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情思话姥姥散文欣赏

文章 2019-07-18 11:57:43 1个回答   ()人看过

又近端午,因为怕正赶在节气反倒品不出粽香来,所以早两天就蒸上粽子当早餐。揭开蒸锅的那一刻,粽香缭绕了鼻息,更牵动了多年不曾细数的情思。

我在姥姥身边的缘分开始于我两岁,终止于我十二岁。

不记得是从何时起,每到端午节,提前一天,姥姥准会叮嘱我和表妹,“明天早起,奶奶(顺着表妹称呼)带你们去西公园洗眼睛,太小的时候,不大懂姥姥为什么一定要带我们去洗眼睛,姥姥说了我们也记不住。大一些的时候,记住了姥姥说的“用西公园的清泉水洗了眼睛,一年都不会得眼病”。

于是,每到端午节的早上,早早地,我和表妹就会按照姥姥的吩咐,一边一个地挽着姥姥(表哥永远不会起来一起去,他永远睡不够觉),从大西门二道巷一号院的家出发,穿过中桥,去到西公园洗眼睛。一边洗姥姥还会一边教我们念叨着:“洗洗清亮、不得眼病、心明眼亮”。我和表妹很听话地洗着,并且觉得洗过的眼睛真的亮了很多。

洗完眼睛回到家。姥姥就会给我们每人盛上满满的一小碗头一天晚上蒸好的金糕----一种用糯米厚厚地铺底,上面放上红枣、杏干、葡萄干、核桃仁、花生仁,再盖上粽叶的糯米糕,吃的时候再淋上糖稀。香香美美地吃着金糕过端午,那个美啊,现在想来心里都是满满的惬意。吃完了,姥姥定会说:“去院子跑跑吧,免得积了食”。于是,我们就像姥姥喂饱的小鸡似的撒了欢儿地满院子疯了。

其实,彼时的日子是很清贫的,吃饭穿衣都要凭票购买,我又是个“小黑户”----户口不在乌鲁木齐,经常表哥会唬我说:你的户口不在,你没吃的,你吃的是我们的。我就会很委屈地问姥姥是真的吗?这时,姥姥一定会面对着我拍打着表哥说:不是真的,咱们吃的米、面、油都是你爸爸妈妈托人带来的(事实也是如此),你可劲儿吃。当下,我就安心了很多。

现在想来,家里我和表哥、表妹连姥姥四个人里,数我吃得最好,好东西姥姥都一定留给我多吃些,用姥姥的话说,是因为我父母不在身边,其实姥姥的偏心还有另一层深义是年幼的我不知道的,也是姥姥和姥姥身边所有人像姥姥一样保密而保护我的,等我知道的时候,姥姥已辞我而去,姥姥的仁厚存心我已无以回报。

在姥姥身边的十年光阴,姥姥言传身教影响着我,那时并不明白姥姥的智慧深广,只是觉得姥姥是个平平和和的小老太。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老太----做着三窝八个孩子娘的姥姥,面对着数十个孙辈,用西公园的清泉水一年年洗亮着眼睛,更洗亮着心灵,心明眼亮地善待着每一个来到她身边的人,和着身边的事,为我们做着示范和榜样。

在他嫁到夫家的几十年里,无论是否是她亲生的儿女们,谁家的孩子她都带过,谁家的难事她都帮过。几十岁的姨、舅们有了窝心事都愿到姥姥这儿诉苦,姥姥一定是一碗糖茶、一顿平日省下的好吃的,招待着儿女们,不言语地听着儿女的诉说,偶尔会数落自己的孩子几句,她用暖暖的母爱抚平着儿女心中的不平,那种“性如灰”似的老人该有的智慧(老人性如灰,闲事一旁推)暖而不烫、温而不凉,居然让没有多少“文化”的姥姥信手拈来运用在生活中,和谐着一大家子人的幸福。

记得姥姥五十多岁时就因脑血栓半身不遂了,顽强的姥姥硬是在短短的时间里站了起来,并且生活自理,还照顾着我们仨。逢年过节,无论是哪个姨接她去过节,她一定带上她身边的我们,在姨家吃完、玩完,任是多晚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家。因为姥姥说:住在女儿家像耍猴的,意思是说要看女婿的脸色,其实她的女婿因为她的好,对她都很好。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有一年冬季的一个节日,我们仨连带上另外一个表弟、表妹,陪同姥姥 去住在红山附近的小姨家过节,从小姨家吃过节日团圆饭都已经快10点了,任凭小姨、小姨夫怎样挽留,姥姥还是带着我们一定要赶回大西门的家。走在清冷的大街上,脚下的冰雪能踩出咯吱咯吱的响,我们五个轮番搀着姥姥,轮到表哥和表弟搀着姥姥时,姥姥几乎被架空,我们几个女子就调皮地说:“姥姥,这像不像耍猴啊”?说完的我们仨笑得前仰后合地摔倒在路边,姥姥也被我们逗得眼泪都笑出来了,一路地欢笑,天寒地冻中,我们祖孙竟“热气腾腾”地回到了家,尽管到家已是子夜……。

