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用对联就是一种方法。
一、引用对联导入新课
在学习《石壕吏》一诗时,我们可用下列一副对联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我们知道,杜甫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大胆地揭示社会矛盾,深切同情人民的疾苦,写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推崇为“诗圣”。公元759年春三月,诗人由洛阳返回华州,在路上,诗人从满目疮痍的农村,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写出了不朽的现实主义名篇《三吏》、《三别》,而《石壕吏》又是其中传诵最广的一篇。如此引用对联,既可达到导入新课的预期目的,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对联介绍时代背景
在上《故乡》一文时,我们可借用“故乡乃中国农村缩影,辛亥革命后日趋衰败萧条,使我渴望改造旧社会;润土是贫苦农民典型,阶级剥削下更加瑟缩憔悴,促人憧憬创造未来生活。”这副对联可使学生认识到鲁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故乡》这篇小说的。对联反映的是:辛亥革命虽然赶走了一个皇帝,可是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随之而来的却是帝国主义铁蹄的长驱直入,中国社会殖民地化日趋加深,军阀混战频繁,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这都加剧了农民生活的贫困,中国人民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到北京居住,目睹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苦生活,十分悲痛。特别是对少年时的好友闰土的变化,更感深切的悲哀。一年后,便以这次回乡经历为题材写下了这篇小说。作为伟大的民主战士鲁迅,他唤醒民众,使广大劳动人民从麻木中清醒过来,一起去改造旧社会,创造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因此,我们说这副对联蕴藏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三、用对联概括文章主题
在上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一文时,我们可用对联“长征途中艰苦岁月七根火柴何等宝贵,革命路上无名战士一颗忠心多么赤诚。”来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故事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展开的。在红军长征路上,火柴就是生命,最感人的地方,就是无名战士不肯用掉身上带着的火柴为自己取暖,为了大部分人的需要,他宁愿牺牲自己。无名战士对卢进勇说:“记住,这,这是,大家的!”这句话表现出他不惜为保护大家的东西而牺牲生命的决心,他认为个人绝无权利为自己而动用一根火柴。无名战士为了保护火柴,把火柴夹在左腋窝里。他虚弱的身子更无法活动,任凭暴雨冰雹的袭击,他下身浸泡在“一汪浑浊的洪水之中。”这是自我牺牲精神的表现。等到把火柴交给卢进勇,他就停止了呼吸,可见他是用多么顽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毅力才支撑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为革命奋斗到最后一口气的具体表现。这七根火柴是无名战士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存下来的,它充分体现了无名战士对革命事业有着一颗赤诚的忠心,通过它塑造了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四、用对联概括人物性格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才3 000字左右,篇幅是那么短小,却为我们塑造了封建社会中一个没落知识分子的不朽典型。读完这篇小说,我们知道,孔乙己是在人们的嘲笑声中出现,又是在人们的嘲笑声中死去的。他的一生,只是给那些无聊的酒徒带来一些谈笑的资料,他的死,也没有激起人们丝毫的同情。他的潦倒的一生真是充满了人间的辛酸。孔乙己 “身材高大”,这说明了他年轻时一定是一个很壮实的小伙子,他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劳动而获得生存,娶妻生子,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是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他,使他鄙视劳动,养成了好吃懒做的坏习惯,于是生活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不得不去偷别人家的东西。可是,他还是不愿抛弃那件“破长衫”,还要摆出“读书人”的臭架子、穷酸相,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以表示自己比别人高明几分,最后是默默无声地死去。根据上述人物性格的分析,我们可以用对联“满口之乎者也,自命不凡终被笑;一生好吃懒做,偶为偷窃定遭难。”来概括。
拓展:
诗词对联中的桂花
我国是桂花的故乡,也是诗的国度。金秋时节,品味与桂花有关的诗词对联,更能增添赏桂的乐趣。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桂花在王维笔下,清幽得不染人间的尘烟,体现了诗人那种平和清明的心境。细品诗意,确实只有桂花才能表达这种氛围和意境,因为桂花花朵极小,落地无声,换作别的花,恐怕是另一种意境了。
明代才子解缙曾撰有一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上联中的“蒲”、“桃”恰与“葡萄”谐音;下联的“梅”、“桂”又与“玫瑰”谐音。“蒲叶桃叶葡萄叶”属于“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体现于“春香秋香”。
“宝树林中碧玉凉,秋风又送木樨黄;摘来金粟枝枝艳,插上乌云朵朵香。”这是杨升庵的《桂林一枝》。据说,著名赏桂胜地桂湖就是杨升庵当年的居所。他常在此游玩休息,并且在湖边遍种桂树百余株,与诗友唱和其中,并为其命名桂湖。郭沫若为桂湖公园题联:“桂蕊飘香,美哉乐土;湖光增色,换了人间。”将桂湖公园的“桂湖”两字分嵌于上、下联之首,妙笔生花,别具新意。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