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助学筑梦铸人征文2000字

文章 2019-07-18 16:15:46 1个回答   ()人看过

导语:助学方面,个体就是两者的受助者,筑梦方面,国家与社会又是合作关系,为个体提供条件,铸人上三者受惠。下面语文迷小编整理一些大一助学筑梦铸人征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一助学筑梦铸人征文1:知恩图报】

助学,筑梦,铸人似乎就能表现为一个寻梦,追梦,成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着国家,社会的参与,让个人梦想的实现成为可能。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个体在一定情况下确实是渺想小的。困苦的人有个梦想或许是悲哀的。有个跳蚤效应指出一个人的人生高度由他的目标决定。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人估计望着温饱线,硬撑在温饱线上的大概眺望着小康线。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都没有,怎么会更好的发展?更清醒的看待自身。单从教育领域看,我认为助学在当今有贫富差距的社会里是很有必要的,正如我们高中课本上写的: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即使在不规则的起跑线上。但在起跑时,助学工程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据调查从2009年开始,重点大学中寒门子弟的比例出现下降趋势,即使国家有意向的提高农村学生的入学比例,但由于资源上的差异,差距也不可避免。这从一个侧面强调了助学工程存在的合理性,也反映了国家在筑梦环节的重要性。在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国家的奖励或支助,对他(她)来说算是一股正能量,督促着向前进,将来回报国家。人才在国家的帮助下,不仅可以圆自己的梦,而且也为社会提供了优质劳动力。对于受助者而言,只是超前消费,花了明天的钱,圆了今天的梦。但我认为这种做法是明智的,有积极性的,最基本的观点是它对个人成才有激励性。

个人奋斗与国家有关联,今天以祖国为荣,明天祖国以我为荣。国家总是要前进的,而人才是一支动力。国家用政策化措施来培养、塑造人才,使知识分子与国运挂钩。从教育体制恢复开始,两者(知与国)便相互促进,而不是以前的雇佣关系。在教育领域,助学工程是国家对知识界的一大投入,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类似于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收效也要在长期的观察中期待。至今看来,在国家的建设中,少不了知识分子的参与,而其中的建设骨干也有受过国家帮助的。从经济角度上讲,助学工程以相对小的成本换取了不可估量的利益。国家的发展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有动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争取自己的生活,积小成大,汇少成多。个人动力的集中会成就自己,它的汇聚也可成就一个伟大的国家。

个人奋斗离不开社会集体。社会和谐是个人追梦的条件。我们庆幸生在和平年代,有条件让我们思考我们想要的生活;我们很幸运在和谐社会,政府有资金投入到教育中育才;我们很高兴在物质社会中有爱心人士的关爱照顾。倘若我们生在烽火年代,还会有机会追梦吗,估计是想法子保命吧。社会中有资金投向慈善事业,教育事业。例如希望工程,壹基金等。这些组织帮助了不少需要帮助的人。不仅物质条件有提供,而且在奋斗基础以及奋斗机会上,社会也相应提供了帮助。

社会像总指挥,国家是实施者,个体是受众对象。三者又有着联系。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与社会。助学方面,个体就是两者的受助者,筑梦方面,国家与社会又是合作关系,为个体提供条件,铸人上三者受惠。

个体不仅仅代表着个人。

【大一助学筑梦铸人征文2:明天,你好】

“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多少年来,这句话一直支撑着我不断前行,从偏远小山村里最初的梦想到青春纪念册里的辛勤奋斗。一个人慢慢走,走一路,想一路,那些逝去的旧时光,我都记得。

小时候,梦想着考大学,跳出农门——那时候最简单真实的梦想。在父辈的鼓励下,一步一个脚印,坚定自己的梦想,并为着这个纯真的梦想努力奋斗,在一份朦胧中慢慢长大。中学时,褪去一份稚嫰,开始慎重思考自己的未来,一次次扪心叩问应该怎么继续向前。前行的路是艰难的,初一的时候,由于小学教育相对落后,英语成了致命“硬伤”,第一学期期末的时候英语亮了红灯,拿到成绩之后,我向父亲如实交待了成绩,父亲停下了手中的活,只是一直望着我,眼神中带着些许迷离,母亲也只是静静地待在一旁,像是想要说什么,却又欲言又止了。父亲没有批评我,只是轻轻地告诉我说:“川娃儿,你的未来需要你自己去走,我什么也帮不了你……”我明白父辈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我不能对我的亲人承诺什么,只有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爱我的人,只有更加努力才对得起自己的内心。

尔后的高中,一步一步走来,更加坚定了自己要追求什么,于是像疯子一样地学习,可是不管怎么努力,第一次的高考还是以“失败”告终,梦想在现实面前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心有不甘的我毅然选择了复读,这么多年都拼过来了,还有什么苦不能吃呢?一年的时光,转眼即逝,走过了魔鬼般的“高四”,最终以一份相对满意的成绩结束了高中生涯,拿着中国政法大学朱红的录取通知书时满心欢喜。是的,我离梦想又近了一步,当阳光顺着窗台照进梦想的时候,心底总是那么的温暖。接着是对大学满满的憧憬,却也在高额的费用面前低下了头,在北京的日子不比那个小农村。父亲说会倾尽全力支持我完成学业,说这话的时候,我的心里却微微作疼,回想这些走过的路,父母埋头苦干支撑的这个家,本来就不宽裕,母亲腿有疾病,不能做重活,加上年迈的外公,还有需要各种费用的我,父亲的担子从来就不轻。我在思考,我追求的是否真有意义,这些年,我从来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想一些事情,还把父母的辛勤付出当做理所当然,不禁替自己的不懂事感到愧疚……

大学是我梦想起飞的地方,来北京上学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父亲陪着我来的,说是方便路上有个照应。因为没有考虑到住宿问题,晚上父亲没有落脚的地方,外面的宾馆价格很高,为了省钱,父亲连续两个晚上都从昌平校区坐公交车到北京西站的站台里过夜,2011年9月,自此深深地印入脑海。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自己当时做错了些什么,也感觉欠了父亲好多,那是一辈子也无法偿还的。在北京求学的路毕竟不同于中学,环境变化很大,同学们来自天南地北,我甚至可以明显感觉到同学们多数是来自富裕人家,接受着高水平的教育,不时有些自卑,但庆幸的是在这里遇到了我敬爱的辅导员,他在得知了我的家庭状况之后,主动帮我申请国家助学金,积极帮我联系勤工助学岗位,让我不必太担心平时的生活费用。温暖即始于此,这也让我这个“北漂”的学子找到了一份家的感觉。此外,辅导员还在班级事务和学生组织工作中对我予以悉心指导,通过各种活动的历练与反思,锻炼了我的工作能力,也提升了我的自信心。这也让我鼓足了勇气,相信自己并不比其他同学差,我也可以尽力去为同学服务。经过两年的历练,我现在在学院学生组织担任主要学生干部,在班级担任党支部书记,这也让我明白,服务同学始于一份责任和担当。辅导员老师告诫我们最多的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只有坚持住最初的梦想,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更多热门文章: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