扑,摸仿猛虎搏斗之状。搏斗之时,两人还随之发出雄壮的虎啸吼声,最后,一人被另一人挽着从头顶后空翻跃过去。整个场面壮观粗犷,气势雄劲。 巴人后裔如此崇拜白虎,可见巴人与白虎之间,历史渊源可谓久远。
春节民俗之春节祭祖
春节祭祖简介
祭祖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是表示对祖宗先辈的感恩和怀念之情,又希望祖先神灵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幸福安康。
春节祭祖是在年三十下午3点开始的,也是现今老百姓家中最常见的一种祭祖方式,整个流程非常简单:就是做好一桌丰盛的晚餐。祭祖一定要多摆几副碗筷,还要把碗筷摆放得整整齐齐。然后是在桌上摆上香炉和烛台,烧上一些黄纸等等。
春节祭祖习俗
中国各地春节祭祖习俗大同小异
台湾人从除夕转进春节,三更时分,第一件大事是祀神、祭祖。那时红烛高照,上供清茶、红豆等祭品,人们严肃诚敬。祀神后要叩拜祖先,这叫“开春”。迎接新正,也叫“开正”。祭典进行到最后,是烧金纸献给祖宗。
浙江宁波人于正月初一,会在祖先遗像前,点着香烛,供陈汤团、糕、饼、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遗象供在祠堂里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礼仪。
广东东莞大多数人家在春节期间,先在历书上择一个吉利的时辰,举行祭祖典礼,祭品是茶、酒、白饭、攒盒、生果、如龙(年糕)、禄堆和斋菜。祭祖程序是:焚香、点烛、烧元宝、放串炮,全家人依辈分、年龄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灯火长明,香烟不绝。
河南开封人在守岁到五更的时候,先行盥洗,穿着礼服礼帽,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香烛齐燃,爆竹争放,一家人依长幼辈分,连续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湖北罗田人在正月初一早晨,先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准备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准备一支长竿挂着鞭炮,等族人来到时,便点火燃放,表示欢迎前来祭祖,等到祭祖仪礼完毕,有果盒、茶点或丰盛的早餐相招待。
在东北地区: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时时分,大大小小都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点烛、烧香、焚纸、放炮,子孙跪拜如仪,称为“发纸接种”。
在粤桂地区:初一上午五、六点钟,摆设丰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长辈分,排前后次序,向祖宗跪拜叩头。
在豫东地区:初一早餐以后,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辈分长次,先男后女,对着祖宗神位,一一磕头跪拜。
在川西地区:祖宗神位前的香炉中,点了轻烟缭绕的长香,红烛燃起辉煌的亮光,铜磬在一声声的敲着,弥漫肃穆的气氛。长辈带领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齐地站立两旁,向祖宗神位,焚香点烛烧纸,按辈分长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饭,焚化纸钱。
网上祭祖简介
近几年,互联网上兴起了许多类似的网上灵堂,人们只要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完成祭祖仪式。对天堂公墓网上墓园于网上祭祖这种新兴方式,社会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打破了祭祖的时空局限,给大家带来了方便。有人则认为只有按照传统习俗祭祖,才能显示对先人的尊重与祭祖的诚意。
特点
·便捷性:现代人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加上生活节奏繁忙,不可能在每年的清明节、重阳节等祭祖日子亲临现场祭扫。"天堂公墓纪念网"可以让用户可突破时空的阻隔,实现全天候、全球化的缅怀、祭扫。用户可随时随地对先人表示敬意和孝心。此外,用户还可在已故亲人的生日、忌日等重要日子上网追思。
·永久性:尽管许多家庭都有家谱,但是人们只能从家谱中获得简单的信息。"天堂公墓纪念网"平台,可以把先人的文字资料及图像和声像资料永久保存下来,随时随地可让先人的音容笑貌重现眼前,让子孙万代了解祖辈的光荣与梦想。
·环保、安全、节约:据报道,我国一些大城市每年清明节祭祖费都超过千万元,燃烧纸品引发的火灾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网络祭扫这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拜祭方式,既满足人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需要,又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平台
目前在国内提供此类服务的网站有:天堂公墓纪念网、全球祭祀祈福网、网同纪念网、天堂网网上纪念馆、华夏纪念网、同怀网、太原仙居、思怀、炎黄祭网等。这些网站都提供建立网上纪念馆或网上墓园功能,一些网站为消除人们对网上祭祀的虚幻感,还采用了一些仿真祭祀,使网上祭祀得到进一步推广。其中天堂公墓纪念网创建的互动仿真网祭平台,从建立网上纪念馆到祭祀祭奠,全程模拟现实生活,拉近了网络与现实的距离,使网上祭祖变得不再虚幻。该网站还有网上墓园、网上灵堂,这些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祭祭祖方式,在逐渐被被人们喜爱和接受。
观念
网上祭祖与传统方式都是人们祭祀先人的形式,伴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前者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因其有环保、安全、节约,方便人们等特点,而为政府所提倡。但是,这种趋势不会也不可能取代传统方式。传统祭祀方式有一个网上祭祀方式不可取代的作用,那就是通过怀念祖先来达到“民德归厚”的目的,让在传统的祭祀过程中,家人的心灵靠得更近,家族、家庭的美好传统给家庭带来更多安宁、幸福。至于传统祭祀方式过程中对坏境造成的污染,可以通过有效方式解决,如改善祭祀环境、增强人们环保意识等。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