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诗歌经典散文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上小学一年级时,语文课本里有一首诗——《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当时只知道读和背,并不懂得怎样欣赏,但是这首诗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上五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我们几个成绩特别好的同学尝试着写小诗,我写了这样四句:“热血土地开鲜花,哥儿唱遍在我校。团结紧张立功劳。文明气质风格好。”同学们啧啧称赞,语文老师也说我写得好。从那以后,我慢慢地学习写诗,开始爱上了诗歌。我先是看图写诗,比如,我根据课文《鸬鹚》的插图写了一首诗:碧水停船只,悠然吸烟人,蓝烟洗翠柳,余波荡春声。虽然写得不是很好,但是也能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
上初中的时候,我开始迷恋上了席慕蓉的诗歌,她的诗歌清新缠绵,意境优美,语言浅白流畅,有很强的感染力。席慕蓉的抒情诗大多重复一个模式,即从现在的忧伤中追思往昔,都以一个无怨无悔的追思为前提,她的诗歌常常采用一种“假设”的手段来营造对往昔追思的意境。例如她的《一棵开花的树》,以开始就设置了一个假设,为了在我最美丽的时刻遇见你。我向佛求了五百年,“佛”的介入实际上增加了我对这份爱的虔诚,这一夸张的表达也令人心生感动。她的诗歌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的台海两岸青春校园中引起过较大的社会反响。她的诗歌总是透着一股淡淡的忧伤,那么温婉哀怨,令人魂肠愁结,不能释怀。或许青春,或许爱情,本身就是甜蜜中掺杂着淡淡的苦味。
上高中的时候,我又迷恋上了徐志摩的诗。徐志摩热烈追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将潇洒空灵的个性和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地统一于诗歌中,形成了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他总在不拘一格的试验与创造中,追求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以其美的艺术珍品提高读者的审美力。我最喜欢的是他的《再别康桥》,诗歌以缠绵凄婉的笔调,抒写了诗人对康桥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微妙地展露了因“康桥理想”的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再别康桥》像一幅赏心悦目的水彩画,诗人用语言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的风光。《再别康桥》像一支美妙动人的乐曲诗人一脉深情,唱出了心灵里的歌声。诗中的每一个诗句都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徐志摩挚爱康桥的一切,他的激荡不已的情思正显示出他对自然“性灵”的努力追求。在大自然温馨的怀抱中,他仿佛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童,看到康河的粼粼碧波和油油招摇的水草,他甚至想索性跳下水去,化作一条水草,永远和康河相亲。
上大学的时候,我又迷恋上了舒婷的诗,她作品的主题是对人的尊严与自由的歌颂,对爱情与理想的赞美。她以强烈的女性意识抒发带有女性特征的情感世界,对女性的自我价值与尊严加以肯定和确认,在青年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我最欣赏的是她的《致橡树》,在这首诗歌中,她托起了两棵树的形象,一棵是“橡树”,一棵是“木棉”。她是以女性为主体来表达爱情信念的,但女性并不是一个铁姑娘的形象,她们自有秀美端庄的形态,丰富细腻的情感,善感善悟的心性,她们柔静纤浓,深沉含蓄,热烈勇敢。《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以比肩而立、各自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歌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舒婷的诗大多清新、明丽而少晦涩、“朦胧”,但又不乏新鲜、生动、优美的意象,《致橡树》也鲜明地体现出这种艺术风格。
读大三的时候,我很荣幸地当上诗社社长,我更加热衷于阅读诗歌,热衷于写诗,我写的诗都发在文学院在线上。我喜欢坐在图书馆的自习室里写诗,每次写时,总有个女孩站在我旁边看我写,我觉得很不好意思,怕写得不好遭她笑话。有时我写好后,用毛笔把诗誊写在红纸上,贴在宣传板上,宣传板放在学院门口,引来同学们啧啧称赞。这一段时间,我也向某些刊物投稿,虽然没有多少好消息,但是我毫不气馁,继续坚持写诗。
大学毕业后,我主要从事教学工作,闲暇的时候我会阅读诗歌,创作诗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湖北诗人文爱艺的诗集《寂寞花》,里面的诗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一边看一边把部分篇目抄在笔记本上,慢慢地、细细地品读。不知不觉我已过了而立之年,虽然我在诗歌创作方面没有多大的成就,但我始终坚持阅读诗歌,创作诗歌,诗歌是我的最爱!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