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岭游记散文
浩荡太行山,巍巍王莽岭。王莽岭既有铁骨铮铮的硬汉性格,又有侠骨柔情的温情特质。
绵绵八百里太行,以巨龙腾飞之势,由黄土高原的东南端自东北向西南逶迤而下,在太行山末端,山与山的间隙中,山与中原的对接处,形成了一个大气磅礴,美妙绝伦的胜地——王莽岭。这里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水岭”,属断层地质带,形成了罕见的地质景观,既有北方山水的雄阔壮浑,又有南方风水的文静秀美,用“千峰万壑争攒聚,云山幻影瞬息变”来形容再恰当不过。
一
虽说王莽岭的雄浑铁骨是因其独特的地理构造而成,但我总觉得,那也是刘秀、王莽两位历史人物赋予它的性格内涵。站在游客中心,也就是当年王莽追击刘秀时安营扎寨的地方,历史的风云变幻画面不请自来,关于王莽追刘秀的传说,也不绝地萦绕于耳际。传说汉高祖刘邦过芒砀山时,挥剑斩杀了一条拦路的大蟒,这蟒蛇就是王莽的前身。当晚刘邦宿营山上,梦见巨蟒呼叫着来缠:还我命来!金口玉言的汉高祖信口说道:在深山哪有命还你,到了平地把命还。汉室江山传到平帝刘衎时,王莽篡位,完成了“高祖斩蛇,平帝还命”的典故。平帝死后,皇后怀有身孕,为绝后患,又有了王莽赶刘秀的传说。
沿着当年王莽追击刘秀的方向前行,我们来到了有名的“刘秀跳”。崎岖窄狭的石道左边立着两方石碑,灰白的岩体表面已层层剥蚀,露出青黑的底色,粗拙斑驳的模样,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两块石碑上都刻着绿字,在阳光下闪着蓝盈盈的光。那块方的石碑上详细记叙了“刘秀跳”的经过:
“刘秀跳”指面前两峰之中,凌空跨过之深峡。传说王莽追杀刘秀于此,刘秀孤身只影,穷途末路,情急之下,纵身跃过此峡,而王莽人多势众,却无人能跳过。刘秀这一跳,摆脱困境,绝处逢生,成就了汉朝的汉光武帝。后人叹曰: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只要勇敢跨过,便可获得成功。
读罢碑文,转过身来,果见两座山峰如刀劈斧砍,相对兀立,真的只有一大步之遥。探头俯瞰,脚下绝壁悬垂,万丈幽谷深不见底,崖壁杂草丛生,野味浓重,凉森森的阴气自谷底攀岩而上,扑鼻而来。连望一眼都心惊胆战,不知刘秀何来勇气?
面前的场景,让我的思绪不由地飘逸起来,穿越至两千年的古战场:刘秀身披铁甲,气喘如牛地站在绝壁前,身上的战袍已破烂不堪,血迹斑斑,他还来不及喘一口气,后面的喊杀声已潮水般涌来。铁蹄铿锵,马声嘶鸣,左右及后面的退路已全被斩断,留给自己的只有一条道路:从眼前的千仞峭壁跳过去!不管是进还是退,都是死!狭路相逢勇者胜。他选择纵身一跃。当追兵都以为他必死无疑时,他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在被追杀之路的尽头,太阳冉冉升起,也是在这太行山附近,公元前23年,刘秀在昆阳城被王莽的四十二万大军团团围住。此前,面对绝境,他都没有退缩,这次又有何惧?他拼尽全力坚守城门,而且还亲自突围出城,从城外搬来八千救兵。之后,刘秀自己做先锋,带着三千人,冲到王莽的帐中,一人身先士卒杀敌无数,四十二万大军被击退,这就是历史上以小博大胜出的著名战役——昆阳之战。此后,刘秀也延续了这股子锐气,在王莽被杀之后,与绿林军和赤眉军大战,扫平天下,光复了汉室。
刘秀勇武果敢地一跳,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了出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华的历史。站在历史故地,宁静中似乎仍有远古的战鼓声传来,使得我感慨万千。悬崖还是那个悬崖,不同的是曾经的跳崖之人早已魂归故里,无论朝代如何更迭,无论人类社会如何演绎,王莽岭始终如一地耸立在同一空间,供养无数的生命四季轮回,供奉不同年轮的花,用相同的色彩演绎不同的春天。
