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寓言故事3则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一本青少年书籍,具有指导意义。以下是与大家分享的经典寓言故事,供大家学习参考!
对牛弹琴的故事
【拼音】duì niú tán qín
【成语故事】古代音乐家公明仪每次弹琴时,他的琴声引来很多鸟儿与蝴蝶。当看到水牛在吃草,就对水牛弹奏几曲,结果水牛无动于衷地走开,公明仪大叹:“对牛弹琴,一窍不通。”
【典故】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汉·牟融《理惑论》
【释义】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讥讽别人
【相近词】对牛鼓簧、白费口舌
【反义词】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其它使用】
◎ 我也知道这是对牛弹琴,他这样敷衍我欺骗我也不止一次了。
◎ 我想,这不是对牛弹琴吗?再说,"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岂不是吹牛吗?我算老几?"我又轻轻地在她的头上拍了一下,把她抱起来,在她颊上亲了一个吻,然后把她推向门外。
囫囵吞枣的故事
【注音】hú lún tūn zǎo
【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典故】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相近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相反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英语】bolt
【成语例句】
◎ 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 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 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 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 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庖丁解牛的故事
【拼音】páo dīng jiě niú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讲一个故事: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十分娴熟,刀子在牛骨缝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障碍,而且很有节奏。梁惠王看呆了,一个劲夸他技术高超。厨师说他解牛已经19年了,对牛的结构完全了解。
【典故】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庄子·养生主》
【释义】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用法】作宾语、定语;常与“游刃有余”连用
【近义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如臂使指
【成语例句】
◎ 譬如庄子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他的许多寓言,古代文论经常运用到的,如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作为中间的一部分,它们本身不属唯心主义。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