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游记散文
正是骄阳似火,炎炎夏日,我跟随户外团队去著名的天柱山风景区游玩。我没有去KTV一展歌喉的天资,也没有在麻将桌上驰骋的豪气(不会)。我不屑于此,平生就喜欢游山玩水。正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里写的那样“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白了,骨子里多少透着那么一点文人的清雅。
汽车下了高速公路,在潜山的蜿蜒道路上行驶。突然,远处一座白色的大山拔地而起。我们仿佛看到了大雪山,欢呼雀跃。领队告诉我们,天柱山快到了。山峰峻峭,银光闪耀,高耸入云,仿佛近在咫尺,却又梦幻缥缈。
旅游大巴行到山脚下,却不让我们下车。汽车继续在狭窄蜿蜒的山路上行驶,沿途林荫覆盖,郁郁葱葱,一点也看不到裸露的岩石。这让我感到疑惑,甚至怀疑我们是不是走错了路。等到汽车开到山腰上的停车场,我们发现这里才是景区的售票处。我们在领队的带领下,合影留念,拿票依次进入景区。本以为我们现在就可以大展身手,勇攀高峰了。没想到领队却告诉我们,登山还早着呢!我们还需要乘坐景区内的中巴车上山。中巴车在狭窄陡峭的山道上蜿蜒行驶,如同蛇游。我们真心佩服司机的开车技术,在这样崎岖的山道上行驶,竟然如履平地,丝毫没有颠簸之感。
进入景区牌坊大门,验票登山。眼前是蜿蜒而上的整齐石阶,两旁树木葱茏,鸟鸣啁啾。拾阶而上,看不到路的尽头。抬头仰望,浓荫馥郁,烈日的强光透过树缝,斑斑驳驳地洒满一地金黄。我们拄着登山杖,走走停停,一路欣赏山中风景。虽是七月酷暑,但一路游人络绎不绝。天柱山曾吸引着李白、白居易和李柬之等文人,将此地作为自己的隐居之所。虽最终未能实现,但由此可见,天柱山具有无穷的独特魅力。
正应了那句“看山累死马”的老话。明明看到山峰就在眼前,却远隔千里,遥不可及。一路攀登,小腿已经酸痛。我们坐在路边的凉亭石凳上休息,清风习习,花香四溢。回首来时的路,已隐约在山林之中。询问此时下山的游人,离山顶还有多远。游人的回答让我们惊讶不已,我们才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已经无路可退,只好奋力攀登。
越过“龙吟虎啸崖”,我们就看到一座山峰独立入云,峰顶巨石如盖。这就是飞来峰。整座山峰为一整块巨石构成,峰顶有一块巨石长约三丈有余,高丈余,浑圆如盖压在顶峰,似从天外飞来,故称“飞来石”。山峰因石而名,峰顶上的飞来石,像一顶华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峰顶上。传说天柱山曾是一片茫茫无际的西海,西海里有许多蛇妖鳖精兴风作浪,扰得民不聊生。后来太上老君路见不平,运用法力从东海龙王处借来一块镇妖石压在飞来峰上,用来镇妖。我以为这就是天柱山的最高峰了。现在我离它已近在咫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循山路而上,其实已没有整齐的石阶了。我们常常是行走在山崖边人工修成的栈道上,或者是浑圆巨石间的缝隙里。在一棵松树下休息,经领队指点,我们看到远处的山崖上有一个颇似人脸的巨石。那就是皖公,安徽人的老祖宗。这也是天柱山又叫皖公山的原因。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
转过山石,向上攀登,擎天一柱猛然矗立眼前。原来我错了,这才是天柱山的最高峰。站在观景台上,看这座通体闪亮的玉峰,顶天立地,傲视群雄。山中气候变幻莫测。刚刚还是晴空烈日,万里无云,不一会儿,风起云涌,云遮雾绕。天柱峰如羞涩的少女,轻纱遮面,若隐若现,别有风情。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诗赞誉“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可见它的雄奇俊秀,美不胜收。这也难怪大诗人李白路过宿松长江江面时,望见天柱峰的雄奇壮丽,不禁放声高歌:“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大宋宰相李迪之子,李柬之也与天柱山有着很深的渊源。山上至今还有北宋李柬之题书的“大宋李柬之宿”石刻。我站立洞前,凭眺群峰,干嶂万壑,吞云吐雾,仿佛时光穿越千年,进入了人间仙境。
日落西山,我们顺溪而下。山涧流水潺潺,清凉悦耳。我们临溪掬水,洗净疲惫。清泉石上流,潭影照人心。“上善若水”四个遒劲飘逸的大字刻于石上。我们稍作休息之后,继续下山,远远便望见一湖碧水。这便是炼丹湖了。
炼丹湖的湖水由山泉汇聚而成,清澈见底,冬暖夏凉。湖内波光山影,幽明幻变,气象万千。相传,汉代方士左慈在此炼丹而得名。湖畔有左慈石像、炼丹台和炼丹洞。左慈不仅是一位炼丹家,还是有名的魔术师,古老的戏法钓鱼就是由他创造并留传后世的。左慈字元放,汉末方士,古时庐江人。传说他在莲花洞精思炼丹之法,忽得天书《九丹金液》。他按照书中写的炼丹方法,配好药材,建起了老君灶,在石厅丹房之内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真火,果得金丹数枚,服下之后,忽然成仙。他能够点石成金,被当地百姓誉为活神仙。
日暮苍山远,我们匆匆结束了一天的旅程。虽然感到疲惫不堪,但是心情愉快,收获颇丰。回来之后,我的双腿依然酸痛,上下楼梯都要扶墙行走,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天柱山的喜欢。余秋雨先生认为天柱山是寂寞的,但在我看来天柱山已经揭开了她的神秘面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她,理解她。天柱山不再寂寞,她巍然屹立于群山之中,笑迎八方游客。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