关于“刘秀跳”的真伪,过去了近两千年,我们无从考究。但在我看来,也许是受了刘秀跳传说的浸淫,王莽岭的山脉才能如此旷达而豪迈,巍峨而坚毅嶙峋。站在观日台举目远眺,左边的一脉山系,自西向东逶迤而下,千仞峭壁裸露着浑黄的肌肤,渲泻着原始的气息,青翠的山峰起起伏伏,宛如飞龙在空中盘旋。前方是万丈谷壑,谷壑之底,一线羊肠小道明晰可辨。阳光下,那小道若隐若现于葱郁的草丛中,似一条明亮的飘带,婉转消失在平原中。这小道,我知道不是一条普通的小路,而是从山西通向河南的世代古道,是山上山下的陕西与河南村民交流的通道,是战争年代攻守的军事要塞,古道上残存有历史深厚的足迹。山脉后面,山势峥嵘,险峰幻迭,浩荡的群峰隐没于烟岚迷蒙处,真可谓是“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厉”。
不经意地一回头,猛然发现一棵苍松孤绝地擎立在山峰之上,枝叶苍翠,身形潇洒俊逸,临绝壁而不惧,经风霜雪欺而不折,那份洒脱和豁达,自是多了几份赞叹与吸引的目光。在我心里,它不是凡间的俗物,是因着天地灵气的眷顾而拥有了道风仙骨的神灵之树。
二
王莽岭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因其硬朗,更因为它最具魅力的景观——日出、云海,它的文静秀美气质,于日出时被抒写的淋漓尽致。
一大早上得山来,大雾弥漫,吞天沃地,几步开外,一切遁形,就连刚刚还在身边的同伴,转瞬之间,也消匿在浓雾里。雾凝滞,质量大而流动感少,令人神思恍惚。正呆怔之际,一道猩红的利剑斜刺里劈过来,干练而决绝。还没等你明白怎么回事,太阳已挣脱重重云雾,跃现在天际。霎时间,一道道潮湿的炽目的阳光,宛如一根根无形的金针斜射过来。顿时,霞光万丈,一片辉煌。雾在一眨眼的功夫就逃匿到了对面的山间。再看游人,每个人都好像在适才的浓雾里洗了把脸,脸庞明晃晃的一片金色,明艳、干净而潮湿,就连说话的声音也是湿漉漉的,带有一种旷野的草木幽淡之香。
转身望向东方,这时,才猛然发现,一不小心,来到了仙界,自己站在琼台玉阁之上,雾在脚下、在对面的山间激荡。云雾翻滚,波涛汹涌,好似茫茫的大海,而那些露出的山头,则像海中的大大小小的岛屿,“岛屿”形状千奇百怪,或狮头,或驼峰,或龟背,或城垛……有一片山峰林立,摩肩接踵,都昂首挺胸,目向东方,以傲然不屈的气势,站成御林军的阵仗,浩浩荡荡,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雾奇浓,活泼多变,不断地演绎着风云变幻,一片片,一团团,一簇簇,时而盘结成蛇一样的一团,时而又兴奋地舒肢展臂,它们扭曲着,翻卷着,拥抱,呼号,纠缠,腾挪,肩并着肩,手挽着手,一浪接一浪,前赴后继,虚张声势地向山头发起总攻,无奈态度决绝,但力道单薄,被山头轻轻一拨,就被撕扯成了一丝丝,一缕缕,一条条,在山间飘荡,摇曳,烟煴……我静静地坐在藤椅上,目不转睛地看着缭绕的云雾,在苍翠的山间描画着一幅幅流动的山水写意画,所谓的禅意透过这流动的画面,渐渐在周遭弥散开来,将我紧紧地包围……
过仙驼峰,转一个弯,一段石阶通向峭壁之上的小平台,名曰琴台,据说是俞伯牙当年弹奏《高山流水》的地方。
人生天地间,恩德相结,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谓之知心;同气相求,乃谓之知音。楚国琴师俞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于是寻名山大川,遍访高人。他千里迢迢来到太行,在这群山之巅,龟驼峰间,伯牙鼓琴,静心聆听的樵夫钟子期,不禁发出“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的感慨,至此,成就了旷世名曲《高山流水》。
如今,琴台犹在,而古人不见。芸芸众生驻足琴台,都凭栏而望,表情沉静,神态安然,是在追忆?还是在凭吊?
晴涧之曲,碧松之音,令人遐思。阳光正烈之时,导游招呼下山。一路走来,似乎有琴瑟合鸣的悠长曲调在山间氤氲。看看身边的朋友,一丝笑意浮现在我的脸上……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