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村坊游记的散文
几年以前,在网上查询古民居的时候,无意中看到新宁县有一个古民居“西村坊”,一直想去看看,可是每每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行,一直拖了几年,想到西村坊去,倒成了一个念想。今年的清明节,好友奇峰,盛情邀请几位文友一起去观赏,终于完成一个心愿。
西村坊距离县城有六七十公里,我们出发得比较迟,到了的时候,已经是11点半了,其实,也是中途出了一点状况,原来打算是安排两台车去的,十个人刚好两台车,可是,临时有友非常热情,又加了两位好友,这下问题就来了,没办法安排坐车,只好临时通知奇峰,到回龙寺来接一趟,因此耽误了时间。
看着时间比较晚,又到了饭点,奇峰就建议是否吃完中餐,再去景点观赏,想到观景游园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解决的事情,大家同意了这个建议。
饭后,我们去西村坊要经过一个古迹:“三渡水贞洁牌坊”。我从小就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在小学的《乡土地理》中就有记载,算是新宁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古迹,我经过这个地方无数次,从来没有去看过它,偶尔也会透过车窗的玻璃去瞧上一眼,只见到一块已经经历岁月布满石青的石牌楼,像是古代建筑中的朝门,没有太多的美景,没有美感,不像看两边雄伟的山势来得有劲。
走到牌坊近前才知道,以前没有来看,还真是一个错误。不从这个牌坊的本身意义来讲,仅从他的工艺性来讲,都是一件完美的作品,两旁石雕的文官形像、官帽官袍,见证这个牌坊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品级,两边的石柱上的兽身还保持着,只是两个兽头,在那一场浩劫中被毁坏掉了,实是一件憾事。牌坊正反面的牌头,都是相同的图案与文字,两边柱子的对联却是不同,具体文字我还真记不清了,不是一个正经的雅士。但前面的对联,分别以‘节’和‘孝’开头倒是记住了。在牌坊一侧立了一块记事碑文,记载了李何氏悲苦坚强的命运,由碑文而知,这李何氏在教子方面的成就,应该是不亚于孟母的。
同行的好友讲述,之所以先来这里,也与等会去参观的西村坊有关,西村坊也就是李氏后人,亦即李何氏的后代发祥之居所。在与古今相比概叹了一会,一行人随即驾车朝西村坊驶去。路上同行的好友讲,在解放以前,一渡水是作为新宁人走出去的必经之陆路,是一个重要的路口,据说,一些地方还保持着完好的盐道、茶道,可以想像,当时李氏的后代这里定居繁衍,是见证过历史的繁华变迁的。
因为不清楚,从三渡水牌坊去西村坊的路,只有跟着同伴的车后面走,从三渡水到西村坊,看来还是有一段距离,到了一渡水集市后,前面好友打了转向灯,同行的好友告诉我,现在即将到西村坊了,心里就有了一种期待,这西村坊到底是什么样的,保存得是否完好?现在还有没有人在里面居住?虽然心里有疑惑,但是没有说出来,也不想问,保留一点,让自己去寻找答案,会多一种乐趣。
车行至村的小路,明显的狭窄了起来,行车不是很方便,迎面会车,几个地方都要小心翼翼,在稍宽一点的地方停下来,让一下才敢走,车开始是在山脚下行驶的,转一个弯之后,前面突然开阔起来,虽然路仍然是小路,但是视野却宽了起来,四面是山,中间是一大片的稻田,山下的房屋,已经全部是砖混结构的楼房,偶尔也有几间建国后建的砖瓦房,在这里还真看不出有一丝古村落的印迹。
因为会车的时候,我已经同前面的车跟丢了,估计前面的好友也知道,这是一条直路,不需要领队了,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马上问题就来了,我看到了一个岔路口,人字形,这下不敢走了。同伴说问问吧,等下走错了就难回头了。再停了下,也是碰巧得很,对面走来一个老乡。“您好,请问西村坊从哪里走?”
“这就是西村坊啊。”村民有点奇怪,不过也能理解我们这些外地人,不熟悉情况。
“哦,我们是去看古民居的,前面有没有走过一台红色的车。”同伴做事还是实在一些,要确认一下。老乡这一下终于弄清楚了,我们要走的是哪一条路,直接指了一下前面,我驾车行了几十米,就看到了在前面车上的同伴,已经下车在外面等,我们走到跟前,他告诉我,把车停到前面去,我们在这里过去看古坊,同他说话的一会,我看了车窗外的对面,一座青砖蓝瓦、厚实墙头托着流檐的老屋显现出来,就这么一瞥,就感受到了一种古香。终于看到了在心里念了几年的西村坊,心神不由一荡,赶紧把车停好才是正事。
这一次来西村坊,是由奇峰好友邀请的,他也是本次的活动向导,我下车后,看到一条现代水泥桥,直通对面的西村坊古居,而奇峰却带着大家从另一条路走,我虽有疑惑,还是跟随着大部队一起走。
等我走过来的时候,大家已经走在了一条巷子里,两边是现代房屋,可是,中间的大块的石头铺就的路,明显的带着岁月的痕迹,走在前面的奇峰介绍,我们马上就要到回溪桥了,这是一座古桥,是迄今为止,县内年代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桥,据传,以前的人喜欢穿拖鞋,为防止鞋滑,在鞋底加钉,走过桥的时候踩上桥板“踢踢踏踏”的声音非常悦耳,当地人还给这个声音取了一个“铜锣钉响”的雅称,至于是不是这样倒是不重要,重要的是桥本身带着的传说,加重了一点古厚与神秘的色彩。
