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月圆之夜散文
以前在村子里,也就是父辈一直生活的地方,物质生活不充裕,邻里周边接触频繁,而且因为当年的生产大队,所以每家每户关系紧密,或好或坏。小孩子可不管大人的世界,只要玩得开心,谁会在意那个时候大人之间的弯弯绕绕呢?
那个时候每次吃过晚饭,如果月亮升起的高度能把村庄照亮,周边的小孩子之间似乎就有了默契,相继出现在常玩的空场地上,开始凑在一块玩着各式游戏,怎么玩都不嫌腻。村子里不一会儿,就会传来各种叽叽喳喳、呐喊的、疯跑着尖叫的声音,吸引着更多的小伙伴加入进来。有时候会各自为营,前村有前村的小伙伴集中场地,后村有后村的场地。因为小孩子的各种打闹、呼喊声,村庄里变得异常得热闹。
大人们有时候闲着无事,也会在孩子玩闹的场地周边找一处清净地,闲话家常。或是点评着我们这群熊孩子闹腾的样子,偶尔他们也会掺和进来与我们一起玩或者开着某个小孩子的玩笑。
小孩子都有喜欢的大人,谁会讲故事谁就会得到小孩子的青睐。有时候在这样的夜晚,月亮静静地待在树梢头上,小孩子全神贯注席地坐着围在大人身边,开始听他讲些有趣的故事。之前的吵闹声在脑中缓缓退去,连空气都变得缓慢起来,野鸟扑棱着翅膀或者打个呼哨,提醒着故事的开始。
胆小的孩子听到某个地方会自动挪一挪,越是害怕越想挪近一点,好看清大人的脸,确认这个故事有几分不真实,或者挤着旁边的小伙伴,靠着体温来升温自己的胆量。
小孩子也有好事的,他知道他在什么时候突然制造声音,就会让自己的小伙伴吓一跳,这种情况会给他带来成就感,得到心理满足。
小孩子也喜欢听大人们说自己小时候的游戏,会说到曾经的小伙伴做过的错事,比如某某小时候玩捉迷藏,躲在大树上,没人找得到他,找了一个多小时没找到,小伙伴们就放弃了,搞得他从树上下不来了。大人说完之后互相笑笑,然后面容沉寂望着远方,回想之余略作感叹,似乎是一个话题的终结,又或许真的想到了以前。总之大人的谈话,穿插的叹息声就像一个咏叹调,要么是一个回忆的评价,要么是一个回忆的转折。在旁边边玩边听的小孩子,应该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大人的谈话方式。
中秋节是个值得回忆的节日。
晚霞渐隐,炊烟升起。幸运而又晴朗的日子可以看到一轮圆盘从东边靠近地坪线的地方升起来。初出的月亮如暗红色的灯笼。不过至今我都不确信,我是不是真的见过这么大的月亮,因为后来刻意等待月亮初生的时刻,却没再看到如此景象。我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应该是在梦里看到的。
但是无论怎样,以前村子里的生活,中秋节那天神圣般等待月亮升起来的心情是难忘的。因为晚上小伙伴们会去做一件平日里想玩大人都不让玩的事儿,打火把。
入秋了之后,我们小孩子就开始做准备了。梧桐树的毛球、家里的塑料瓶,晾晒的晾晒、收集的收集,就等着月圆之夜,这些宝贝派上用场,比其他小伙伴的火把燃烧的时间长一点好玩一点。没有经验的小孩子就干脆在中秋节到来的那个晚上,让大人给自己绑了个麦秸草火把,燃一会就会灭,过过火把瘾。
有一年,村里的大孩子带着一群小孩子风风火火的点燃火把跑到村外围的马路上,玩起了火龙,有些家长不放心,在后面追赶喊着,那边应着,却没有真正停下来,胆小的孩子被家长拽住之后,乖乖地站在路边看着那些没人管的伙伴玩得很嗨。
打火把是一个节日的庆祝方式,马路也连接了几个村子,当几个村子的人在路口相遇,便有了分明的界限,一言不和就开打。打火把打架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好在那几年并没有打得过火,也算是比较愉悦的节日。
再后来,不知道是因为小孩子变大了,还是屋里的电视将我们吸引住了,或者我们都搬到村子外面,没了玩耍的场地,没了熟悉的伙伴,也聚集不了他们。所以后来的月圆之夜,渐渐便安静了,秋天的夜晚更是是冷清季节的开始,就像当年打完火把之后,第二天狼藉的马路。
本文标签:
[!--temp.ykpl--]