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叶山庄游记散文

文章 2019-07-18 17:29:28 1个回答   ()人看过

盼望已久的朗读群友聚友,定在北镇的龙岗子村。

大家做足了功课,通过互联网和微信群里分享的资料,我对龙岗子山有了更多的了解。

医巫闾山的龙岗山以其独特的灵性俊美,吸引了古代几十位皇帝数十次到此游览,正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的那样,就连叱咤风云的萧太后也选择在这里长眠,可见此山的魅力。

此次聚会既能满足我这个喜欢旅游之人的兴致,又能借此机会结交更多的朋友,以至于我不到四点半就起床,兴奋地用微波炉热完包子、才发现冰箱冷冻室的门还敞开着,原定6:30分在双兴宾馆门前集合,6:05我就已经赶到了,可见我心之急切之热烈。

在车上,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交流,我很快与周边的朋友相识,在欣喜之余听说辽墓已经作为省级文物全部被保护起来,不能参观了。到了龙岗子却看不到辽墓,看不到契丹族的墓葬规制,多少感到有些遗憾。

下车后,原定上午参观龙岗墓群,也只能改为自由活动了。

一位姐姐为了不让大家扫兴,主动的给我们介绍起刘春烺。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造福一方,当时被誉为辽东三才子之一的名字。

通过她的介绍,使我对刘春烺有了一些了解。

刘春烺生于清道光年间,自幼刻苦读书,博学多才。

公元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后,刘春烺感到国事日非,无意作官,迁居广宁,栖隐在城西龙岗村,建别墅为木叶山庄。

可以说,刘春烺的一生都是在读书学习中度过的。他不但学习儒家学说,还注重学习科学知识,诸如《天工开物》、《农政全科》、《本草纲目》,他更主张“重经世致用”的原则。

光绪20—22年间,新民柳河、辽河先后泛滥,乡野变成一片泽国。他尽管隐居乡野,但仍心系救国救民的大事,拯救百姓于水火不懈余力。他亲临现场勘察后,提出以挑河治水的倡议,得到了奉天督抚和朝廷的批准。他仿元郭太史之法,以勾股测地绘图,河心取土,抛岸成堤,使台安、辽中、海城、盘山、镇安(黑山)等县潢潦之区变为沃壤,解除了辽河水患,变害为利,百姓逐步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又应聘赴沈阳绘制沿河图,昼夜劳瘁,疾发而逝,临终他又提出将其安葬与自己深深热爱的医巫闾山龙岗山,守候祖先发祥之地。

今天,辽河一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我们盘锦大米名扬海外,“一目惚”大米在日本买到“天价”,更是与刘春烺当年付出的心血不可分割的。

听姐姐介绍在木叶山庄对面的半山腰上,有一个天然石洞,刘春烺将石洞改建为读书堂,藏书百卷,并取名为“看云听涛”。我们更加急迫的寻觅仙人的遗迹,翻山越岭我们如愿以偿。

在“看云听涛”学堂里,在这深山幽谷中,望着天上的云霞、仿佛听到林间的松涛在诉说昔日的蛟龙是如何被刘春烺驯服并为民造福的业绩、讲述他用其人格和全家性命作保招安绿林豪客冯麟阁、张作霖、散尽家财消除匪患的、诉说在读书堂里如何宣讲“重经世致用”的;仿佛在叙述刘春烺学以致用,大胆的提出用同样原料酿造却可以多出二成酒的酿酒方法,气走师傅,最后大获成功的;又在为人们讲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教育家的一个又一个故事。从被风化的石壁上、从石床上我们依稀捕捉昔日的影子,我仿佛看到孩子们读书的画面。对这个契丹后裔、这位辽东才子、这位书法家更多一份敬仰。

不知是谁,提议我们应该走访他的后人,进行一次“考古”。他的提议很快的得到了大家的响应。

一路打听,我们来到一座普通的农家院落。一位中年男子正在院内劳作,得知我们的来意,热情的接待了我们。

在这里,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刘春烺的书法、还看到了他作文官朝服的补子的照片等遗物,通过“探秘”仿佛我们对刘春烺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他的后人,过着清苦的生活,要是刘春烺在天之灵,将会是何等的心痛和不舍。大家都想办法,帮助他的家人。尽可能的带走,他家的农产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释怀,这也是我们表达对先人敬仰的方式。时令小菜、鸡蛋、小鸡很快就被大家“抢劫一空”。

不知什么时候,天下起雨来。我想这或许是木叶山庄、看云听涛的主人刘春烺,被我们唤醒、他驱使着昔日被他降服的蛟龙为久旱的大地送来甘霖。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