我没有听奇峰继续说,独自走到桥前,纯木结构,牌匾式的门头,红色加漆过的“回溪桥”三个字,仍然盖不住整个结构的古老气息,走上桥中,桥顶的穿梁雕着神兽凤鸟,在桥正中的梁上“明朝锯匠”清晰可辨,足见这个桥应该是明朝某年兴建的。走下桥的时候,我留意了一下,桥是人字分路的,一侧是通向一块山地(目前看到的山地),另一侧是通向西村坊,联想起刚才在桥内看到的,两边各摆着一排的简易木凳子,想来当年这里,应该是一个商贾行人走得最多的一个地方,桥的份量也足见当时繁华景象。桥的一侧立着一块石碑,严重风化,只有正面背风的地方,依稀还能看见一些文字,大意是对桥的来历和西村坊的来由作了一个说明,小溪之西曰“西村坊”也。至此,西村坊古院倒是有一个粗略的印象。
转弯走上台阶之后,入眼的是刚才在车上看到的流檐青砖的墙,没有注意到院前的小水渠,直到走在前面,奇峰就介绍说,大家看这个小渠,原来是没有的,是这个院落的消防配套设施,在当时的年代,能有这样的消防意识,是相当不简单的一件事情,至于水是从哪里引来的,我们都没有过问,心急的怎样走进古院里面。在奇峰的引导下,我们走来到了所谓的正院,这一下,算是真正地走村了西村坊古居了。
奇峰提示我们,看朝门的顶头,用砖瓦磊砌的一个“贡”字,在风雨飘摇这么多年以后,依然是立在高处,同门前的二级石阶(据奇峰介绍说,这个石阶的砌成也是有讲究的,在封建皇权为上的时候,老百姓的房子,是不能有石阶的,有石阶的房子,证明家里面是出个官的,官品不同,石阶的级数与高低也不一样),印证着一种权威。走进朝门里面,是个没有大门的堂屋,有上下之分,中间有一个天井,看到里面拉着的电线与晾着的衣物,显示这房子里面现在还是住着人的。主屋房顶看不到裸露的瓦片,被一屋弧形的天花隔了起来,烟熏的板子白里透黄,还带着大量的黑烟熏烤的印迹。整个堂屋两边的墙,是完全地被烟熏坏了,墙体乌黑,幸存的一个抱树对,孤零零地挂在正柱上,烟熏的表面看不出任何一个字地印迹,上前想摸摸它,手指碰到一层厚厚的烟灰,已经凝结成为黑漆,想是要修复,也得费一个很大的功夫,只能作罢。
从二进的正屋出来,我们来到后面一座房子,看到的也是一间同样的堂屋,奇峰就解释,这个堂屋本来是同前面的房子应该是一体的,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当什么样的官,就修什么样的房子,为了避嫌,这间连在一起的房子,只能用墙隔开,但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侧门通向后面。
从正屋出来后,我们看到了一通格局同主屋稍有区别的房子,朝向统一,只是在堂屋中间,我们看到了一个块闪着金光的大块牌匾,挂在堂屋神龛的正上面,有点耀眼,我没有近前去看这些文字,估计要么是做寿,或某一个功勋受赠的匾额,大概后者的可能性会大一些,闪金光的牌匾,作为作寿价值太高。
在正屋出来的时候,奇峰说我们去看看会馆,通往会馆的路,是由中横边竖青石铺就的石板路,见大家有些奇怪,奇峰介绍说,这是一条“轿路”,轿子行在中间,轿夫在两边行走,同时,这中间横着的石块,也只能是主人来走的,佣人只能走两边竖着的石头,碰到主人还要低头示意,如果是有人无意中走了中间的横石,是会受到处罚的。会馆其实已经不在,保留下来的是一个场地,被后面的人将会馆改造成了一个现代气息的房子,这是整个院里唯一不协调的一栋房子。走到这边的时候,奇峰介绍说。在会馆的最里边,奇峰指引我们看墙顶上的一段文字,这是记载着这座房子真正的时间,起于嘉庆年十三年的房子,唯一一个可以不用查证,就能证明房子年代的可靠证据。
我们一群十来个人,在大院里走着的时候,分散了一些,有些人还在研究古雕的窗花或垫木柱的雕花石基。在一个外院,我们看到一片已经完全荒废的房子,这是整个建筑中,唯一的一栋没有人居住的房子,瓦随时都有跌落的可能,在里面待了两分钟,不敢站在房下面。匆匆从里面走出来,看到的是一间朝向完全不一的房子,正门的朝向是向着正屋的,奇峰介绍说,这就是以前下人或佣人住的房子,门的朝向和居住,有利于家中的佣人更好地为主屋的人服务。在两座房子的高墙夹着的小巷里,同行的一个美女走到墙边,倚靠着古墙,要同行的好友给她拍一张美照,看着巷深美女,恍惚中似乎看到了,大院中人声鼎沸热闹场景。
在里面转了一圈,由于院落比较大,没有一个全景的相片留念,大家似乎总是感觉缺了一点什么。走在中间的奇峰突然说,我们去后山拍一个院落的全景,大家一下子来了兴趣,原来感到遗憾的是这个。院落的全景不好拍,选择地方,江城子最后还是攀岩爬到了山上,才完成这项任务。
在院子里转了差不多一个半小时,由于我们来得比较晚,春日的余晖,在我们离开的时候,映在了院落上,青瓦泛出淡淡磷光。我回首望了一眼,昔日大院荣光不再,今日故居列为文物,保护这一文物,不仅需要政府主导,更要里面住的后人,能秉承前人遗志,努力创业,离开旧房,专门修缮才行。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