1976年的夏季,我十二岁,父母说我要上初中了,得接我到他们身边上学,加之我的户口不在乌鲁木齐,借读会很困难。于是我不得不离开最舍不得的姥姥。

要走的日子越来越近,我总想帮姥姥多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姥姥的屋子已被我里里外外搜罗着打扫了个遍,姥姥炕上码放的被褥垛也被我三番几次地拉开、晾晒、叠上,再拉开、再晾晒、再叠上……。

记忆中,从我能干这样的家务活儿开始,姥姥家的被褥垛一定都是我叠的,因为生病后的姥姥手脚不利落,表妹又小,加之谁叠的我都看不上,姥姥也说我叠的最整齐。有时赶上上半天上学(那时校舍不够用,我们学校会按年级分上、下午轮流上课),早上走的早,表哥和表妹没起床,家里的被褥垛就无法由我来叠放。中午回到家看到“扭扭捏捏”的被褥垛,我定会把所有人都轰到外屋站着,脱了鞋上炕,拉开所有的被褥叠好才准人进来,那股子拗劲儿惹得姥姥直说:“这丫头子太好强了,长大了是把干活儿的好手,但会太累的”。姥姥和身边亲人们的包容让我无所忌惮长成为今天的独立。

最后一次给姥姥晾晒被褥的时候,夕阳西下,我在收理晒好的被褥,姥姥站在旁边笑笑地搭着手,嘴里唠叨着:“丫头啊,你是姥姥的好帮手,姥姥啥时候再能见到你啊”?我说:“姥姥,我放寒假就来看你”。说话的当口,晾晒被褥的绳子齐着茬儿就断了……不曾想到的是,没等放寒假的十月,我跟姥姥的缘分也就此断了,姥姥因二次脑血栓,永远地走了,我永远地失去了最亲爱的姥姥。

我至今心疼、自责,我以为,如果我当时没有离开姥姥,如果有我在帮姥姥,姥姥不会走得那么早。

父母接到姥姥病逝的消息怕我伤心闹腾,就只告诉我姥姥病了,所以从六百多公里的父母家赶回姥姥家的一路上,我心里只盼望着见到姥姥再也不离开她。然而,到家见到一屋子的人都在哭唯独不见姥姥时,我懵懂地知道,姥姥没了。父亲流着清泪带着我去到停放过姥姥的东屋上香、烧纸,屋子是熟悉的,所有的摆设如常,逝去的姥姥躺过的板床像我走时一样,就在墙角、就在眼前,而我却不敢看、不敢近前,心里的那个怕呀…….长大后才知道民间有说法,逝者对谁越好、越放不下,谁就会越害怕。原来,怕,是因为姥姥对我的牵挂!

我对姥姥的思念和感恩远远大于悲伤,也远远不仅是清明的祭奠。在姥姥身边长大的十年,是我成长中最重要的十年,姥姥的言传身教已内化成了我的教养。

姥姥是平凡的,但姥姥在我心里却像一面镜子似的是明亮的。长大后的我越来越清楚地懂得,清贫的日子让姥姥打理得有滋有味,是因为姥姥的乐观和贤能;病后的康复和不抱怨是因为姥姥的独立和顽强;苦了自己都要顾着他人,是因为姥姥的善良和无私。而我更懂得的是,姥姥用仁厚存心保护了我稚嫩的心,让我的童年充满快乐与温暖……姥姥在我的生命中为我储存了享用不尽的正能量,使我得以用这份能量经营着她不在我身边的人生。

三十多岁守寡至六十岁老去,姥姥的苦楚,儿孙们无人能知,姥姥的恩惠,儿孙们却无人不得。

据姨姨们说,姥姥下葬的那天,送灵的车有40多辆,街坊邻居站了两个巷子,那是1976年10月2日……。

姥姥用西公园的清泉水洗亮了眼睛,更洗亮了心灵,心明眼亮地走完了自己的智慧人生。

又近端午,再见姥姥!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